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必然”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产生的是自己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即“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观点之一。
“两个必然”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的论断,是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早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马克思、恩格斯就以惊人的气魄和敏锐的洞察力依据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以及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理论阐明了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两个必然”的论断并非空谈,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充分加以论证得出的必然结论。理论依据之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两类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正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存在这样的社会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体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不断破坏着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并且这种破坏力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继续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必然会持续下去,直至资本主义制度灭亡。“两个必然”的理论依据之二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也为其自身制度的灭亡培育了掘墓人——无产阶级。人类社会的前进和更替离不开人的主观参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剥削和压榨的对象——无产阶级正在逐步的成熟和壮大,形成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庞大的阶级阵营,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亦从自发走向自觉,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使得无产阶级作为一支有领导的阶级力量走上历史的舞台,担负起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的历史责任,最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从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在“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两个必然”理论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两个必然”无疑是科学、正确的理论论断,然而我们也应当理性的认识到,“两个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2.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虽然“两个必然”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然而社会形态的更替却并非历史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参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两个必然”的理论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决定性手段,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即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方能实现“两个必然”理论所指出的社会发展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的阶级必然是无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进行调查研究,在斗争实践中发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作了完整地系统地阐述,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使命的提出,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具有其他阶级不具有的革命性。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但人数在不断增多,而且它的力量及其反抗情绪也在不断增长。《共产党宣言》还运用对比的方法将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其他阶级进行比较,指出那些站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间的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农民,都具有摇摆不定的二重性,因此他们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推翻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必然伴随产生庞大的无产阶级,这种伴生关系使得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直到其成为一支独立的阶级革命力量。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其他阶级,却由于资产阶级的壮大而受到排挤而不断萎缩,因此不具有成为独立革命力量的可能性。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因此,由无产阶级作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主要途径是无产阶级革命,即武装斗争。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与自然规律不同,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而社会历史规律则必须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即自觉地参与才能实现。无产阶级正是实现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使其能够清醒地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为之实现而奋斗,而资产阶级则既不承认这一客观规律,也不肯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必然要竭力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抗拒历史潮流。所以,阶级斗争是注定不可避免的。1879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根据我们的全部经历,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购销的人们一道走。”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指出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但却不排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以和平方式和手段取得政权的可能性。究竟是采取和平方式还是暴力手段取得政权,主要取决于反革命阶级的抵抗态度和其是否也采取暴力的手段。
3.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在“两个必然”和“无产阶级革命”两个理论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又对未来社会发展进行了准确的判断,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1875年4月至5月,马克思为了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指导德国工人运动健康发展而写下了《哥达纲领批判》这部伟大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原理。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在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详细地阐述了过渡时期的存在原因、基本特征、实现方式等问题,还具体地指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夺取政权需要通过激烈的暴力手段,而夺取政权后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愿景则需要循序渐进,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现实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并不具备共产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建立公有经济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的改造现实社会,并且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间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即是努力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并建立共产主义需要的物质条件。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分别是指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共产主义“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第二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人们“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列宁认为,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两个必然”论断、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变革的主要阶级力量和实现途径,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步骤路径等全方位的描绘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蓝图,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指明了方法和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