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过来人”的小故事与大道理
京港两地求学,沪上反思沉淀。海亮的《北大or港大》一书,讲述了许多读者希望听到的小故事和大道理,不仅系统地分享了求学经验,还很好地展现了作者通过两地一流大学的培养后所达到的思想成熟程度,具体表现在对如下四对关系的处理上:
(一)共性和特性——两地求学有共性,有特性。两地一流大学在自身软硬件建设上的高标准、高要求是共性,而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文化熏陶和视野开拓方面,又呈现出多种特性。海亮的文字以小见大,重视一些标志性事件和地点对学生求学经历的影响,借以深化读者对两地求学体验的直接感知。
(二)继承和创新——海亮从求学者的视角,对两地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述评,同时在生活技能、听课技巧、跨文化交际等方面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实践上和认知上丰富和发展了潜在求学者对两地学习体验的预期。
(三)描写和解释——综观全书,每一章伊始都偏重于描写,刻画作者心路历程,接着在描写中出现较多的解释,最后则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释上面。这样的论述手法,给人以由表及里、步步深化的层次感,有利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进行思想交互,且读且反思,不落偏听偏信的窠臼。
(四)落点和视野——学问要专,视野要宽,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信条,也是海亮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践行的宗旨。翻开目录,各个故事小标题看似随意罗列,落点也都是学生生活最朴素的事例,但实则形散而神聚,彰显了一位“过来人”管中窥豹的智慧与视野。
作为一名教学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我始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比自己走得远、爬得高。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海亮用本书向他在两地的老师们递交了一份优秀的阶段性报告,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印证了两地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我也坚信海亮和本书的读者们不会停下脚步,终将在求知的道路上引领风尚。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专家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