(二)鸦片战争与殖民沉沦
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竭力扩张世界市场、掠夺殖民地。英国为了获取暴利,改变对华贸易长期的入超状态,这个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居然在对华贸易中使用了一种特殊商品:鸦片,以此从中国掠走了3亿至4亿银元。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而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马克思曾经愤怒地谴责“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这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为,但英国政府却借口中国禁烟损害其外贸收入,发动了侵华战争。
1840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入侵中国,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并继续北上。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败下阵来。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两白银等为主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所遭受的屈辱。鸦片战争不仅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一些领土被割让出去,而且西方殖民主义者还在中国强占租界。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历史的发展自此发生了重大转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在被西方掠夺者的坚船利炮的打击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既不是完全的封建主义社会,更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联合压榨下的畸形社会。这个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受西方列强控制而又保持形式上或名义上的独立的社会。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使近代中国社会的国情发生扭曲,严重地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呈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
从经济上讲,这一社会既有封建主义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还有大量的个体经济,而以封建主义经济占主体地位。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既有外国资本,又有民族资本,还有官僚买办资本,而后以帝国主义资本占垄断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从政治上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处于许多西方列强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的长期不统一状态。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成为套在中国人民脖子上的沉重枷锁,主权分裂,形成“国中之国”、“权中之权”。列强与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地镇压中国人民的进步运动,中国人民没有独立与民主。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权、内河航行权、掠夺华工权、驻军权、传教权、办学权、办报权等一系列特权。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完全被帝国主义所操纵和控制,帝国主义成为中国的太上皇。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庭”,仰帝国主义的鼻息而苟延残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任何一次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进步运动都遭到了来自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联合镇压而终至失败。中国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