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宣布承揽外星发射业务
1985年夏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巴黎举行。这是一次盛况空前的盛会,当时有100个国家的代表以及200多名世界各地的记者参加了这次展览会。
中国也派了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展览会。开幕式结束第二天,中国代表团团长乌可力在戴高乐机场附近的一家私人餐厅里,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当时,乌可力站在餐厅的中央,向来自世界各国的200多名记者宣布了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准备投入到国际商业市场。
乌可力的发言赢得了在场人员的热烈掌声,这个新闻发布会进行了3个多小时,他回答了记者们的100多个问题。在第二天的巴黎日报上,中国的这次新闻发布会出现在头版头条。
1985年5月底,中国派出由钱继祖、屠守锷、陈寿椿、黄作义4人组成的中国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空间会议。
在这次会上,陈寿椿代表中国代表团,在会上作了《中国向国际提供发射服务的可能性》的报告,还播放了中国运载火箭研制、发射的录像片,发布了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即将投入国际市场,提供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信息。
陈寿椿在报告中指出:
“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服务的价格,将比国地市场同类发射服务价格低百分之十五,因为中国并不借此谋取高利润,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比较便宜。
陈寿椿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各国同行、商界及媒体的惊异和关注。会议主持人当即在会议上郑重宣布,没有中国参加的空间会议,是不完整的。
同年10月,当中国又一次把一颗科学探测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于是,沈荣骏副主任及时组织有关人士召开会议,认为中国再也不能这样沉默下去了。面对急剧变革的世界形势,中国和航天事业,到了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了。
1985年10月26日,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宣布: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
神秘的峡谷终于掀开面纱,这一消息震撼全球,在国际上迅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中国航天工业对外改革开放、“请进来、走出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航天技术从50年代创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从此,中国运载火箭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对于我国航天事业来说,是一项崭新的事业。
虽然国际商业卫星市场发射价格及其定位,发射保险及其税率,发射风险,发射服务商业惯例,涉及的国际空间法,所有这些对于从未涉足国际舞台的中国航天来说,都是一个个全新的概念,但中国航天人毅然走出了这一步。
中国,这个火箭的故乡,这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就要打开自己空间科技的大门,勇敢地面对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火箭的旗帜。每一个中国人都期盼着中国火箭载着外国卫星一飞冲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