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组织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肩负着科学评价选拔软件专业技术人才的光荣使命,肩负着正确引导软件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潜心钻研、提高能力、加强创新的光荣使命,肩负着加强软件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光荣使命。自1991年开考以来,软考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全国累计报名人数330万人,培养选拔软件行业专业技术人才64万人,部分考试标准与日本、韩国互认,为全国计算机和软件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来大陆就业的人员)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以2000年的《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文件)和2011年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文件)为重要标志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乃至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1年,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1.84万亿元,产业规模是2005年的4.7倍,同比增长32.4%,超过“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5.8%上升到19.9%。软件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从业人数超过300万人。2012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0988亿元,同比增长26.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使软件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依旧突出。按照国发【2011】4号文件提出的“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组织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结合考试大纲和软件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对原有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教材和辅导用书”进行了更新,为广大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提供了依据。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既是构成这一重要战略部署的紧迫任务,也是实施这一重要战略部署的关键措施。从现在起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历史时期,信息技术仍然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先导性技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也应该看做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指示的重要组成部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相信,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教材和辅导用书的及时更新必将为我国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做大做强、为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近年来,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等为热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也对软件和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产生重要影响,我希望,在保持这套教材和辅导用书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反映信息技术的新变化、新进展,以跟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跟上信息化以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