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思想的萌芽状态
古代廉政思想,是在先秦时期萌芽和兴起的。这一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和战国几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力量共同劳动才能维持生存,因而在氏族内部财产公有,平均分配,没有私有制、阶级和剥削,也无国家与法律,人们的社会地位平等。
![](https://bookbk.img.zhangyue01.com/group6/M00/70/84/CmQUNlknh-yERjdwAAAAAKhnvUQ183426641.jpg?v=NP_-l2zn&t=CmQUNlknh-s.)
■ 原始人生活场景
正如《礼记·礼运》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意思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和部落首领没有什么特权和君主独尊的意识,相反的,“为民父母”的原始公仆意识倒是相当强烈的。这种公仆意识的产生,就是我国廉政思想的最初萌芽。
![](https://bookbk.img.zhangyue01.com/group6/M00/19/90/CmQUOVknh9SEEzGkAAAAAMNvcAI754103432.jpg?v=-DhwcYLJ&t=CmQUOVknh9U.)
■ 尧帝画像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意思是说: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假如等同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氏族和部落首领不仅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而且还以戒言或名言的形式去诲人律己。
轩辕黄帝在《诲颛顼》中写道:“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意思是说:有皇天在上,大地在下,你能够效法它们,可以做人民的父母官了。
轩辕黄帝 (前2717年~前2599年),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传说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即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也称“有熊氏”。
尧在《尧戒》中写道:“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意思是说:做事应该兢兢业业,每日都要谨慎从事。否则,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会被小土堆绊倒。
![](https://bookbk.img.zhangyue01.com/group6/M00/E1/43/CmRaIVknh9aEKZIkAAAAAEI53Vw275462127.jpg?v=h7boizKh&t=CmRaIVknh9Y.)
■ 舜画像
廉政的先决条件是廉吏,因此对官员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氏族和部落首领们认为:继承人必须有极好的德行,足以做百官和庶民的楷模;继承人必须能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而不后退,因日后他是千万臣民的公仆,而不是高压于人上的至尊;继承人必须有智慧,谋事周到,能提出非常正确的施政意见。
天子 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在我国古代,封建君主认为王权为神所授,其命源天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 故称帝王为天子,也自称为朕。“朕”代表皇帝的说法,出自于秦国丞相李斯。他对秦始皇说:“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尧对选择继承人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也是十分严格的。尧曾经询问四方诸侯之长:“你们之中谁能顺应天命,我把天子之位让给他。”
四方诸侯之长回答是:“我们的德行卑下,不配登上天子的大位。”随即向尧推荐舜。
尧问舜的德行如何,诸侯们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他父亲心术不正,他的母亲善于撒谎,他的弟弟十分傲慢,虞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并能以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们,都使他们改恶从善了。”
舜即位后,也曾经召集四方部落首领商议选任一批公职人员。有人推荐皋陶,舜告诫他说:“只有公正廉明才能使人心服。”
有人推举伯夷做主持典礼的官员,舜采纳了这个建议,但他同时叮嘱伯夷说:“要清明正直。”舜还对那些新任命的其他公职人员说:“你们要小心谨慎啊!要时刻记住上天交付给我的事业,要竭尽全力辅助好。”
伯夷 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伯夷曾担任颛顼帝的大祭司,后为第一代太岳。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故称之“太岳”。后因祭祀天神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
舜时代提出从政者要有9种品德:“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意思是说:平易近人又坚持原则,做事主动坚决又有节制,能力强又能协调好关系,处事公平而持重,耐心随顺又极其果敢,严于律己又宽以待人,行事谨慎如履薄冰,办事方式柔和而又立场坚定,与人为善又严肃负责。
依照这些品德,舜不仅要求自己公正廉明,还每3年考核这些公职人员的政绩一次。经过3次考核后,清正廉明的就升迁,否则就降级。由于舜加强了廉政建设,百官尽力,百姓满意,于是一切事业都振兴起来了。
禹继承了舜的帝位后,也表白了自己的廉政理念。他说:“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意思是说:老百姓家里没有吃的东西,我就无法支使他们;事情做成了,却对老百姓没有好处,我就无法激励他们。
![](https://bookbk.img.zhangyue01.com/group6/M00/70/66/CmQUN1knh9iEGKZeAAAAACNj2oc941175699.jpg?v=ZzEkLUhp&t=CmQUN1knh9c.)
■ 尧帝禅让
![](https://bookbk.img.zhangyue01.com/group6/M00/70/66/CmQUN1knh9mEbbpRAAAAAOyLXI4677261164.jpg?v=tmpXOKuc&t=CmQUN1knh9k.)
■ 大禹带领群众治水图
禹 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代第一任君王。他是轩辕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53岁的禹正式即王位,以安邑即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尧舜禹均能时时刻刻自检自律,可谓积极的自我监督。同时,他们以自己的行政理念来倡导勤俭廉明之风,促使了廉政思想的最初萌芽。
尧舜禹既是具有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的古昔圣王,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以至于后来的儒家和墨家都以尧舜禹为号召,而且在整个封建时代,从未有人怀疑过尧舜禹他们在历史上的存在和他们的业绩。
古代廉政思想真正兴起,是在奴隶制时期。自从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后,加上商、周、春秋和战国时期,这是历史上的奴隶制时期。
在夏、商、周时期,奴隶主阶级一方面为了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效管理,开始寻求实现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随着奴隶制国家机器的逐步发展完善,管理效能的日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不得不对被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
奴隶主阶级已经认识到了“民不畏死”,对待人民的反抗,必须加强国家政权自身的建设,其中就包括廉政建设。这样,奴隶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陆续提出了一些有关廉政建设的思想主张,廉政思想便在当时的政治思想领域内开始逐步兴起。
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战争连年不断,大大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同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对各国的奴隶主贵族政权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奴隶主阶级进一步加强了廉政建设的紧迫感。
这一时期的廉政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奴隶制国家政权整体作为规范对象,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改善管理政策;二是以从事政治活动的管理者个体作为规范对象。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和文化大繁荣,廉政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廉政思想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阅读链接
尧在禅位于舜之前,尧决定先考察一番。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派舜负责推行德教,看看臣民是否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
经过3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各方面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尧退位避居,28年后去世,人们深挚地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