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带病作报告
1975年1月13日20时,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灯火辉煌,庄严肃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
会场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的巨幅画像,画像两边竖立着鲜艳的红旗。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程是:
1、修改宪法;
2、政府工作报告;
3、选举和任命国家领导工作人员。
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有: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许世友、华国锋、李先念等人。
大会选举了由218名代表组成的主席团。朱德、董必武、宋庆龄、刘伯承、吴德、韦国清、赛福鼎、郭沫若、徐向前、聂荣臻、陈云、谭震林、李井泉、张鼎丞、蔡畅、乌兰夫、阿沛·阿旺晋美、周建人、许德珩、胡厥文等为主席团成员。
大会准备就绪后,朱德委员长宣布:“大会开幕。”
朱德的声音还没落下,全体代表的热烈掌声便响了起来,乐队奏响了国歌。
在会上,周恩来代表国务院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其实,周恩来抱病前来参加会议,走进会场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2864名代表便向总理抱以热烈的、长时间的、暴风雨般的掌声。
代表们痛心地发现,由于过度操劳,周恩来消瘦得几乎变了形,脸上、手上都布满了皱纹和老年斑,动作和声音也显得那样苍老、疲惫……
此时,憔悴的周恩来身穿已经变得宽松的灰制服,缓缓地走上主席台,开始作《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大会堂万人大厅内,又一次响起周恩来那坚定、清晰的苏北口音。
周恩来在“报告”中又一次提出要在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再用20多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1975年完成和超额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这样就可以为在1980年以前实现上述的第一步设想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从国内国际的形势看,今后的10年,是实现上述两步设想的关键的10年。在这个时期内,我们不仅要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而且要向实现第二步设想的宏伟目标前进。
可以说,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绘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
当周恩来讲完话时,已经累得双手不断颤抖,但他依然稳步地离开了讲台。
此时此刻,在到会的许多老同志中,有不少人很久没有见到患病住院的周总理了。他们眼见总理的病容,聆听总理的嘱托,无不为之动容。同时,也深深为总理的健康担忧。
1975年1月19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新闻公报》。
文章总结道: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大会自始至终洋溢着欢欣鼓舞、紧密团结、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气氛。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大会根据中共十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候选人名单,经过认真讨论,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委员,任命了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
当宣布选举结果和任命名单时,全场又一次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代表们兴奋地表示,这次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今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任务,选举和任命了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大会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努力实现大会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进一步发展大好形势,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后来,诗人赵恺在《周恩来》的长诗中对出席四届人大会议的周恩来有这样一段精彩诗句:
四届人大,
人民大会堂。
星光瑰丽,
铃声止处,
万籁俱寂。
一个中国侧耳倾听一个足音,
一个温暖的足音,
一个生动的足音,
一个亲切的足音,
……
身患绝症的黎明,
汗水涔涔的黎明,
国徽下面,
站定一座尊严的生命,
不屈不挠,
坚韧顽强,
深谋远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