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世界各国逐鹿互联网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经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美国“智库”兰德公司认为,工业时代的战略战是核战争,信息时代的战略战主要是网络战。 在西方政治家们看来,“制信息权”与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等同等重要,“谁能领导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谁就能在未来世界政治格局中占据领导地位”。 换言之,如果谁忽略了网络,丧失了信息优势,谁就可能被世界潮流所抛弃。正因如此,互联网日益成为全球政治明星们热心追逐、施展身手的时代新舞台,成为世界各国拼力争夺、竞相角逐的战略新高地。
一、各国政要热衷于网上冲浪
◎网上冲浪是近十年来世界政坛的时尚之举。越来越多的政治明星日渐卷入全球网络政治大潮。在互联网上,世人既可看到他们的亲民形象和政治风采,也可强烈感受到他们对网络新技术的积极应用、对政治目标的用心追求。
美国有一位记者曾这样感慨:“在西方政界,如果还有谁不迅速从电视政客转变成网络政治家,他肯定会被选民抛弃。” 其实,不仅竞选活动深受网络运作之影响,其他各类政治活动莫不如此。作为政治营销的重要工具,互联网越来越受到各国政要的倚重。随着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政治外交事务影响日深,各国政要热衷于网上冲浪已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利用互联网传播政见,阐释政策,设置议程,疏导民意,建构形象。尤其是在全球公共外交日渐兴起的新情势下,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扩大自身的世界性影响,越来越成为各国政要的首选。让我们简要扫描一下美国和中国之外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在网上冲浪的身影——
俄罗斯:普京/梅德韦杰夫
2006年7月6日下午5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出现在克里姆林宫的电视演播室内,第一次在网上直面上百万网民,通过“网络直播”形式回答老百姓的各类提问。2008年10月31日,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开通了个人网站,内容涉及其出任总理职务后的工作情况,访问者可以通过互动地图知道普京的行踪,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普京提问。
梅德韦杰夫喜欢上网,2007年2月2日,其曾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通过人民网与中国网友对话交流。他说:“我每天都使用网络,每天要几次上网,我认为网络是一种非常先进和非常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它具有非常广阔的全球性前景,不管从书面交流上和通过新技术传送文件来说都是非常方便的,网络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我很高兴俄罗斯和中国都有很多的网民使用互联网,我认为这种交流方式非常好。”出任总统后,他还开通了自己的视频博客。他和普京两人,都是人气很高的博主,且非常重视与网友进行网上互动。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布莱尔/布朗
2007年12月23日,“伊丽莎白女王YouTube王室频道”正式开通,已有81岁高龄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首个开通视频的王室成员,她当日发表讲话,世界各地的网友都能在YouTube上听到她的圣诞祝福。
布莱尔首相是一个比较时髦的人。据英国媒体报道,他曾通过MSN即时通信软件与网友进行过长达45分钟的视频聊天。2006年1月,英国《太阳报》的网站上发表了布莱尔的第一个播客节目,因此他被称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播客首相”。除此之外,他还有自己的博客。
布朗首相是一个公认的严肃的政治家,但近年来却成为一个很“新潮”的网络政治明星。除了定期通过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向网友发表政策讲话外,他还在首相府网站专门设立了与公众对话的在线平台,只要注册就可以即时收到有关布朗的行程和工作的信息,甚至有布朗以第一人称抒写的“心里话”。
德国:默克尔
据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是世界上第一位开设播客的政府首脑。2006年世界杯开幕的前一天,默克尔播客正式上线,这位政界“铁娘子”在开篇中竟然大谈对世界杯足球赛的看法和观感。在录像致辞中,默克尔谈到了她与德国队主教练克林斯曼和球员们见面的情况,大力称赞球员们高涨的比赛热情,同时还强调说:“新科技手段吸引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我也喜欢新科技。”显然,默克尔是希望在全世界聚焦德国的时刻,不失时机地展现一个现代、开放、充满活力而又富有创意的科技大国的形象,同时也借机展现自身的魅力和风采。之后,其播客主题主要涉及时事政治、政策导向,通告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坛新动态,且一直坚持每周更新一次。有评论认为,物理学家出身的默克尔开世界首脑播客之先河,其行为背后隐含的政治意义耐人寻味。
日本:福田康夫/鸠山由纪夫
2008年元旦,日本第91任首相福田康夫在全球最大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上开播网络视频,播出个人视频文件,世界各地的网友可以通过“YouTube日本自民党频道”收看福田康夫的新年致辞。这段5分钟的视频分为英文和日文两个版本,主要谈及新一年全球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承诺在寻求解决办法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有评论称福田康夫此举旨在吸引更为广泛、更为国际化的年轻人,提升本国形象,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并称“自民党是最先在YouTube上开设频道的日本政党。”
无独有偶。201 0年元旦,日本第93任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推持(Twitter)上注册了账号,开通了个人博客“鸠Caf é”和微博,并在Twitter上向网民致以新年祝福, 表示自己日后会争取每天更新一次推持(Twitter),每周更新一次博客。他在第一篇博客日志中说:“我写博文的目的在于消除民众和政治之间的隔阂,并希望我们一起来改变这个国家。”在其执政期间,鸠山由纪夫还曾在YouTube上发表过视频讲话。
韩国:朴槿惠
韩国总统朴槿惠2004年便开始利用网络个人空间与公众进行交流,开启了政界人物网上与公众交流的先河。时至2012年8月,已有1116万人点击访问了她的个人空间。2013年7月,朴槿惠在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影响力持续增长,在全球505个领导人和机构推特中排名第41位。。
有人说,要想了解朴槿惠从政后的生活和想法,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点击翻阅她在网络个人空间发表的记事栏。尽管政界事务甚忙,但她一直坚持通过网络人个空间与公众直接交流,借以吐露自己的心声。2013年8月,朴槿惠曾在脸谱(Facebook)上公开了一名7岁小朋友寄给自己的两封来信和一张“总统画像”,并勉励她学习汉语和英语。2014年中秋,朴槿惠在脸谱(Facebook)上上传了自己的照片,并向韩国民众致以佳节问候。
朴槿惠在日记中说:“我真心希望网络个人空间能成为一个互相鼓励、共同分享爱意的平台。”她在个人空间的留言简单明了、情感真挚,大多都是勉励寄语,容易让年轻网友产生共鸣。
伊朗:内贾德
伊朗前总统内贾德是世界上最早开设个人博客的国家领导人之一。早在2006年8月,内贾德就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用四种语言玩博客,其博客有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和波斯语四种版本。内贾德将目光投向“国际听众”,希望借此更广泛地传播伊朗的声音。内贾德的博客在国内外颇受关注。据美国博客搜索引擎统计,在世界5000多万个博客站点中,内贾德的个人博客点击排在3700多名。
在外界看来,伊朗是一个有点神秘的国家,然而在与互联网有关的统计数字上却非常惊人:人均网络日志拥有量世界第一。伊朗领导人支持博客发展,他们认为“真实世界的分级体系阻止了真相的揭示,而在虚拟的世界里这种情况则不存在。博客与网站将超越传统媒体成为更受瞩目的焦点。”伊朗前总统哈塔米、前副总统阿布塔希等都是伊朗博客圈子中相当活跃、人气较旺的政界人物。
委内瑞拉:查韦斯
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乐于通过微博治国理政,与国民进行双向互动。其微博的最大特点是个性化色彩浓厚。查韦斯在现实生活中喜欢对政敌“开炮”,在微博中照样不失“毒舌”风范。他的微博用户名是“chavezcandanga”,在西班牙语中意即“意志力最强的叛逆者”。他在微博中宣称自己是“委内瑞拉共和国玻利瓦尔人的总统,社会主义者和反帝战士”,他的微博经常用于反击政敌。他“推”出的第一条信息是:“胜利属于我们”——借微博向反对派叫板。其微博中不乏大胆的言辞,加之事实上他敢于和美国叫板,因而他的微博人气挺旺。此外,他的微博更新相当频繁,被封为“更新王”。尽管网友们不太熟悉的西班牙语拉低了他的受关注度,不过其粉丝量仍超过百万。
限于篇幅,兹不尽述。环顾全球,我们不难看到,不仅西方政要们热衷于借助互联网开展内政外交,东方政界近年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上政治明星,日渐卷入全球网络政治的大潮中。比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朝鲜等国家的领导人上网冲浪亦已渐成趋势。2006年美国社交网站推持(Twitter)上线后,备受各国政要推崇,“微博外交”迅速成为政坛时尚。有报道称,截至2011年7月,全世界有60多位国家领导人开通了个人微博。除了上文提及的人物外,英国首相卡梅伦、西班牙首相帕萨特罗、智利总统皮涅拉、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泰国前总理阿披实等均是颇受网友关注的“微博新秀”。
透过各国政要们网上冲浪的身姿,世人既可以看到他们的亲民形象和政治风采,也可以强烈感受到他们对网络新技术的积极应用、对政治目标的用心追求。尽管每个人的驭网能力高低不一,其效果也有好有差,但是东西方国家政要们网上冲浪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网上的表达、互动和沟通,增深了解,消除隔阂,提升声誉,争取支持。时下,互联网已成为这些政要们“宣扬党派理念、民生政策、外交事务的‘扬声器’,收集信息、答疑解惑、引导舆论的‘校音器’,也担当了争取选票、抵制异见、维护稳定的‘稳压器’” 。可以预言,在各国政要的共同推动下,全球网络政治的浪潮必将日益高涨。
二、美国竭力谋求全球“制网权”
◎美国在当今国际互联网上拥有决定性的主导权。为了牢牢掌控“制网权”,美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极具攻势性的战略举措。其使当今全球政治生态日趋复杂化,也必将对未来的世界政治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当今世界,美国牢牢掌握了国际互联网的命脉。目前,全球互联网的最高管理机构是1998年设在美国的“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公司”(英文缩写为ICANN),它决定着IP地址的分配、域名和根服务器系统的管理,以及相关政策、协议和技术标准的制定。ICANN虽然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成员涉及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中国、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但实际上一直为美国政府所操纵。
首先,美国通过把持ICANN独揽了对根服务器的管理权。根服务器是国际互联网运行的中枢神经。谁控制了根服务器,谁就掌握了整个互联网的控制权。目前全球13台根服务器中,有10台在美国(其余3台分别在日本、英国和瑞典),且这13台根服务器均由ICANN管理。若用电话网络来比喻,美国控制了根服务器,就好似控制了全世界电话网络的总机。如果美国中断根服务器,全球网络通信将立即瘫痪,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将随之终止。
其次,美国不仅拥有国际互联网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支干线间的通信都要经过美国的主干线),而且还拥有网络域名的专控权和否决权。从理论上讲,美国可以控制任何支干线的交通,可以拒绝任何人访问互联网,还可以随时让任何一个国家从互联网上消失。比如,如果美国想在网络通信方面制裁伊朗,只需在互联网网址上删去目前代表伊朗的域名“.ir”,伊朗就不能再与外界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联络,其他国家的网民也将无法登录伊朗网站获取相关信息。
除此之外,美国还控制了互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着技术标准(制式)和相关“游戏规则”的制定权。通过技术手段,美国可以掌控互联网的访问过程,任意监控其他国家的互联网主机,随时监视其他国家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毫无疑问,美国在互联网上掌握了决定性的主导权,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肩的绝对优势。其在网络空间的强势地位,远远超出了其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地位。然而,美国并不止步于眼前,为了继续保持和强固自身的网络霸主地位,牢牢掌控“制网权”,美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极具攻势性的战略举措。
一是大打网络安全牌。 美国对网络空间的战略价值相当看重。早在2005年,美国国防部明确将网络空间看作与陆、海、空、天(太空)同等重要的“第五空间”。2009年,美国军方提出:“21世纪掌握制网络权与19世纪掌握制海权、20世纪掌握制空权一样具有决定意义。”尽管美国掌控的网络空间主导权至今无人可以争锋,但是随着世界各地网络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加之各类黑客攻击事件时有发生,美国日益意识到来自信息安全方面的种种挑战。2008年2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麦康奈尔在《2008年度威胁报告》中首次抛出“网络安全”(cybersecurity)问题。同年,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期间曾指出网络安全对美国的重要性,他甚至将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等同于核武器和生物武器对美国的威胁。执掌权杖后,奥巴马政府更是大打“网络安全牌”,大肆渲染国外黑客或敌对势力对自己的网络威胁,以便为构建美国主导的全球网络安全机制做好铺垫。2011年5月,美国政府出台了一份由奥巴马总统撰写前言的战略文件——《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 ),全面阐述了美国针对网络空间的国际政策,宣称美国将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确立新的国际行为准则,增强网络防御能力,全力应对来自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对网络安全的潜在威胁,其不仅将网络安全提升到与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同等重要的高度,而且将网络空间视为新的战争领域,扬言为了保护美国网络安全,美国将不惜动用军事力量。
二是建立网络战司令部。 美国是全球首个公开将战争机构引入互联网的国家。2009年6月23日,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公开宣布将组建“网络战司令部”,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互联网战争。2010年5月21日,美国网络战司令部作为美军网络战方面的最高统筹管理部门在马里兰州的米德堡陆军基地正式建立。它是美国战略司令部的一个次级司令部,编配的现役军人和文职人员共约1000人,承担着“集中当前所有网络空间资源,创造当前组织所不具备的协调效果和统一作战行动来防御信息安全环境”的责任。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该司令部拥有一个全天候战备值班的作战中心,已于2010年10月1日开始战备值班,严密监控美军各大网络的运行情况,防范可能面临的黑客攻击。其实,美国一直在为组织网络战司令部做准备。比如,在1995年,美国国防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就培养了第一批“网络战士”。2001年“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组建了美军历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网络黑客部队。2007年2月,这支部队被正式编入作战序列,“网军”作为独立兵种应运而生。随后,美国海陆空三军都组建了各自的网络部队。美军网络战司令部的建立,理顺了美军的网络安全领导机制,意味着美军的网络统筹协调能力大为增强。
三是加紧抢占网络军事制高点。 自20世纪90年代美军率先提出“网络战”概念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巩固自身在网络空间的绝对优势,注重保持自身在软硬件建设及其在网络应用中的领先地位。尽管美国在网络核心技术、人才储备、资金保障等方面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且牢牢掌控了根服务器、网络通信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方面的管理权,然而美国坚持将巩固网络优势作为增强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内容,仍然在为能更加便利地实施网络霸权做准备。近年来,美国大力研发进攻型网络武器,加紧抢占网络军事制高点,其在互联网领域的军事化建设不断升级。有资料显示,美国五角大楼已制定了一份网络武器和工具清单,其中包括能破坏对手重要网络的电脑病毒,这份清单对美国如何开展网络战争提供了依据。网络武器清单现已投入使用,并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等机构的认可。这份清单表明,在总统的授权下,美国军方可以入侵外国电脑网络,展开目标攻击,并留下日后可以激活的病毒。还有消息称,美国已在全球范围建立了一套名为“梯队”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具备全面监听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即时通信等各类通信手段的能力,每天能够监听10亿次的通信。 此外,美国军方还率先建立了网络对抗训练模拟系统,其内部每年都要举行网络攻防演习,同时还联合英、法、日等盟国进行大规模网络战演习,以检验和提升自身在网络空间的战斗力。
从上述举措中,人们不难看透美国政府的真实意图——简言之,就是要竭力谋求“制网权”,巩固自身在网络空间的霸主地位。正如英国观察家奈杰尔·殷克斯特(Nigel Inkster)所言:“美国在传统武器、核武器和太空领域处于支配地位,他们正谋求在网络空间领域取得同样的统治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谋求“制网权”的种种举措,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五角大楼出台的新战略将“网络攻击”视为“战争行为”,并声称“如果你关掉我们的电网,我们也许会向你们的烟囱里发射一枚导弹” ,这种强硬的“震慑”态度不能不让人忧虑。
作为冷战的产物,互联网自问世之日起即烙上了鲜明的军事化印记。如果美国为独占“制网权”而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则极有可能加剧网络竞争的军事化色彩,引发互联网领域的军备竞赛。这对全球安全稳定而言,显然不是好事。从政治视角看,互联网既是美国掌控未来战争局势的战略资源,更是其实现政治图谋、把控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工具。美国政府在网络空间悍然采取一系列攻势性行动,无异于是在大力推行一种新型的霸权主义。它使当今全球政治生态日趋复杂化,也必将对未来的世界政治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三、群雄并起促推多极化格局日渐呈现
◎随着各国的信息主权意识不断增强,构建全球网络传播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角逐的重要战略领地。在此背景下,群雄并起,千帆竞发,未来的网络空间格局必将日趋多极化。
随着互联网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对网络空间的战略价值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特别是美国牢牢掌控互联网的命脉,且经常打着各种幌子实施网络霸权、谋取自身利益,致使网络空间暗战频现,这对其他国家无疑形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之战、政治颠覆活动乃至各类军事对抗行为愈演愈烈,对许多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政权稳固和国家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信息主权意识不断增强,构建全球网络传播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除了信息发达国家强烈要求在网络空间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奋起直追、不甘示弱,主动加大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努力填补“数字鸿沟”,并纷纷将维护网络安全列为重大战略发展议题。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角逐、拼力争夺的重要战略领地。美国独霸天下的单极化格局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取而代之的必将是千帆竞发、群雄纷争的多极化趋势。
英国:积极应对“无边界战争”
英国是信息网络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从1994年起,英国政府逐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促进全民上网,网络应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在建设“电子政府”的基础上,又提出建设“电子英国”、“宽带英国”的目标,先后制定了《信息时代公共服务战略框架》、《21世纪政府电子服务》等一系列战略规划。有资料称,英国政府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所有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同一个交互系统上进行协同工作、知识共享的政府。
英国对网络安全问题相当重视。据媒体报道,英国军情六处早在2001年就秘密组建了一支由数百名计算机精英组成的黑客部队,该部队还吸收了大量有前科的民间黑客。从机构设置看,其主要活跃于情报领域。2009年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下令建立网络司令部后,英国反应强烈,随即宣布成立网络安全办公室和网络安全行动中心,开始组建“网络兵团”。2010年10月,英国政府制定并公布了《国家安全战略》,将网络战列为英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在大幅削减国防预算的同时,英国政府却额外投入6.5亿英镑(约10亿美元)用于保障国家网络安全。
最近几年,英国高层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加强应对网络战的必要性,并频频出招,旨在全面提升网络空间战斗力。2010年11月,英国效仿美国启动了一个被外界称为“网络战靶场”的国家级网络实验场,并计划与美国的相关机构对接,以便进行高烈度的网络战演习。2011年1月,英国国防参谋长戴维·理查兹(David Richards)对媒体称,在未来战争中,网络攻击将成为主要战斗武器,“正如今天的坦克和战机一样”,还透露英国拟模仿美国设立英国版的网络战司令部。之后,英国负责防务的国务大臣尼克·哈维(Nick Harvey)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互联网与别的战场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并首次承认英国正在着手研制网络武器,以应对互联网上这场“无边界的战争”,维护国家安全。
法国:大力打造“数字共和国”
20世纪90年代,法国民众的互联网普及率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一度相对落后。自1998年颁布《社会信息化行动纲领》后,法国奋起直追,连续采取了多项措施以弥补“数字鸿沟”,网络发展非常迅速。2002年11月,法国政府曾提出《RE/SO2007信息社会数字共和国规划》,旨在打造一个强大的“数字共和国”。
法国政府重视推进宽带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的应用推广。近年来,法国积极实施数字经济战略,通过推出“宽带计划”、推行社会资费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共和国”的发展。2009年6月,为加强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法国政府发布了法国“宽带计划”,预计用15年时间,即到2025年法国100%家庭实现宽带覆盖。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共享互联网服务,法国政府推出了“互联网社会资费”,低收入人群每月只需花费不高于23欧元的资费即可享受无限的互联网与固定电话服务。2012年1月,法国政府发布了《数字法国2020》,其中提出了发展固定和移动宽带、推广数字化应用和服务、扶持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等三大战略任务,以及2012年城市农村推广4G网络、2020前普及电子政务等具体目标,旨在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法国推动发展、增加就业、提高竞争力的第一动力。
法国在推崇保护网络自由的同时,也注重保护国家和个人的信息安全。201 1年5月,法国总统萨科齐(Sarkozy)在“网络G8论坛峰会”讲话中强调要加强互联网管理,同时特别提及突尼斯和埃及的“茉莉花革命”,称世界各国正在经历着一场由互联网引发的革命。随着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法国成立了信息系统安全局,专门负责预防和应对网络攻击。2009年11月,美国白宫国土安全局前顾问保罗·库尔特(Paul Kurtz)发布的报告《近在眼前:走进网络大战的时代》列出了积极备战“网络战”的国家名单,法国赫然在列。2011年5月,法国宣布将仿效美国组建“网络战快速反应部队”,以加强网络空间作战能力。
德国:深入推进ICT战略
德国堪称欧洲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德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应用。1999年,德国政府制订了“德国21世纪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简称“D21”)。该计划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发展传输速度更高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二是实施“全民享有互联网”(Internet for All)项目,三是帮助平时接触不到网络的弱势群体也能够上网。继“D21”之后,德国政府又先后制订了“2005联邦政府在线计划”、“2006年德国信息社会行动纲领”和“数字德国2015”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战略,旨在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网络应用水平。
德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在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德国政府则打破常规,充分利用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效果显著。比如,在电子商务方面,德国在欧盟排名第一,其ISDN 用户数世界第一;在电子政务建设上,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电子政府标准的国家;早在2001年,德国所有的学校就连通了互联网。近几年来,德国在改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当前,德国正在大力支持ICT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出口和相关研究,逐步实现下一代高性能网络的全覆盖,积极打造安全可靠的“数字德国”。
德国政府把互联网视为与能源供应和供水系统一样重要的“关键的基础设施”。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保护信息技术系统免受攻击,加强国际间的有效合作,德国政府于2011年2月23日通过了“德国网络安全战略”,其核心内容是拟成立一个“国家网络防御中心”,负责统一协调全国力量应对“网络战”工作,具体任务是收集、分析德国受到有关网络威胁和攻击的信息,并给相关机构提供对策。
俄罗斯:着眼打赢“第六代战争”
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俄罗斯对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信息网络安全已纳入国家安全战略。普京总统曾多次强调:“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争夺世界领先地位的舞台,未来的政治和经济将取决于信息资源。因此,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国家的前途、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就设立了专门负责网络信息安全的信息安全委员会。1995年,俄罗斯宪法将信息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管理范畴,颁布了《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网络保护法》。2002年,俄罗斯信息安全委员会通过《俄联邦信息安全学说》,将网络战称作“第六代战争”,对国家信息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网络战武器装备的现状、发展前景及防御方法等进行了详尽论述,为俄方网络战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加强对国家网络安全的保护,近年来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立法;二是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加强网上安全检查,防范“网络革命”;四是支持军方研制网络信息武器,提升网上攻防能力;五是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着力打造“电子俄罗斯”。随着国内网络犯罪日益猖獗,俄罗斯政府不断加大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力度,专门组建了“网警”K部,具体负责网络安全工作。鉴于目前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破坏他国重要战略目标,以谋求军事政治目的,俄罗斯也正在考虑在军事部门建立相应机构,负责利用互联网实施军事政治行动。在网络攻防技术方面,俄罗斯军方也取得不少成绩。据媒体报道,俄军现已开发研制了僵尸网络、计算机病毒、无线数据通信干扰器、网络侦察和数据收集工具等网络战武器,以及一种名为“隐身病毒”的反病毒技术。
印度:从“被动防御”到“转守为攻”
印度是一个软件大国,也是一个网络犯罪活动比较严重的国家。随着近年来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热潮的到来,印度日益重视网络安全问题。2000年6月,印度政府专门针对网络犯罪颁布了《信息技术法》,为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自2001年起,印度开始在各主要城市设立专门对付黑客、打击网络犯罪的网络警察局,设计了捉拿网络罪犯的软件系统,并且对网络警察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印度警方重视利用多种方法,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
随着网络空间威胁日益显现,近年来印度军方已开始涉足这个未来战场,通过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准备应对网络战。据媒体报道,目前印度军方已组建了陆海空三军联合计算机应急分队,并计划征召黑客入伍。同时,印度军方在位于新德里的陆军总部建立了专门负责网络中心战的网络安全部门,他们还将在所有军区和重要军事部门的总部建立网络安全分部。为了提高网络安全性,印度军方还花费巨资开发保密数据信息传输网络,为海陆空三军提供安全可靠的语音、视频、数据和其他通信服务。此外,印度政府正着手建立一套“国家网络警报系统”,旨在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未来网络安全事件的早期预警与及时有效应对。 最近几年,印度高层提出了“网络战要转守为攻”的战略思想。国家安全顾问梅农称,印度将不再局限于“被动防御”,而是将组建专门的网络战部队,以先发制人的方式突破对手的安全防御,负责入侵敌国电脑刺探机密材料,印度政府将全力解决相关的法律和人才招募障碍。对于此前印度被迫在网络攻防战中采取防御态势,《印度时报》曾感叹称:“印度对日常攻击已能有效防御,但印度的报复性进攻系统尚未建成。” 下一步,印度军方将充分发挥本国软件优势,加快推进其“闪光信使”高速宽带网络和“第三只眼”海军保密数据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利用各方资源对芯片技术、密码技术、数据安全等网络技术进行升级,以提高印度军方的网络战能力。顺便一提,印度方面一直把中国和巴基斯坦视为自己的网上对手。
日本:雄心勃勃的IT强国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一口号迅速演变成“IT立国”战略。2000年,日本成立了“IT战略本部”,任命了统一协调各省厅IT政策的IT大臣,提出了《IT国家基本战略》,决心在5年内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2001年,日本政府公布实施《IT基本法》,正式提出“IT立国”的国家战略,并将“IT国家基本战略”正式确定为“E-Japan战略”,力图到2010年在日本实现“泛在网络”(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品、任何人均可上网的环境)之目标。
在“IT立国”战略的推动下,日本在互联网领域迅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在IT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很快由原来的“追跑者”变为“领跑者”,积累了雄厚的信息科技实力。目前,日本已跻身互联网强国行列,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领先地位。比如,日本在2005年即建成了全国光纤网;日本是当今世界超速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低廉且高速的宽带上网环境;日本已经在电视等家电数字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作为IT强国,日本自然不甘在“制网权”上落后于人。近年来,日本大力拼抢网络战高地,针对网络战出台了一系列备战措施,不断扩大其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日本于2005~2009年度的《中期防务力量发展计划》明确提出了新的作战思想——“网络瘫痪战”。2011年,日本防卫省效仿美国五角大楼的做法,组建了一支由计算机专家组成的“网络空间防卫队”,隶属于日本自卫队指挥通信系统部。其平时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进行反黑客入侵训练,对军人上网、军队网站和电子密码安全性进行24小时监视等,而在战时则专门从事网络攻击与防御,担负开展“网络瘫痪战”的任务。同时,日本还与美国建立了联合训练和演习机制,积极谋求网络空间的规则权及其在美日同盟中有更大的发言权。2012年新年伊始,日本《读卖新闻》爆出特大新闻称,日本正在加紧研制网络武器,欲武力争取“制网权”。
伊朗:自主研发“全国互联网”
2011年7月,伊朗政府宣布将于同年8月底启用其自主研发的“全国互联网”(又名“清真网络”)工程。这是伊朗实施其“互联网本土化”设想与规划的一个重大举措。2005年内贾德总统上台伊始,就提出了“互联网本土化”的概念。2010年12月,伊朗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全国互联网”的计划,拟于2013年前分阶段推广“全国互联网”。此外,伊朗还在研发国产的操作系统,准备推出一个服务于本国互联网的名为“Ya Haq”的搜索引擎,用以取代谷歌、雅虎等西方国家开发的互联网搜索引擎。
伊朗自主研发本土化互联网,充分展现了伊朗的信息主权意识。伊朗方面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观、价值观和影响力是对其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大威胁,而互联网则是西方国家传播、渗透这些“威胁”的重要手段,是西方国家对伊朗发动的一场“软战争”。伊朗建设“全国互联网”,就是要将境内互联网打造成一个符合本国价值观、伦理和道德标准的“清真”网络,以之与西方势力分庭抗礼。许多媒体称,伊朗拟以“全国互联网”取代国际互联网,既是为了摆脱自身在互联网控制权上的弱势地位,也是为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和对外反制能力、增强网络发展自主性的一种尝试。
近年来,伊朗面临巨大的网络威胁。2010年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受到“震网”(Stuxnet)病毒攻击事件,就是例证。2011年1月,伊朗政府成立网络警察部门,以防止有人利用互联网从事针对伊朗的间谍及破坏活动。同年8月,伊朗政府宣布将建立正规的网络司令部,其任务是阻止敌对国家针对伊朗的网络恶意程序,并对其采取报复措施。观察人士认为,美国、以色列等国家是伊朗攻防的重点对象。有媒体称,伊朗在互联网领域实力不俗,其拥有世界一流的网络审查系统和相当先进的网络战武器,网络监听能力以及黑客攻击技术较强。2008年,伊朗国内曾举行过一场攻击以色列网站的竞赛,致使以色列众多网站陷入瘫痪。2009年12月18日,美国的Twitter网站被“黑”后,其主页背景变为黑色,上方用红色英文写着“这个网站被伊朗网络军袭击”,下方用白色英文写道:“美国自以为控制了网络,但实际并非如此。我们现在有能力控制网络,千万不要激怒伊朗人。”
《俄罗斯之声》曾在报道中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互联网的新时代”,在第二个十年,世界主要大国将在国际互联网平台上展开激烈角逐,各国不仅会加大对自身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资金投入,也将加强利用互联网传播本国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的力度。从目前局势看,互联网上的确可谓群雄纷争、千帆竞发。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伊朗等国家在互联网领域上各擅其胜、互相赶超的事实告诉世人,网络空间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世界列强的战略必争之地。
除了上述国家外,以色列、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均在提升自身实力、捍卫网络主权、应对网络战等方面不甘落后,其中有些国家还组建了网络战部队,设立了相关机构。尽管目前美国占据的网络霸主地位在短期内很难改观,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网络空间的战略价值和网络战的巨大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满于当下美国主导的单极化格局,它们或蓄势斗法、针锋相对,或缔结联盟、合力抗衡,或迎难而上、奋起直追,致使网上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说,网络大战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一场全球范围的极具对抗色彩的网络攻防战已经打响,未来的网络空间格局必将趋向多极化。在这种情势下,已经席卷全球的网络政治亦将变得更加波诡云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