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
——遵循治军从严的铁律
“慈不掌兵”是一句广为流传的统兵古训,为历代掌兵之人所推崇。其意就是为将者,过于仁爱,则无威严,然兵无令不行,将无威则乱,故掌兵者,必威大于慈。用孙子的话说就是:“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可见,掌兵不是不能有仁爱之心,而是不宜仁慈过度。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自然就不能“掌兵”。习近平引用这句俗语,切中治军之道的要害。为将者,必须遵循治军从严的铁律,“慈不掌兵”是每一个带兵者必须牢记的理念。
事实上,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都强调“严”字当头。人们常言“军令如山”“军中无戏言”“严是爱,松是害”等,说的都是治军之道在于严的道理。被恩格斯誉为“军事巨匠”的拿破仑,将严格称为“带兵之神”。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诛斩违犯军令的吴王二宠姬、曹操“以发代首”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反映了从严治军的为将统兵之道。
众所周知,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具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训练、严格的管理,才能团结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战斗力。无原则的“慈”就意味着松、散,会导致部队军心涣散,一盘散沙,就没有战斗力可言。我国古代的八旗军,管理严格,能征善战。可入关后,由于享受各种优待,游手好闲,甚至到了有的官兵不会骑马的程度,稀稀拉拉,松松垮垮,这样的军队,就不成其为军队,就打不了仗,更不可能打胜仗。“慈不掌兵”道出了治军真谛。
遵循从严治军铁律,就要加强军事法制建设,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强化官兵法纪意识,坚决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应该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条令条例是部队正规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法规制度,也是军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条令条例的生命力就在于执行力,但若是缺乏良好的法规意识和制度观念,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遵守和执行,成为一纸空文。
遵循从严治军铁律,就要严格训练,严格管理。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部队环境艰苦,训练和工作辛苦,都不容易,对部队不要太严了,不要太“左”了。有的单位借口“和平时期搞那么严干啥”,在部队管理中搪塞行事,以至于把依法管理当成可以上下升降的“浮标”,甚至顺水推舟,宽而无度。这对军队、对官兵都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表现。部队平时“松”“软”,不仅造成管理松散,容易出事故问题,在战时想严格起来、紧张起来就不容易,就可能付出血的代价,贻害无穷。在当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西化”“分化”的情况下,在军事斗争准备日益紧迫的形势下,在围绕强军目标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背景下,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越是环境复杂,越是打信息化战争,越要从严治军,从严执纪。
从严治军,要害是从严治官。西汉大将军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文帝前来劳军,不得入内。后经周亚夫批准,文帝进营,周亚夫说:“披上铠甲不下拜,以军礼为主。”汉文帝深受感动。周亚夫治军以“严”字当头,连皇帝也不例外。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明白一个道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我们要确实警醒起来。在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对有“关系”和领导身边人的违纪问题,要严肃处理。唯有如此,才能在部队建立起执法者的威望,才能把从严执纪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作为带兵人,应始终牢记:严是爱,纵是害,切不可因对一人一事的“宽容”而丢了我军治军从严的光荣传统。
古往今来,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
——2013年3月11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