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猩 红 热
【概述】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的明显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发生心、肾和关节损害。
【病因及流行病学特征】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又称为“化脓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细菌的菌体成分和所产毒素与酶构成其毒力。其细菌壁的M蛋白是主要毒力因子,据其抗原性不同分为200多种血清型。急性期患者及健康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鼻咽分泌物飞沫传播或直接密切接触传播。病菌也可通过污染的玩具、生活用品和食物等经口传播,还可以通过皮肤创伤或产道入侵,成为“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猩红热患者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全年发病,冬春季更为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多为散发,亦可在学校等集体机构内流行。
【诊断】
1.流行病学史
起病前有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通常2~4天。
(1) 典型病例:
以发热、咽峡炎及皮疹为主要临床特点,骤起发热,体温高低不一,伴明显咽痛,扁桃体充血可伴脓性渗出,有“杨梅舌”改变,可伴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发热24小时内皮肤出现红疹,1天内遍及全身,皮疹呈猩红色细小丘疹,疹间皮肤潮红,压之褪色,皮肤皱褶处出现“帕氏征”;面部充血无皮疹,口周不充血呈现“口周苍白圈”。2~4天皮疹消退,可出现碎屑样或片状脱屑,重者手指或足趾呈套状脱皮。
(2) 轻型:
发热短暂或无热,咽峡炎和皮疹等临床表现轻,病程短。
(3)“外科型”或“产科型”:
局部可有化脓性病变。皮疹在创口先出现且明显,由此波及全身,常无咽峡炎。
感染可直接侵袭或蔓延至邻近组织,引起化脓性并发症,包括中耳炎、乳突炎、淋巴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喉壁脓肿及蜂窝组织炎,严重者细菌随血行播散引起败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和心包炎。个别患者可发生链球菌性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以高热、明显中毒症状,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或昏迷,伴低血压及多器官受累等特征,病情凶险,可致死亡。年长儿在感染后2~3周可出现非化脓性并发症,包括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目前由于给予及时有效抗感染治疗,并发症已少见。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严重者出现核左移及中毒颗粒,C反应蛋白升高。
4.病原学检查
(1) 细菌学检查:
咽扁桃体拭子及伤口处分泌物培养到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可明确病原并确诊。胶体金法快速检测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抗原也可用于病原诊断。
(2) 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抗链球菌溶素O抗体、抗链道酶抗体、抗透明质酸酶及抗链激酶抗体,可提示近期链球菌属感染。
【鉴别诊断】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可发生猩红热样皮疹、杨梅舌,皮疹消退快。此类患者大多有局灶性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取病灶局部及血液做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
2.川崎病
皮疹呈多形性,躯干部多见,可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伴杨梅舌,但无咽峡炎和咽痛。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小板进行性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同时有持续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淋巴结肿大、指趾端硬性水肿和脱皮等表现。抗生素治疗无效。
3.药物疹
出疹前有用药史,皮疹多样性,有时可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皮疹分布不均,停药后皮疹消退,不伴杨梅舌和咽峡炎。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大多由Epstein-Barr病毒 (EBV)感染所致。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伴有皮疹。但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比率≥50%,异型淋巴细胞比率≥10%,可查血EBV DNA、血清衣壳抗原IgM 和IgG及早期抗原抗体协助诊断。
5.麻疹
通常发热3~4天开始出疹,病初有明显的卡他症状及口腔麻疹黏膜斑,无杨梅舌。皮疹为红色斑丘疹,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自上而下出疹,疹间皮肤正常,疹退后留下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
一般口服,静脉用药适于严重感染伴有并发症者。
(1) 首选青霉素类:
①青霉素G:5~20万U/(kg·d),分2~4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10天;②阿莫西林:50mg/(kg·d),最大剂量1g,分2次口服,疗程10天。
(2) 青霉素过敏者:
可选用如下药物。
1) 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①头孢氨苄:40mg/(kg·d),单剂最大剂量500mg,分2次口服,疗程10天;②头孢羟氨苄:口服,30mg/(kg·d),最大剂量1g,每天2次,疗程10天;③头孢呋辛酯:5~12岁儿童,20mg/(kg·d),最大剂量500mg,分2次口服;12岁以上儿童按成人量,即0.5g/d,分2次口服,疗程10天。
2) 大环内酯类:①阿奇霉素:10mg/(kg·d),1次口服,疗程5天;②克拉霉素:6月龄以上可选用,15mg/(kg·d),分2次口服,单次最大剂量250mg,疗程10天;③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疗程10天。
3) 克林霉素:4周龄以上可选用,15~30mg/(kg·d),分3次口服,单次最大剂量300mg,疗程10天。
在我国,化脓性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很高,不宜用于经验性治疗,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酌情选用。
(3) 病情复发或者治疗后咽部细菌清除失败者:
推荐: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40mg/(kg·d),以阿莫西林计算,每天最大剂量2000mg,分3次口服,疗程10天;②苄星青霉素G联合利福平:苄星青霉素G:<27kg儿童 60万U,≥27kg儿童 120万U,单剂肌内注射;利福平:20mg/(kg·d),每天最大剂量600mg,分2次口服,疗程4天;③克林霉素:剂量同上。
2.对症治疗
退热等。
【预防】
1.隔离患者
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至少24小时后。
2.接触者预防
对于明确暴露确诊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病例的接触者,如果咽部携带化脓性链球菌但为无症状带菌者,通常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
➢附:猩红热诊治流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