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记忆
河南大学 关爱和
一
开封是七朝古都。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金曾在开封建都。在中国古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环境是首要的因素。开封位于黄河冲积大平原的西部,是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土层深厚,水源丰富,气候温和,是农牧文明发展和先民生存繁衍的热土。公元前361年,魏惠王把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正是看中了开封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和东可窥齐、南能攻楚、西利御秦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久攻大梁不下,乃决水灌城,魏亡,大梁也惨遭破坏。魏都大梁,前后保持130年的繁荣。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开封因城临汴水而成为唐王朝江南漕运与赋税的咽喉通道,舟船往来之中,日趋繁华殷盛。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以十万大军镇守于此,充任王室藩屏。进入五代时期后的907年,朱温建立后梁,以开封为都,改洛阳为西都,唐之都长安降为雍州。之后的后晋、后汉、后周,均以开封为都。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国号为宋。开封地处中原,为四战之地,“在德不在险”的定都方略的确定,使得徘徊于建都洛阳还是开封的赵匡胤最终选择定都开封。仁宗期间,范仲淹有“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易居汴,即有事必居洛”的上书,被宰相吕夷简斥为“迂阔”之论。范仲淹等人的担心不是毫无根据的,而历史事实证明,这些担心绝非杞人忧天。
宋朝建立后,先后取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地,结束五代十国割据之局,在其建都开封的168年中,先后面临着来自辽、金的战争威胁。986年,宋太宗为收回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派兵北伐。遭遇大败后,与辽在河南濮阳订立澶渊之盟,两国各守旧界,相安无事若干年。1115年,金在黑龙江的阿城崛起,连年对辽作战,在灭辽过程中,金太祖曾与宋朝订立“海上之盟”,约定南北出兵,夹击辽兵。1125年辽亡后,金乘胜挥师开封。宋徽宗听到金兵南下的消息后,急忙传位于太子赵桓,即钦宗,改年号为靖康。靖康元年(1126)正月、八月,金兵两次南侵。十一月,开封城破,宋钦宗求降。金兵在城中大肆抢掠。次年四月,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北撤,囚居于黑龙江依兰。北宋从此灭亡,南宋迁都于杭州。占据中原的金朝把开封称为南京,视为中都燕京的陪都。1161年,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筹划进兵江南,消灭南宋,第一次迁都开封。三个月后,完颜亮遇弑,金仍都燕京。1214年,蒙古国在漠北草原崛起后,向南扩张,兵临燕京城下。金被迫再次迁都开封。此后开封作为金都城近二十年。1232年,金哀帝在与元军对垒弹尽粮绝之后出逃蔡州。元军于第二年进入开封。开封沦陷之后,险些遭受到屠城的厄运。元将速不台在将要攻破汴京时,曾派人奏报元太宗窝阔台,说“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窝阔台最终采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下令只向完颜氏一族问罪,方使汴京免遭屠城的厄运。金朝诸王、后妃等皇室人员被元人押往漠北的和林(今蒙古国境内),几乎将百年前赵宋皇室被金虏走北国的情景重新上演!1234年正月,蒙古军与宋军合围金哀帝于汝南城,哀宗将帝位传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自缢而死。蒙古军入城,杀金末帝完颜承麟,金亡。
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攻入北京元大都,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以开封府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复北宋之旧。后因感开封漕运不便,1378年取消开封北京称号,封于其第五子朱
为周王,建藩开封。改都城于南京。朱元璋晚年把皇位传孙子朱允炆,引起诸子不满。朱允炆即位后,在开封的周王朱
因参与谋反被发配云南,开封最高的宋代建筑繁塔也因此事被铲掉四层,所谓“铲王气”。三年后,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朱允炆而代之,复以北平为京师,并恢复朱
周王爵位。
开封城在宋明之际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兵荒马乱、去还复来的政治与战争风云,还经历了曾给开封带来灭顶之灾的水患。在北宋以前,黄河流经今濮阳一带,距开封较远,对开封城的直接威胁不大。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改道,河床逼近开封,之后频繁的水患对开封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明代,黄河从开封之南改道开封之北,在开封境内决溢八十余次。明末,李自成军围攻开封,明军决开黄河,给开封带来城毁人亡的灾难。这次水灾,使开封成为黄沙遍地、狐兔出没的地方。清兵入关后,开封自1645年起驻守八旗官兵,并建满城。因明之旧,开封为河南省巡抚驻地。辛亥革命后,为河南省省会。1953年,因京广、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的原因,河南省会迁移郑州,开封降为地级省辖市。
二
2005年,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了著名的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一篇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写道:
开封,一个坐落在泥沙淤积的黄河古道上、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古城,是公元10世纪时期的“世界之都”。
今日的开封,肮脏而又贫穷,它既不是什么省会城市,也没有小型的飞机场。这个城市败落到如此地步,只会让人们对“风水轮流转”信奉不疑。在11世纪,这个大宋王朝的都城,人口超过了100万,而与它处于同一时期的伦敦市人口只有15000人。
现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小商小贩沿街叫卖,来往人群摩肩接踵;穿越古丝绸之路前来中原的西域驼队,满载货物,在市场上招揽生意;各种茶社、旅店、酒肆鳞次栉比,看得出它们的生意是何等红火。
美国记者把开封这座10世纪的世界之都的衰落作为殷鉴,告知美国人要懂得世事无常,要居安思危。美国记者以为开封由盛转衰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宋朝起,重农轻商,缺乏健全的经济政策,抑制了技术创新。二是闭关锁国,认为这个世界上,唯我独尊,不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美国记者所持的是今天世界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之后的眼光,其对中国城市历史的阅读理解,充满着生活在发达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的价值判断和居高临下。但用以作为前车之鉴参照物的是七朝古都开封,对中国的读者来说,还是有巨大触动的。
作为古都,开封的衰落,有着社会政治、自然地理诸方面的原因。先说社会政治原因。自秦帝国完成一统后,为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域奠定了总的格局,即长期存在一个较稳定的中原地区,以中原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地区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中国古代文明最早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农业区发展起来,中原地区自然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心地区。自汉到明清的中华民族的发展长河中,中原与边疆地区既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政治辖治或战争。宋代之后,中原与边疆的恩怨情仇主要来自生活在北部蒙古高原的契丹、女真民族。蒙古高原的经济以游牧为主,高寒地区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具有在最艰苦条件下生存的能力,作为马背上成长的民族,其来去迅猛,骁勇善战,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优势明显。有宋一代,政府虽以“富国强兵”为变法目标,但宋军以步兵、水兵擅长,兵器以刀枪弓弩为主。其长期“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国家军事能力的软弱,在对辽、西夏、金、元的战争中,并无优势可言。终于被金夺去北方半壁江山,被元所灭亡。开封作为北宋、金末首都,是兵家争夺之地,饱受战争蹂躏。
在政治地位变化的同时,开封的经济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开封作为魏都时,因为鸿沟的开凿,黄淮地区的经济脉络得以连通,大梁遂成为“诸侯四通,条达辐辏”、“大贾小商”常年出入之地。作为北宋首都时,穿城而过的四条河流中,有三条直通漕运。开封因处在连通钱塘、长江、淮河、海河南北大运河的交通枢纽的位置,而成为国际大都市。元代,忽必烈重开运河,复以元大都为中心,从江南运往元大都的物质由扬州、徐州、山东而至通州,并开海运。流经开封洛阳的运河便成为一段盲肠,失去了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据当时的估计,河漕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三四,海运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七八。南北运河的改向,使得朱元璋明朝初建,欲以开封为都时,已觉得漕运不便,而最终选择南京为都。研究古都历史的专家们认为:北宋时期的开封,是我国古代都城由东西向发展转为南北向发展的重要节点。北宋以前,我国历代都城的位置大致是沿着东西向分布的,比如咸阳—西安—洛阳—开封,而在北宋以后,我国都城的位置开始朝着南北向分布,比如杭州—南京—开封—北京。究其原因,一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大汉民族战争博弈、你进我退的选择;同时,农业文明中心、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南北运河的改向,也是上述转移趋势形成的重要因素。
开封作为都市,其在因运河改道失去水陆交通枢纽地位的水利之后,又被去而复来的水患紧紧纠缠。黄河在金朝后期因河水改道逼近开封。有明一代,决溢近百次,淹没城区三次。如果1387、1461年的水淹尚属天灾的话,1642年明军官兵为拒李自成军,扒开黄河,以水代兵的举动,则是不折不扣的人祸。此次水淹,开封城中37万人口,只有3万人死里逃生。此次与公元前225年秦以黄河水攻魏一样,开封城再次化为废墟。清代康熙元年(1662),开封城得到修复。但黄河的惊扰危险仍时时存在。1841年,黄河水围开封城长达八个月之久。赖有军机大臣王鼎和林则徐等人的奋力抢堵,开封才避免了又一场灭顶之灾。常年的垒土筑堤,使开封段的黄河大堤高出城区十余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古代开封运河水上交通的优势失去后,在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开封又逐渐失去陆上交通的优势。1896年,清政府决定修京汉铁路,1900年选址修黄河大桥,如果选择直线的话,铁路桥应在开封境内。但开封黄河跨度大,漫滩长。因为技术与资金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座黄河铁路桥选择了郑州北30公里黄河最窄处的邙山。1905年黄河大桥竣工后,清政府按照京汉支线的标准,修汴洛铁路线。汴洛线向东西方向不断延伸就成了以后的陇海线。1953年,从连云港到兰州的陇海线修成,郑州成为京广、陇海交汇点上的城市,而河南省在京广、陇海即将交汇之前,就未雨绸缪地考虑省会由开封搬迁到郑州的问题。1952年8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中南军政委,正式将省会迁址事宜提交决策层。
从省政府报请搬迁省会,到中央核准,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显现出半军事化管理时期办事的效率和速度。后因为“三反运动”的开展,搬迁延迟到1954年开始进行。开封至此失去作为河南省会的位置。省会搬迁的最充足理由仍是考虑政治与经济因素。
2005年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往烟云》发表以后,在国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河南省委从执政能力的高度,提出郑汴一体化的构想,以郑汴合城、打造河南经济核心增长极为目标,促进古都开封的振兴。郑汴一体化对开封来说,是省会搬迁后五十年中最为利好的消息。
三
开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从春秋时期郑庄公所筑的启封城、战国时期的大梁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末的都城、河南省会、河南省辖市,几度沉浮,几度盛衰。既有过“夷门自古帝王州”的意气风发,又历尽“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的美人迟暮。一座在农业文明最早发祥地兴起而又几乎被工业化现代化遗忘的城市,一个享受黄河恩惠而又不断被伤害的城市,给我们显现出怎样的城市性格和文化记忆?
开封是一个坚韧不拔、豪放宽容的城市。开封是北方水城,具有北方城市粗犷豪放、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作为城市,其在历次战争与水患有关的灾害中,建后毁灭,毁后重建,屡灭屡生,生生不息。与西安、洛阳、北京等古都多有迁移的情况不同,开封城虽历经沧桑巨变,但其城市格局,却很少变化,出现城摞城、门摞门,甚至路摞路的情况。开封城市的沿御街而形成的中轴线,在唐、宋以来的千余年中,没有任何改变。开封城的历代建设者,如此恪守旧规,实属罕见。在建后遭毁、毁后再建的反复中,体现出开封城市性格中的坚毅与执著。
开封是北方汉子的城市。自五代之后,内忧外患、兵马相争一直紧紧缠绕着这座城市。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执法严峻、刚直不阿的包拯,血战辽兵、被俘绝食而死的杨业,以及以收复中原为职志,与金兵大战朱仙镇的岳家军。《水浒传》、《三侠五义》行侠仗义、解难济困的故事,常以开封为背景,而把风花雪月、缠绵悱恻的故事留给了杭州。开封是个多宗教多民族的城市,宋代时的东京,寺院、道观林立,名僧名道云集京师。现在开封的地上遗存中,相国寺、延庆观还述说着往日佛、道教的繁华,开封的顺河区为回族自治区,东大寺是著名的清真寺。犹太人在开封的同化与融合,也证实了这个城市的厚道与宽容。
开封是个充满世俗生活气息而又注重精神享受的城市。我国古代城市,坊市分离。坊是居住区,市是交易区,坊市之间,有坊墙相隔。每晚固定时间后,坊门关闭,禁止人们出入。从唐末到宋初,坊与市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到北宋中期的开封,坊与市纵横交错、融为一体。大街小巷、桥头路口,都成为商品买卖的地方。城和市的融合,给开封带来了兴旺繁华的景象,也使这一城市充满着更多的市井生活气息。于是便有了《清明上河图》中酒肆店铺的琳琅满目,人来车往的光怪陆离。城和市的融合,也给交通带来拥堵。《宋会要辑稿》中就有“河桥上多是开铺贩鬻,妨碍会及人马车乘往来”的记载,这种情况延续至今。朋友戏言:在开封,凡三尺平坦处,就有摊贩;有摊贩处,就有买卖。买卖交往的低成本与便利性,使开封百姓的生活惬意而杂乱。
宋开国后,实行右文政策。宋代所产生的士大夫文化,注重道德气节,以先忧后乐相砥砺。士林注重精神文化享受,以诗词歌赋、绘画书法为雅事。宋代诗词文学的繁荣自不待言,宋代书法绘画,也成就斐然。太宗以后诸帝,大都爱好书画,尤其徽宗,嗜画如命。他派亲信宦官童贯,不断到各地访求书画,所得不少。其通过各种途径,使内府所藏书画达到空前水平。当时仅画一项,已收藏三国至宋初的名作1500件,辑成了《宣和睿览集》。同时又对宋初以来的名画及历代珍藏品进一步鉴定,并对名画家作了评传,写成《宣和画谱》20卷,收录画家231人的作品。书法方面则有宣和年间编的《宣和书谱》,载明宋廷收藏的书法珍品的情况。太宗元年,正式设立翰林图画院,网罗绘画人才。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曾入翰林画院,但其事迹不为画史所记载。宋朝重视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享受,这种流风余韵,流传至今。开封是中国书法名城。字和画是上至官员商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喜闻乐见的艺术品,书画收藏比生意经营更容易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共同的谈资。开封街头匾额招牌题字,多出于名家之手。一个民间艺术家自筹资金办起的以书法碑刻为主题的翰苑碑林,也做得风生水起。
开封是一个消费重于生产的城市。宋朝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封建帝国。其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成就,不仅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农具的改进、农作物品种的改良、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宋代农业发展水平远远超过汉唐。长江下游与太湖流域逐渐成为新兴的经济中心。举世闻名的中国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项,开发应用的主要阶段都在宋代。布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从宋代起,火药和火器被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被用于航河航海和战争。宋代的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部门,在原料采集、生产过程和产品种类、数量方面,都有显著的进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了前代。独立手工业者的数量也较前代增多。宋朝在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又是海上贸易大国之一,输入品大多是原料,而输出品大多是手工业制成品,这也反映了宋朝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宋朝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其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但遗憾的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划时代的发明,以及宋代孕育的商业革命并没有对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这种领先的优势在漫长的朝代更替、历史发展进程中消磨殆尽。17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后,处在清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虽仍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但其结构与质量已是大大下降。
自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高度评价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之后,马克思也沿用培根的说法,以为火药把骑士的城堡炸得粉碎,指南针造成地理大发现,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改变世界的杠杆。李约瑟长期从事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他将对世界进步给予巨大贡献的三大发明归功于中国的宋代,并提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问的核心是:产生于中国的三大发明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引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却发生在几个世纪后的欧洲?西方的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
同其在西方的爆炸性影响比较起来,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却没有什么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于是,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全球通史》在描述公元500年到1500年间欧亚大陆中国与西欧国家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时指出:
在欧亚大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历史上,最惊人、最重要的发展是西欧从贫穷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崛起。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教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当第一批西方人出现在中国沿海地区时,中国人认为,从这些奇怪的“长鼻子野蛮人”身上,不可能学到什么重要的东西。
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注: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9—247页。)
一个落后的边缘地区在从一个历史时期到另一历史时期的转变中居领先地位,被西方学者称为历史发展中“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在欧洲从贫穷、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崛起时,中国在宋代之后的发展,则走出了一条“领先而转至落后”的轨迹。开封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典型和缩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把新兴重工业基地选择在京广线以西地区。处在京广线以东“沿海”地区的开封只留下发展轻工与化工产业的份儿。1980年代,开封的啤酒、肥皂、洗衣粉、制药、毛纺、自行车、电冰箱、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生产仍在同行业中具有优势。但这些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快土崩瓦解。到1990年代,开封只剩下旅游了。这种局面在2005年郑汴一体化战略实施后,才有了若干转机。没有工业化的骨架,开封就挺不起重振威风的脊梁。开封人不善经营之道,也很少出现富有眼光、气势宏大的商人与企业家。社会的精力智慧无法集中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主业上来,集体无意识的舍本而逐末,使得开封的现代化过程,就像豫菜的发祥地开封的饮食一样,当家的是风味小吃,豫菜中的大菜千呼万唤而姗姗来迟。
四
开封城东北方向有夷门,是战国时期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的发生地。汉代,司马迁曾专程访求夷门旧址,并在《史记》中淋漓尽致地渲染这一故事。后世文人对夷门多有吟咏,如金代李汾就有:“夷门自古帝王州”之句,夷门甚至成为开封的别称。宋代的著名文化遗存铁塔即建在夷门附近的夷山之上。清雍正年间,原处于龙亭附近的河南贡院因经常遭遇水涝而迁至铁塔南麓。1901年,庚子事变后慈禧光绪西狩回銮,路经开封,看到河南贡院上万间考棚完好,当即决定将1903年的全国会试放在河南贡院进行。1904年又有恩科的举行,1905年废除科举,河南贡院也成为中国上千年科举考试的终结地。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河南有识之士在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建立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就是河南大学的前身。
从1912年创办到现在,河南大学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一百年的历史,只有开封城年龄的二十几分之一。但近百年的中国,沧海桑田;近百年的开封,白云苍狗;近百年的学校,风雨兼程。河南大学是河南高等教育的母体,从这里折枝成林生成若干所大学;河南大学是河南的新思想策源地,“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河南策应的学生进步活动,总是以河南大学为主体;河南大学是河南新文明的脊梁,八年抗战中辗转豫西山区办学,
歌不辍,成为华中地区最好的国立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分分合合的反复中,处变不惊,以勤补拙,坚守自己的办学信念,脚踏实地打造中原地区人才培养的高地。
在古都开封办学,河南大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承了开封的城市性格。河南大学是有理想抱负的大学,其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为校训,是希望学生、教师和学校切实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使自己日新,使国民日新,使社会日新。河南大学是脚踏实地的大学,其以“团结、勤奋、严谨、朴实”来概括自己的校风,办学过程中方向明确,心态成熟,有着“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不凡气度,崇尚内敛沉稳,不事张扬的风格,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河南大学有着坚强的生命意志,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在风风雨雨中造就旷达乐观的性格,不管有多少昏暗阴霾,坚信明天的太阳总会升起。河南大学有着自己的办学传统和价值观,她尊重科学民主,提倡学术自由,拒绝平庸媚俗,追求卓越奉献,因而生生不息、常办常新。河南大学因在铁塔脚下,其毕业生被称作铁塔牌。铁塔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属慢热型,其初稍有木讷拘谨,而长处在经久耐用,优势在路遥知马力。
五
还有一件发生在开封的故事:南唐后主李煜,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归宋后的第三年,作《虞美人》,流露出了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相传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大怒,赐李煜毒酒一杯,《虞美人》就是他的绝笔词。其词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百六十年后,徽、钦二帝被掳至黑龙江的阿城,关押在依兰坐井观天处时,不知有无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江山易代,岁月如梭。笔者今年暑期访问黑龙江阿城金上都遗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闪电河畔的元上都遗址,这两个对宋代政权构成最大威胁的游牧王朝的发祥地,早就只有青草黄塚,供人凭吊了。我的家乡汝南,那里的汝河南岸只留下一个叫后龙庭的地方,是金王朝的灭亡之地。我22岁从家乡走出,生活在七朝古都开封三十余年,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抚今而追昔的联想,时时萦绕于心。有学者讲,开封从公元前225年的大梁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公元610年大运河开通,走向复兴之路,其间共经过了八百余年的历史;而自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难直到今天,历史又走过了八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八百年一个的轮回,对一个城市来说,完全可以期待;而对于我们今天阅读城市的人来说,只能是在愿望和期待中,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祝福了。西方学者“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也许同样适应描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的复兴在即,开封的复兴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