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诗概述国际局势
1962年10月17日,毛泽东主持召集会议,决定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在当天,中央军委下达《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
10月20日晨,中国边防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开始进行自卫还击。从10月20日到29日,东段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的全部领土;西段清除了加勒万河谷和新疆阿克赛钦地区部分入侵印军。这是自卫反击战的第一阶段。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建议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以前,双方尊重实际控制线,并将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建议两国总理应该再一次举行会谈。
在当天,印度政府发表声明,拒绝了中方的建议。
11月4日,周恩来再次写信给印度尼赫鲁总理,呼吁重开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11月14日至16日,印度又一次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边防军发起了第二阶段自卫反击战,从11月16日起到21日结束,在东段推进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传统习惯线附近,西段清除了入侵阿克赛钦地区的全部印军据点。
11月1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两次召集周恩来等开会。随后,周恩来和陈毅约见印度驻华临时代办班纳吉,向他表示:
中印两国应该友好下去。我们应该向远处看。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将不丧失一线希望。
周恩来还表示,可以去新德里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同一天下午,毛泽东从当天的《参考资料》上看到,印度总理和总统在18日的讲话中都说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冲突。
毛泽东当即批示:
突然大谈和平解决。送总理阅,请外交部研究一下,印度领导人过去几天,是否有过18日这种论调。
毛泽东抓住这一契机,做出了一项没有先例的大胆决策:中国边防部队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主动实行全线停火,并主动后撤。
接着,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等研究决定,先走一步,主动采取积极的步骤,扭转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
11月21日0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
一、从本声明发表之次日,即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二、从1962年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三、为了保证中印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往来,防止破坏分子的活动和维护边境的秩序,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一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
中国政府还宣布:
如果印军继续进攻,重新推进到实际控制线或越过实际控制线,中国保留进行自卫还击的权利,由此产生的后果由印度政府承担责任。
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
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
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我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我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
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
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嵴作为边界。
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界冲突,是非曲直十分清楚。赫鲁晓夫却在12月2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对中国进行不公正的指责。
1962年12月22日,毛泽东把中央政治研究室整理的《列宁在第二国际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的材料印发给参加华东局会议的各同志,他要求“大家读一、二遍,并讨论两天”。
毛泽东还在最后一页上写下了清代诗人严遂成的诗作《三垂冈》,并指出这是“咏后唐李克用和其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诗”。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飒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这首诗是毛泽东默写的,只错了3个字:第四句中的“且”写为“犹”;第七句中的“瑟”写为“飒”,“畔”字写为“下”。
12月26日,是毛泽东69岁生日。他在这一天写下了《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泄,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这首诗在后来发表时,毛泽东把“高天滚滚寒流泄”改成了“高天滚滚寒流急”。
毛泽东以其深远的眼光,用诗歌概括出了当时的国际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