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奈瑟脑膜炎球菌 Neisseria meningococcus )感染引起的以皮肤瘀斑和脑膜刺激征为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特征】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根据菌群特异性荚膜多糖(CPS)结构分为13个群。其中,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C群致病力最强。我国流脑流行优势菌群一直以A群为主,随着A群流脑疫苗的推广,A群流脑病例有所下降。近年来陆续报道B群、C群及W135群流脑病例,且C群流脑有逐年增加趋势。流脑具有周期性流行特征,3~5年一次小流行,7~10年一次大流行。冬春季常见。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6个月~2岁婴幼儿患病率最高。
【诊断】
1.流行病学史
在冬春季流行季节发病,有流脑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天,一般为2~3天。
(1) 普通型:
约占90%。初期为呼吸道感染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天;后迅速进入败血症期,有高热、寒战及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并以皮肤瘀点、瘀斑为其特征性表现。随后24小时内进入脑膜炎期,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及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及新生儿症状可不典型。
(2) 暴发型:
起病急剧,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可在24小时死亡,又分为:①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中毒症状严重,短时间内出现瘀点、瘀斑,迅速融合成片。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发绀、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等循环衰竭及DIC表现。临床上常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无明显改变。②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年长儿,除高热、皮肤瘀斑外,常于1~2天内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脑实质损害突出,颅内压明显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锥体束征,严重者发生脑疝。③混合型: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表现,病死率极高。
(3) 轻型:
多见于流行后期,表现为低热、头痛轻及呕吐。
(4) 慢性败血症型:
极少见。以间歇性发热,皮肤瘀点瘀斑及关节痛为特征,可有脾肿大。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
3.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增加,分别在(15~40)×10 9 /L和80%~90%以上。少数白细胞不高或降低。有DIC时,血小板下降为<100×10 9 /L。
(2) 脑脊液检查:
主要为压力增高,外观浑浊似米汤样;细胞数常达1000×10 6 /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高,糖明显降低。
(3) DIC及纤溶亢进检查:
血小板进行性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1.5g/L或进行性下降;3P试验阳性,或D-二聚体增高4倍以上,或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20mg/L。
4.细菌学检查
(1) 涂片检查:
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量血液和组织液涂于玻片上,染色后镜检,细菌阳性率达80%以上。脑脊液沉淀涂片检出细菌阳性率为60%~70%。
(2) 细菌培养:
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血液或脑脊液标本以提高检出率。
(3) 细菌抗原检查:
取脑脊液或血清,用对流免疫电泳法(CIE)或ELISA或乳胶凝集试验等检测特异性抗原阳性率可达80%以上。
(4) PCR检测:
取血清和脑脊液,用PCR检测细菌DNA特异性片段更敏感,对已用抗生素者阳性率可达92%。
【鉴别诊断】
1.流行性乙型脑炎
夏秋季多见。有昏迷、惊厥,无皮肤瘀斑。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多在(50~500)×10 6 /L,以淋巴细胞占多数;糖正常或稍增加。检测特异性IgM和补体结合实验可确诊。
2.结核性脑膜炎
起病缓慢,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征,多有结核病接触史及结核病灶,无皮肤瘀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放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细胞数多在(100~500)×10 6 /L,以淋巴细胞占多数,糖及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含量常显著增高。
3.化脓性脑膜炎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其皮肤瘀点瘀斑及DIC少见,细菌学检查可以明确致病菌。
【治疗】
1.一般治疗
及早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瘀斑破溃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抗感染治疗
尽早应用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杀菌药物,通常首选青霉素;对C群菌株首选三代头孢菌素;A群菌株也可首选磺胺药,但若使用48小时病情无缓解,则考虑耐药,需换用其他药物。若青霉素过敏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上述三种药物均过敏或耐药,可选用氯霉素。如细菌培养阳性,则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一般5~7天。
(1) 青霉素:
20万~40万IU/(kg·d),分4次静脉滴注。
(2) 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钠200mg/(kg·d),或者头孢曲松钠100mg/(kg·d),静脉滴注。
(3) 磺胺嘧啶(SD):
首次剂量为全日量的1/2,100~150mg/ (kg·d),分2次静脉注射,全天总量不超过4g。应补充足够液体量,注意不良反应如血尿、皮疹及粒细胞减少等。
(4) 氯霉素:
30~50mg/ (kg·d),分3~4次,静脉滴注。治疗中需密切观察血象,注意其骨髓抑制副作用。疗程不超过7天。
3.对症治疗
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惊厥则给予止惊剂。使用脱水剂,控制颅内高压。
4.暴发型流脑治疗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治疗。
(1) 纠酸抗休克:
一旦出现循环障碍表现,立即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最初1小时内10~20ml/kg,快速静脉滴注。输注液体为5%碳酸氢钠液5ml/kg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24小时输入液量为50~80ml/kg,其中含钠液体应占1/2左右。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山莨菪碱,每次0.5~1mg/kg,重者可用2~3mg/kg,每10~15分钟静脉注射1次,直至面色转红、四肢温暖及血压上升后减量,并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
(2) 防治DIC:
对有皮肤瘀点瘀斑的患儿宜尽早应用肝素,剂量为1mg/kg,首次静推,以后静脉滴注。如血小板继续下降或瘀点增多,4~6小时重复1次,不超过24小时。应用肝素时用试管法监测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5~3倍。亦可选用低分子肝素。DIC晚期需加用抗纤溶药物。
(3) 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毒血症明显的休克患儿,应早期、足量短程应用地塞米松0.2~0.5mg/(kg·d)或氢化可的松5~10mg/ (kg·d)。
(4)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减轻脑水肿和防止脑疝,用甘露醇、呋塞米和激素等。呼吸衰竭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治疗。
【预防】
1.管理好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就地隔离治疗至病后7天。对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流行期间不要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2.药物预防
对密切接触者可用复方磺胺甲唑,每天50~100mg/kg,连用3天;也可用利福平,每天5~10mg/kg,连服3天。
3.特异性免疫预防
最新免疫程序规定,流脑疫苗共接种4剂。第1、2剂为基础免疫,采用A群流脑疫苗,于6~8月龄接种第1剂,第2剂间隔不少于3个月;第3、4剂为加强免疫,采用A+C群流脑疫苗,3岁时接种第3剂,与第2剂间隔时间不少于1年;6岁时接种第4剂,与第3剂接种间隔不少于3年。
➢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治流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