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适应着一定的形势和任务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时代发展潮流中的社会激荡、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以及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价值诉求,这三方面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背景。
1.时代潮流的社会激荡
在全面开放的当今世界,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树立一面精神旗帜,制定一种发展战略,都必然会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和世界局势的制约。我们党今天之所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继续推进,各国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我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各大国和国家集团更加看重我国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加强同我国的合作。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尽量避免处于世界重大冲突的焦点,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特别是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我们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分化组合,新旧矛盾相互叠加,新旧力量相互博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作,全球总需求低迷,国际贸易增速明显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波动,新的风险在形成和聚集。在这种世界局势之下,我们党要领导我们国家抓住发展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全党和全国人民高度地凝聚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冲击的必然要求。
2.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是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的时期,也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时期。因此越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越需要我们深刻研究社会各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建立起适应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情况,主要可以概括为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社会结构多元,利益主体增多,利益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和社会阶层分化,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出现新的特点;社会成员对传统体制的依赖性、依附性减少,选择性、流动性增强。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时期,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念总体可以概括为“多元并存,新旧交替”。就是说当今中国的价值观念正处在古与今、中与西的时空交汇点上,表现出多种价值观同时并存和除旧布新的特点,也表现出价值观体系的静态现存状况和动态发展态势。因此,我们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全党全民形成统一的价值共识,以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形成坚强有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3.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价值诉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很多党员干部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也正是在这些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党的好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广大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不少实惠。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以及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某些党员干部平时不重视对自己的道德素养的修炼,不重视价值观的建设,在工作中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行为失范,价值标准颠倒,人生取向错乱,走上了违法乱纪道路,甚至有些党员干部因此而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党员干部在价值观和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不良社会风气的滋长,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泛滥,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致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