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筹备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在宣布承揽外星的同时,在刘纪原副部长的直接领导下,航天部很快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十人小组”,其中有乌可力、陈寿椿、黄作义、曹正邦、朱维增、陈中青等,挂靠航天部外事局,负责市场开发筹备工作。
要想开发市场,就必需勇敢地面对挑战,这种挑战包括技术的,政治的,法律的以及商业的,也包括别人对我们的歧视和我们自身封闭造成的对国际市场规则的不适应和无知。
最初,中国航天部“十人小组”把目标放在第三世界,谋求从简单起步,取得突破。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航天技术基本上尚处于萌芽状态,商业卫星必需向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从美国采购。这一事实让中国航天人认识到,搞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绕开美国和欧洲是不可能的。市场开发的第一轮,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后来,“十人小组”经过多次出国调查,很快取得了共识,找准了目标。大家认为:
卫星制造商是我们的用户,采购者是用户的用户,前者对后者有很强的引导效应。两者是决定选购火箭发射方的真正决策人。商业卫星的制造由美国和欧洲垄断,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第一世界,而不是第三世界。
对国际市场情况有所了解以后,国防科工委和航天工业部开始统一部署实施中国进入世界航天发射市场的计划。当时,由于成立的“十人小组”挂靠的航天部外事局属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不具备商务职能的,所以也不便和外国公司签订商务合同。
为了尽快使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市场,后来就把航天部外事局设在了中国长城公司,称为“宇航处”。
中国长城公司在1980年10月16日成立,当时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空间技术服务和其他航天产品的外经外贸业务。公司总经理由七机部副部长李昌安兼任。1982年6月16日,唐津安成为公司新任总经理。
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市场的决定后,长城公司开始负责中国长征火箭市场开发工作。随后,长城公司获得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和卫星国际合作的独家经营权。
中国长城公司宇航处成立时只有7个人,后来随着发展,它又更名为“宇航部”。当时中央给宇航部的授权非常明确,就是专门为“长征”火箭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部门内部也进一步进行了结构和资源的整合,完善了开发能力。
当时,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了由曹正邦负责的市场开发部,在国防科工委成立了由上官世盘负责的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后来,中国航天部门又在美国设立了由黄作义负责的长城公司驻美代表处。
看着这些部门相继成立、中国航天储势待发,中国的航天人止不住地兴奋。他们在心里默念:一定不能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一定要把中国的航天事业打到国际市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