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只为无悔的青春
2007年9月18日傍晚,两位30岁左右的男青年信步来到蛇口的家家超市,他们在男式衬衫柜台前流连了几分钟,分头挑选合适自己的衣服,最后都选中了一款白衬衫,看来多年的海外生活已让他们有了相似的审美情趣,那就是——简约!两人相视而笑,拎着白衬衫回了海滨花园的住所。
虽然,他们从不同国家学成归国,这次的目的却是一样,就是要与一位“大人物”见面。
身材魁梧、面容敦厚的,是29岁的郑海荣,他穿着横条纹的圆领T恤,身上还有着大学生的痕迹。他明天就要与一位“大人物”见面——不久前刚与他签录用合同的单位先进院专门安排他参加上级领导接见会,当时他的心情自然是有几分忐忑。郑海荣是个善谈的人,主动与年长几岁的高个子青年攀谈起来:“我去年在科罗拉多大学获博士学位,正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做博士后研究,从事超声与医学成像。你呢?”
个子瘦高的小伙子叫王磊,一口标准普通话,浓浓的书卷气:“我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工作了四年,研究的是人体传感网络技术和可穿戴设备。1999年还在读书的时候到深圳来旅游了一趟,我依稀记得,滨海大道仍在修建,整座城市散发着年轻与活力,没想到八年后我会来这里工作。”
郑海荣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来深圳还是在四个月前,那是为了来先进院面试,专程从旧金山飞到香港,再从罗湖口岸过海关,乘坐出租车沿滨海大道一路西行,往蛇口方向疾驰,沿途看到现代化高楼、美丽的红树林海湾。绿树成荫,风光旖旎,是他对深圳的第一印象。郑海荣深深喜欢上这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海滨城市。过去,郑海荣了解深圳,更多是通过互联网上的新闻报道。2006年,关于深圳的报道更多集中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的“1号文件”。当时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出要继续完善创新体制,建设最佳创新平台,包括在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深圳自主创新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自从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郑海荣一直在观察北京、上海、深圳等科技重镇的工作机会,他隐约觉得北京和上海等科技学术氛围浓厚的城市会给从事学术的人更安全的感觉,但在深圳,区域经济非常发达,发达的经济社会对于科技的需求特别旺盛,充满机会和挑战,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的机会极具诱惑力。
想起不久前的那次面试,郑海荣嘴角又露出笑意。真是出乎意料地顺利啊,当时考官阵容庞大,包括先进院院长樊建平、正在筹备的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简称“医工所”)所长张元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梁志培、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杨广中教授,这几位首席科学家均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都是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界很有影响的“大牛”。其中,张元亭教授是活跃在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界的知名科学家,任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部主任,是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和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而且还刚刚获得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医药和生物工程学协会卓越贡献奖。由他们这些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国际知名科学家作为“AF教授”(Affiliated Professor,兼职教授)领军的先进院医工所,让包括郑海荣在内的很多年轻人非常向往。就在几个月前,中科院的高层次人才招聘团队到美国加州举办了招聘会。招聘会上,樊建平满怀激情地介绍先进院的定位是“国际一流水平的工业研究院”,特别提到由张元亭、梁志培等国际知名科学家领衔的医工所将于8月15日正式成立,希望建立学术与国际接轨、技术与产业接轨的新型研究机构。郑海荣被樊建平的话打动了,表达了回国的意向。没有想到的是,过了几天,正在做实验的郑海荣接到了“AF教授”梁志培的电话。梁志培说,他正在深圳组建一个以其博士后合作导师、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保罗·劳特布尔(Paul C.Lauterbur)名字命名的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希望将其办成一个世界一流的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他直言本想招一个磁共振专业的人才全职回来领衔他这个研究中心,可没有碰到特别合适的,凭着直觉就想把郑海荣这个研究超声的博士后招回来。

2007年,郑海荣(右一)与先进院医工所创所所长张元亭(右四)等“AF教授”在一起
虽然面试很顺利,可郑海荣心里却并不踏实,因为当时的先进院就在蛇口一栋租用的工厂厂房里办公,除了一些简单的办公卡座,就是墙壁上张贴的一排排海报了,海报上有徐扬生、张元亭、梁志培、潘晓川、聂书明、杜如虚等国际知名教授的照片和学术方向的详细介绍,除了这些,其实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这哪里像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呢?虽然院长樊建平一再说要打造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说真的,这连国内三流大学的硬件设施都不如!樊建平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面试结束后,对大家说:“晚上我请大家喝啤酒,再好好聊聊。”
时值初夏,深圳的夜色非常美丽,蛇口海上世界霓虹灯闪烁,清风习习,散发着现代魅力。樊建平在明华轮上一间露天酒吧里招待回国面试的几位年轻人。几杯啤酒下肚,樊建平就展现出蒙古汉子的爽直来:“海荣,你别看我们先进院现在一穷二白,可我们有很好的平台,是中国科学院在深圳的研究院,代表国家的科研力量,这是深圳破天荒头一个啊!有了‘中科院’这块金字招牌,有了深圳这片肥沃的热土,还有香港和国际上的专家团队全力支持,我们可以独立自主从事科研,按自己的理想设计最好的实验室,组建国际一流的团队,这是你们年轻人做主人公的地方,在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在美国,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啊!两年之内,我们在大学城的研发大楼就能完成建设,建起来可气派了,软件、硬件肯定是国际一流的!”樊建平把未来描绘得特别美好,他的激情感染了几个年轻人。在点燃了大家的理想火焰之后,他还不忘调侃一句:“现在回国正是时候,来深圳吧,回来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大干一场!”郑海荣真心被这位四十来岁的年轻院长的激情深深打动,心中的梦想点燃了。
不知不觉间,两位年轻人已经走到了住处。郑海荣推开五楼的窗户,一股含着潮湿海腥味的风迎面扑来。明天见中科院院长又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第二天上午,郑海荣与王磊穿上崭新的白衬衫,打上领带,显得意气风发,早早来到会议室等候。这里已经聚集了一些年轻的研究员和大学生。只见会议室的前方挂了一条红色欢迎横幅,写着“热烈欢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莅临指导”。大约十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入欢迎的人群中,他声音洪亮:“我就是中科院院长,我们自己内部人嘛,不要挂这么大的标语!”一句话引起现场一片欢笑声,一下拉近了路院长与大家的距离,气氛轻松起来。
“大家从海外回来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非常好!我热烈欢迎!我要对大家讲几点希望。”路甬祥开门见山地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还有精密制造、互联网、医疗器械等。所以深圳市政府希望有一个新的研究机构,按照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建设,既要继承发扬中科院‘顶天立地’优秀传统的一面,又要想办法补充中科院原来跟当地经济结合不足的一面。先进院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和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共建的科研机构,深圳市领导都对这个新的研究机构特别关注,非常支持,希望这个新的研究机构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发挥重要作用。”
说到这里,路甬祥顿了顿,扫视了一下周围,故意卖关子一样,缓缓说道:“你们要知道,深圳市领导的眼界可是不一般的哟,是有国际化的眼光的,他们对你们肯定也有要求,而且这个要求还不低,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呢?我看你们要搞研究就要积极地做一些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的事情,企业满意了,政府自然就满意了。希望你们结合自己的专长,找到一个契合点,钻研进去,早日做出成绩来!我对这个新成立的科研机构只有一个检验标准,不是发表多少论文,也不是出多少个院士,而是要做到‘三满意、一认可’,即‘当地政府满意,当地企业满意,当地人民群众满意’,还有一个‘认可’,要获得国际、国内科技界的认可。‘三满意、一认可’,看上去这个标准好像很空洞,但实际是很实在的,也就是说,新所的定位在科技上要符合科技界在这个领域的前沿和价值,另外,在社会价值上,新所的存在要能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否则它就做不到‘三满意、一认可’。你们在海外学习了很多年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现在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尽情地施展拳脚了,一定要踏实勤恳,珍惜时光,为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番话激起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全场人员都被路甬祥的一席话所折服。这位叫路甬祥的“大人物”一点也没有官架子,既不打官腔也不说套话,说得人心里热乎乎的,就像一位邻居老伯一样平易近人。他的讲话让大家充满对美好梦想的憧憬和十足的干劲。一双双年轻的眼睛激动而信任地望着这位和蔼的老人,这是一段充满激情的致辞,像一把烈火,点燃了二十多位年轻学者心底的火种。
接着,路甬祥视察先进院筹备期的科研方向。当看到走廊上贴的医工所海报上面有一项是潘晓川教授指导的“高分辨的显微CT(计算机断层扫描)”时,他指着这个科研设计说:“这个研究方向很不错,除了在医疗上的应用外,昆虫进化研究也需要这个设备,要研究百万年来昆虫肢体结构进化与功能变化有什么关系,就需要这个高分辨的显微CT来观察。”郑海荣被老领导的专业素养所深深打动,他默默记下显微CT这个方向。
在深圳待了两天后,郑海荣再次飞回美国加州,因为他还要把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结题,同时还要搜集国际上关于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一些最新科研信息,计划回国后的项目。如果说第一次回国面试所看到的深圳具有一种抽象的美,那么,再次与这座城市亲密接触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她生动的呼吸和心跳。这座城市是那么年轻而富有朝气,每时每刻都在呼唤你投入她的怀抱,一刻也不容你耽搁。郑海荣在飞机上陷入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郑海荣回到美国加州后立即着手回国的准备,一边把手上的研究工作结题,一边在半夜(美国时间)准备启动深圳的科研项目,有时甚至在半夜里和先进院党委书记白建原通电话,向她请教中科院科研项目的申请规范,而白书记则非常耐心地指导他。
2007年年底,再次奔赴深圳的时候,郑海荣手上多了三个大行李箱。由于先进院工作急需,他申请提前结束加州大学的聘用合同。
12月21日,郑海荣正式到先进院报到,全职上班,投入非常紧张的工作中。张元亭作为医工所创所所长,又是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工程学部主任,还身兼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几个职务,工作十分繁忙,手脚勤快的郑海荣就成了他的助手。申报重大项目、招聘海外人才、筹备国际生物医学大会,每件事情都有郑海荣的身影。为了落实路甬祥所说的高分辨显微CT科学目标任务,郑海荣回国后就与几位同事一起承担了“用于昆虫/小动物微观结构及仿生学研究的高分辨显微CT研发”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获得中科院3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这是医工所成立后第一个获批的生物医学仪器项目,显示出中科院对先进院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重视。

如今的郑海荣团队
起步于显微CT项目,在之后的五六年里,先进院相关科研人员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科研团队,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得到锻炼并迅速成长,在多种CT系统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发并在中科天悦公司产业化的大视野锥束口腔CT产品于2014年6月和9月先后取得欧盟CE
认证和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12年,开始进行静态碳纳米管CT系统研发工作;2013年年初,获得国内首幅碳纳米管CT投影图像;目前,正在研发基于阵列式碳纳米管光源的静态乳腺断层成像系统。
2008年春节,郑海荣除了与妻子在美国团聚,还迎来了女儿的诞生。郑海荣抱着粉嘟嘟的女儿,沉浸在做父亲的喜悦里。听到一旁的妻子嗔怪他为了工作,竟然错过了孩子诞生的时刻,他只有满怀的愧疚。他用激动的口吻告诉妻子眼下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多么重要,讲述先进院在财力还不太充沛的情况下,院长樊建平就批准用10多万元美金购买了一台先进超声设备让他有条件做科研实验,讲述团队成员如何一起艰苦奋斗并策划大项目,讲述深圳产业界的创新活动如火如荼,先进院迫不及待地响应企业对科研支撑的迫切需求。“真是不容耽搁啊!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都发话了,要我们分秒必争地做科研。”郑海荣激动地与妻子分享着在先进院发生的每一件新鲜事,妻子望着他的眼神变得柔和了,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她深深理解丈夫在海外学成之后需要一个绽放才华的舞台。早在2006年,博士毕业前夕,郑海荣幸运地荣获“美国心脏学会杰出博士奖”(AHA Fellowship),即便对于顶尖医学院的美国人来说,这也是非常有难度的奖项。而在美国加州做博士后研究时,多是在实验室按照教授既定的课题做研究,难以实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像先进院这样一个气氛融洽、运作高效的平台,又是多么可贵啊!善解人意的妻子鼓励丈夫好好珍惜这个机会,趁着年轻努力做出一番成绩来。
在郑海荣心里,新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每天都以笑容来迎接初升的太阳;而加入先进院,也仿佛在一张白纸上由他用智慧和心血尽情渲染,刚刚而立之年的他,心里对未来涌动着无穷的激情和希望。
于是,在美国待了短短几天后,郑海荣告别妻女,又飞回深圳这座充满激情的城市。春节一过,所长张元亭召集郑海荣等几位医工所的年轻同事,一起开始国际生物医学大会的紧张筹备工作。虽然这是先进院医工所成立以来第一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张元亭还是充满信任,创造机会,放手鼓励郑海荣等年轻人按照国际化规则大胆办会,让他们在国际化的学术活动中锻炼。张元亭及医工所首席科学家们在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界具有很大号召力,他们向罗伯特·兰格(Robert Langer)等国际生物医学界杰出科学家发出了邀请,所以会议规格很高。当时市委常委许勤代表深圳市政府出席了这次国际会议并致辞,欢迎世界各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家聚首深圳。《深圳特区报》头版刊登了这次国际生物医学大会的盛况。第二天,樊建平拿着报纸走进郑海荣办公室:“海荣,你们这次会议办得不错啊,先进院在国际学术界打响了一炮!”院长脸上的笑容让郑海荣深受鼓舞,此前连续三个多月废寝忘食的忙碌也是值得的。

不到十年时间,郑海荣在先进院提供的平台上不断成长
九年后,郑海荣还记得那件崭新的白衬衫,以及穿着白衬衫与路甬祥见面时的激动心情,他喃喃地说:“这个平台给人才成长提供加速度,我在这里带的研究生如今已经成长为科研骨干了,一批当年回国的年轻人都成长为各个学术方向的顶梁柱。先进院倡导的科技生态‘榕树效应’逐步繁荣并展现了活力和竞争力,每个年轻人都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医工所的团队也已经发展为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学研究力量,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产生影响力。”
在先进院搭建的国际化学术平台上,在张元亭等“AF教授”的帮助下,一批回国的青年学者在国内的科技舞台得到快速成长,五六年后产生了包括张春阳、王立平和郑海荣等一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2015年,郑海荣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创新性超声无创深脑神经调控技术与仪器研制,获得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支持——全国仅五项,向新的科技高峰进发。2016年初夏,郑海荣被任命为先进院副院长。
对于39岁的郑海荣来说,人生的画卷正在面前徐徐展开。他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是更加“辉煌”,而是以科学精神作为行为的标准,带领科研团队更加“淡然”地往前走。“先进院的这种学科交叉优势加快了科研转化速度和提高了成功率,我们要扎根产业,面向前沿,在创新链条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创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