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内扬汤不如釜底抽薪
——运用法规制度保证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当锅里的水沸腾起来并将溢出时,怎么办?一种办法是将水舀起来一部分再浇下去。舀起来的水会凉下来一些,在回倒的过程中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流动加快,使舀出来的水蒸发加快、温度再次降低,回到锅里时可使整锅水温度降低,低于沸点。但是,这种办法只能管一时,一会水就又会“沸腾”起来,必须不断“扬汤”。另一种办法是釜底抽薪。釜者,锅也。把燃烧着的柴火从锅底下移开,不再添加新的燃料,锅里水的温度很快就会降下来,永久不再沸腾。比较这两种办法,古人认为“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抽薪止沸,剪草除根”。习近平把作风问题喻为“锅内汤”表象,把法规制度比作“釜底薪”的根本。“锅内扬汤不如釜底抽薪”,形象地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作风问题,防止出现反弹、反复等现象,还是要靠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只有法规制度,才能保证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作风建设绝非小事,是部队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追溯我国历史,掌兵者无不重视军队作风建设。三国争霸,曹操从严治军,留下“割发代首”的千古佳话。宋金鏖战,“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家军也使金兵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我军都十分重视作风建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南京路上好八连”等等,都是我军优良传统作风的重要体现,是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小洞不补,大洞难缝。”新形势下,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对和平环境的考验,部队作风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滋长,对强军兴军事业构成重大影响。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军队作风建设作出重大决策,出台了从自身严起的规定,为军队作风建设树起了风向标,推动军队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效。但也要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经常抓、长期抓,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才能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和稳定性,对保证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有着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军队作为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加强作风建设应从强化法规制度着手,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规定,把解决作风问题纳入法治轨道,实现由治标向治本的转变,从根本上铲除不良风气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要瞄准“权力”完善法规制度,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防止权力任性、滥用。要抓紧完善军事训练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从根子上防止出现训风不实、弄虚作假等问题。要强化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管理和重点部门、重要领域法规制度的规范,特别是注重把近些年来,部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整顿以及干部工作大检查、财务工作大清查等工作的成功经验,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固化下来,确保军队作风建设一步一个台阶,不断进步、持续发展。
法规执行是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关键环节。苏格拉底在讨论政治秩序时认为,守法精神比法律本身还要重要。再好的法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等于形同虚设。管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第一次“小心翼翼”的违反制度行为被放纵,就会形成后来群体性、无数次“习以为常”的破坏制度行为,制度就会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所以,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有力保证和紧迫课题。要严抓制度规定落实,从部队官兵的一言一行开始,点滴小事做起;从领导机关的日常工作抓起,日积月累,形成好习惯、好风气。抓制度落实不能上宽下严、忽软忽硬、时紧时松,无论何时何情、何人何事,都要一严到底,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法必究,向违规违纪问题开刀,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使制度成为行为规范的“警示灯”,不敢触摸的“高压线”,切实通过制度这把“手术刀”,清除作风上的“顽疾”,割掉作风上的“毒瘤”,营造作风上的“清风”。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一经形成,就必须严格遵守。要强化制度执行力,绝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绝不允许打擦边球,绝不允许打折扣、搞变通,对不按制度办事的要“零容忍”。制度就是红线,谁逾越了红线,谁就必须受到处罚。
——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在听取沈阳军区工作汇报后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