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际合作
第8章 艾滋病病毒境外登陆
在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发言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抗击艾滋病的斗争。”
2003年12月1日,在世界“艾滋病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就艾滋病的防治问题,采访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
肯尼亚内政部儿童救助会主任阿梅德·海森说:“从孩子们的表演和表情中,可以看到他们作为主人公的自豪感,看到他们因受到生活照料而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1983年,国际血液病会议在中国某城市召开。参加会议的,除各国医学界代表还有一些商人。
生产第八因子的美国阿莫尔公司派代表到会,并将带来的一些该公司生产的第八因子,赠送给中国某大医院的一位教授。后来,有19位血友病人接受了这些药物的治疗。
这些病人在使用后做了艾滋病病毒检测,曾毅教授等在检测中发现,其中有4人因使用了同一批号的第八因子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经进一步证实,美国赠送的该批号的药品中确含艾滋病病毒。
自此,艾滋病病毒在中国“登陆”。
1985年6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一位发高烧的美籍阿根廷旅游者。6天后,这位34岁的美国人死于卡氏肺囊虫肺炎。
值班医生经过与病人在美国的私人医生联系证实,此人已在美国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这是中国大陆医生首次目睹的艾滋病病例,也是艾滋病传给中国的第一个危险信号。
18个月后,一位旅美的香港居民因腹胀、吐泻,住进福建省立医院。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血清学检测,确诊为艾滋病。32天后,病人死亡,这是中国大陆医生自己诊断出的首例艾滋病病例。
据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记载,1989年,该院在67份梅毒血清阳性者的标本中发现一例HIV呈阳性,经蛋白印迹法确定,这是我国首例因性接触而被感染的艾滋病患者。
据国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委员资料显示,艾滋病在中国传播的大致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传入期,在1985年至1988年。这个阶段,感染者主要为传入性,多数是外国人或海外华侨。共有7个省区报告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这些人都是外国人或海外华人。
首次发现艾滋病是在美国同性恋者当中,随后,艾滋病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并集中在静脉吸毒、同性恋和多性伴性行为等被大多文化视为边缘的行为之中。
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和舆论宣传普遍认为:
艾滋病是与暗娼、同性恋吸毒等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对外开放是艾滋病传入我国的重要和途径。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政府采取了“拒艾滋病于国门之外”的政策。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仅没有阻止艾滋病的传入,反而造成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知、歧视和恐惧,给此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第二阶段是扩散期,在1989年至1993年。这个阶段疫情主要分布于边境、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报告HIV感染的省份增加到21个。
我国境内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以共用未消毒注射用具为主,感染者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吸毒人群。同时,在全国其他地区的性病患者、暗娼、同性恋及归国人员中,也发现部分感染者。除云南省有艾滋病流行外,全国其他地区均为散发。
第三阶段是快速增长期,从1994年至今。从1994年开始,我国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迅速扩散,并进入了高速增长和蔓延期,哨点监测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告人数逐年增长。
1995年的报告数比1994上升了195.1%,全国有31个省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21个省报告有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者。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母婴传播病例,而中部一些省份,更出现了经血液传播的艾滋病大爆发!
自此,我国艾滋病的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
从疫情报告的数字看,1994年是1993年的2倍,1995年是1993年的5.7倍,1997年和1998年则均比1993年上升了11倍之多。
据卫生部统计,2002年,全国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824例,较2001年上升了19.5%,其中病人1045例,比2001年增加46.4%,死亡363例。
由于我国艾滋病疫情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促使我国对艾滋病的态度由被动应对逐渐转向主动遏制,由局部预防转为全面干预,国家关于艾滋病的政策法律也在逐渐走向成熟。
第9章 参与全球抗艾滋病运动
2003年9月22日,在第五十八届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发言表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抗击艾滋病的斗争。
早在1985年,就曾在美国亚特兰大首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召开。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有关艾滋病的会议,由国际艾滋病学会组织召开。
自从美国1981年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病毒在全球的传播速度惊人,引起人们对这一“世纪瘟疫”的高度关注。从世界艾滋病大会举办一开始,就得到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一开始,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从1994年起,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历届大会关注的议题主要包括全球艾滋病的扩散情况、艾滋病引发的各种问题、艾滋病防控工作的进展、艾滋病科研领域的新成果、艾滋病疫苗和新药的研制等。
全球规模的有关艾滋病的会议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召开过,美国亚特兰大和、法国巴黎、美国华盛顿、瑞典斯德哥尔摩、加拿大蒙特利尔、美国旧金山、意大利佛罗伦萨、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柏林、日本横滨、加拿大的温哥华、瑞士日内瓦、南非德班、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都举行过这样的大会,而主题都是紧紧围绕艾滋病的。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抗艾滋病运动。在这次第五十八届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上,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宣布:
中国向全球艾滋病、结核、疟疾基金捐献1000万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高强说,他是受胡锦涛主席的委托,“本着坦诚、负责、信任、合作的精神来参加联大这次高级别会议的”。
高强还向大会详细介绍了中国政府为防治艾滋病所做的工作。他说: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将防治艾滋病作为关系民族兴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
中国十多年艾滋病防治工作已形成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治原则,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正在全国形成。
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4万,其中艾滋病患者约8万。
在会上,高强还介绍了我国目前为防治艾滋病所采取的五项措施。
这五项措施是:
增强政府的责任;政府承诺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治疗药物,同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加强传染病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危险行为的干预措施;保护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反对社会歧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这标志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将防治艾滋病作为关系民族兴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艾滋病防治已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机制正在全国形成。
2003年12月16日,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7个国际合作组织的防艾滋病专家和国内31个省、区、市的200多名艾滋病防治专家齐聚成都,参加首次全球性“防艾”大会。
与此同时,在我国云南省,我国首家提供艾滋病咨询、预防、检测和治疗等综合服务的艾滋病防治关爱中心正在建设当中。
这个中心预计投资1.6亿人民币,计划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这个中心距昆明市区28公里,建成后可以容纳200个床位,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收治艾滋病病人的专业机构。
这个中心接收的病源范围可以辐射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治疗、关爱艾滋病提供各种经验和模式。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合作与项目管理办主任王晓春介绍:
从1985年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署、世界卫生组织等政府、非政府组织就和我国在性病艾滋病防治方面进行了多边和双边合作,这些合作项目对我国的艾滋病防控有明显的作用。
成都“防艾”大会期间,我国已有127个县实施了包括全球基金项目在内的合作项目。
2005年1月23日,由瑞典政府首次对华投资420万美元,由世界卫生组织负责项目管理和技术指导的中国艾滋病防治综合项目在湖南省启动。这是瑞典政府支持中国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第一个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今年投资100万美元。
同年3月,克林顿基金会在云南省开展为期3年的合作,帮助该省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并提高艾滋病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这些合作,使我们看到了“抗艾”国际合作的希望。
据“中国红丝带网—全国艾滋病信息资源网络”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国际合作尤其是国外企业对中国抗艾的支持已渐渐增多,像英美石油公司、安可顾问拜耳集团、美国BD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星空传媒集团、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等知名的企业,也加入中国的“抗艾”行动中。
国际社会也一直没有停止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脚步,并适时采取了许多相关措施。
2004年7月11日至16日,第十五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泰国曼谷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全面共享”。
参会代表呼吁各国政府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和实施抗击艾滋病计划,希望全世界为艾滋病防控投入更多资金和其他资源。
本次大会闭幕式上发表的《曼谷领导声明》承诺:
支持有关政策和立法,在保障预防和医护工作方面加大力度,并有义务将所作的承诺变为现实。
2006年8月13日至18日,第十六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大会的主题是“行动之时”。
会议发布了新药研制、预防进展等很多开创性成果,让人们看到了未来征服艾滋病的希望。
联合国官员在会上批评八国集团国家未能兑现其资助全球艾滋病防控的承诺,称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已经影响了世界防治艾滋病行动的顺利开展。
2008年8月3日至8日,第十七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这是世界艾滋病大会首次在拉美国家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全球立即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出席了会议。共有超过2万人与会。
参会代表表示:
国际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投入更多资金,共同应对艾滋病威胁。
经过国际社会多年不懈的努力,人类在防控艾滋病方面已经取得进展。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的增长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后,已经逐渐趋于稳定,艾滋病致死人数也从2005年开始减少,并呈连年下降的趋势。
由于越来越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获得药物治疗,目前,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已经明显下降。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性合作组织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10章 记者采访世界卫生专家
2003年12月1日,在世界“艾滋病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就艾滋病的防治问题,采访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
这些专家们认为,未来亚洲地区艾滋病的防治情况关系重大,专家指出:亚洲已成为非洲之后第二大艾滋病传播地区。
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问题评估协调员唐纳德·萨瑟兰对央视记者说:
我们发现,艾滋病在亚洲某些地区蔓延。本世纪艾滋病在亚洲增长速度很快,如泰国、越南、柬埔寨和印度,越来越多的人感染了艾滋病。
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部专家乔治·苏米德亚洲说:
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在不同地区感染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亚洲艾滋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在未来,世界艾滋病的防治成功与否就看亚洲了。不少亚洲国家在控制艾滋病方面做得越来越好,最成功的是泰国,泰国很早就开始着手,通过政府举措有效地减少了艾滋病感染者的数量。所有亚洲国家都应该向泰国学习,防治艾滋病最重要的就是各国政府的决心和行动。
两位专家都强调了亚洲在全球防治艾滋病方面的重要性。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亚洲现已成为继非洲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艾滋病传播地区。艾滋病蔓延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给整个亚洲敲响了警钟。
根据当时最新的统计,在2002年中,亚洲共发现740万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0多万新增艾滋病病例,并有50万人死亡。其中仅印度就有新增病例30万,病毒感染者在300万到600万之间,感染人数仅次于南非,名列世界第二位。
根据艾滋病在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流行情况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艾滋病已经达到相当严重地步的国家和地区,成人艾滋病感染率已经超过1%,包括柬埔寨、泰国、缅甸等;第二类是尚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艾滋病仅在某些人群和地区蔓延,包括印尼、哈萨克斯坦、尼泊尔、越南等;第三类是虽然发现艾滋病病例,但尚未出现大面积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蒙古、韩国、土耳其等。
虽然,此时亚洲地区的艾滋病感染者总数还远少于非洲,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在今后10年里,亚洲将是继非洲之后的又一个艾滋病重灾区。
报告表明,亚洲地区的艾滋病感染增长率在1992年就超过了欧美,而且在那以后日益呈现加速的趋势,到了2002年,已经远远抛开欧美,直追情况最为严重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2003年,亚洲地区新近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已达到一个历史性的比例,仅2002年一年就有100万人成为新的感染者。
报告指出,考虑到亚洲人口超过全球总数一半的背景,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亚洲大有可能取代非洲成为全球艾滋病的中心。
基于这种危险的趋势,有关国际组织也一再向亚洲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敲响警钟:
亚洲国家数十年来持续以发展经济为国家的中心任务,但艾滋病已然成为一个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本区域的感染率每增加1%,就会有2500万人面对艾滋病的死亡威胁,如果应对不力,本区域过去50年中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成绩将化为泡影。
2002年9月,在澳大利亚的资助下,亚洲区域艾滋病防治项目正式启动,参与这一项目的缅甸、越南、中国等国家共同组织交流培训,促使区域内政府、志愿团体、警察、卫生等组织加强合作,以减少艾滋病对亚洲国家的影响。
亚洲各国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纷纷采取措施来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不少亚洲国家都建立了艾滋病感染服务中心等防治机构。
在加大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努力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关爱、咨询及治疗等服务。此外,亚洲国家还不断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
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医疗条件相对薄弱,特别是亚洲国家独特的地域性特点,比如流动人口多、对艾滋病认识不足、传统观念的影响等问题,使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难度远远大于人们的预料。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的建议,对中国“防艾”工作是个重要的参考。
第11章 有关专家考察艾滋儿童
2007年9月8日,来自国家防艾办、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克林顿基金会儿童项目、美国疾控中心GAP项目、美国半边天基金会、泰国卫生部国际卫生政策项目、肯尼亚内政部儿童救助会等多家国际国内机构的多名参会代表,分两路考察了河南省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
9月8日,天高云淡,秋风送爽。10时50分,代表们来到上蔡县艾滋病致孤人员安置救助指导中心。
在资料室,代表们对“上蔡县艾滋病致孤人员走访服务示意图”发生了兴趣,详细地询问起全县22个重点村的服务情况。
他们浏览了资料柜中的“HIV(艾滋病毒感染者)致孤档案”、“单亲未成年子女档案”、“HIV致孤人员走访记录”、“HIV致困家庭档案”,看到完整全面的各村致孤人员详细表格,都纷纷点头表示赞赏。
大家路过娱乐室,悠扬的钢琴声中,端坐着一个女孩儿在流利地弹奏着。
在图书馆,大家看到了很多藏书。
在男生宿舍,代表们对孩子们整洁的内务竖起大拇指,甚至有人伸手拉开床头的小柜子,要“看看孩子们的小秘密”。
专家队伍来到中心大餐厅,看了孩子们表演的节目。30分钟的演出结束后,脸上红扑扑的孩子们,开朗热情地包围了代表,纷纷把自己做的小礼物送给来自远方的阿姨叔叔。
美国FXB协会总执行官比格·巴斯尼女士,接过14岁女生萌萌的手工礼物,一幅画,画上是一个可爱的卡通猫,赠词上写着:“希望充满爱心的人天天快乐。”
巴斯尼女士情不自禁俯身亲吻着萌萌的两颊:
我会把这些珍贵的礼物带回去给我们的员工看,告诉他们这是中国孩子送给我们的。我会把它们挂在墙上,激励项目官员们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做更多事情。
肯尼亚内政部儿童救助会主任阿梅德·海森说:
从孩子们的表演和表情中,可以看到他们作为主人公的自豪感,看到他们因受到生活照料而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代表团分别考察了上蔡芦岗乡中华红丝带家园、寄养家庭、儿童患者家庭、“六个一工程”、邵店新和阳光家园。
在芦岗乡程老村,大家看到了河南省政府帮助大家兴建的基础设施:一个卫生室,一口水井,一条村路,一座小学,一个村民活动室,一个阳光家园。
在程老村,代表们走访了几个家庭。
在一个艾滋病致孤家庭,60多岁的老两口程某、宋某守着11岁的孙子玉玉过日子。这个懂事的小男孩的父母在2000年因艾滋病相继过世。现在,一家3口每月享受着政府对致孤老人、致孤儿童每人200元的生活补助。
在程家桌上,摆放着一本补助登记簿。北师大教授、博导尚晓援女士说:“我看了家庭救助证,都是逐月填写,在外省其他地方,有时看到只填写了一个月。看来,河南的工作是认真的。”
在儿童患者程小小(化名)家,大家看到,6岁的男孩儿小小因母亲怀孕时尚未开展母婴阻断,不幸在母胎里就成为一个艾滋病毒携带者。而他3岁的妹妹则成为艾滋病母婴阻断医治的幸运儿,健康、茁壮。
美国女专家韦晓宇对着小小的母亲雷女士说:“儿子现在没有用药,但不能大意。要经常给他检测CD4,保证得到及时治疗。”
CD4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其检测结果对艾滋病治疗效果的判断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判断有重要作用。
9月8日,另一路代表走进信阳市平桥区甘岸办事处二郎村的一个农家院子。正在一边玩耍的小男孩伟伟、云云(化名)停止了他们手中的游戏,端来盛满清水的脸盆,热情地招呼大家洗去远道而来的满面尘土。他们的妈妈站在身后默不作声,对孩子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仅看这幅画面,谁都不会想到这两个活泼好动的男孩竟然是因艾滋病致孤的儿童,目前居住在二郎村“阳光家庭”。而慈祥的妈妈方女士,竟然是一位与之并无血缘关系的人。
家的客厅两边共有4个房间,爸爸妈妈一间卧室,其余两间卧室里各摆了两张床和衣柜,还有一间供孩子们学习游玩的“活动室”,屋子里整洁干净,井然有序。
这样的家庭就是“阳光家庭”,也称为“模拟家庭”,是以家庭的方式照料孤儿,由政府提供一定补贴,挑选身体健康的夫妻,收养因艾滋病致孤儿童,组建一个新家庭。
“阳光家庭”的建设标准为6万至8万元,为单门独户院落。一个“阳光家庭”容纳4至6个孩子。入住“阳光家庭”的艾滋病致孤儿童,每人每月可领取200元生活费。每个“阳光家庭”招聘一对“爸爸妈妈”,照顾艾滋病致孤儿童。“爸爸妈妈”必须是合法夫妻;其中一人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经济基础;无不良嗜好;有爱心和耐心,愿意收养这些孤儿。
伟伟、云云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在这个家庭里,有陌生的爸爸妈妈,还有两个姐姐,她们因为在外上学暂时不在家中。
据民政厅副厅长孟超介绍,当时,河南省已有170多所这样的“家庭”。
“他们有亲人,但是伟伟的爷爷年纪太大了,不方便照顾他。”已经做了两年义务母亲的方女士摸着伟伟的头,对大家介绍着孩子们的情况。
方女士说,自从这些孩子失去父母之后,便被当地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送到这里。伟伟、云云现在二郎村春蕾小学上四年级,他们不仅是同龄、同班,更是同桌。两个人每天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做功课,交朋友。
说到这里时,儿子伟伟插话道:“我们俩都有8个好朋友,而且是一样的朋友哦。”
方女士说这些孩子都很听话,毕竟都是一个村子的,以前也比较熟悉,因而相处起来不是十分困难。“开始会陌生一点,但是慢慢就好了。”方女士很欣慰,说这些孩子很懂事,不需要自己过多地担心,空闲的时候还会帮她做做家务。
听见妈妈的夸奖,两个孩子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直往妈妈身后钻。
看着悬挂在客厅墙壁上的“全家福”,方女士说,这些孩子从小就比同龄的孩子特殊一些,心理上比较敏感,有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会突然想起自己的亲生父母。相处这两年中,孩子们对他们夫妇的陌生感基本消失了,现在他们都互相把对方当作自己真正的家人。
据方女士所说,自己有一个上高中的儿子,一个月回来一次,与“阳光家庭”的孩子也都很熟悉,彼此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当记者问到伟伟、云云生活情况和最需要什么时,云云问道:“我们长大以后,妈妈就会有新的孩子了,那时候我们怎么办啊?”方女士一下搂起两个孩子:“别怕!我永远都是你们的妈妈。”
当伟伟、云云看到金发碧眼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艾滋病预防与关怀处处长林凯时,特别好奇,虽然语言不通,却一直偎在林凯身边,最后还拉着林凯到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参观。
和孩子们短暂相处之后,林凯感触良多。他说,孩子们的表现让他看到了孩子的未来。他认为,这种模拟家庭非常有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说基本就像生活在自己家庭中,有父母的关怀,在家庭的环境里养育孩子是最好的,孩子能融入社会,会比在集中供养的场所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