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魅力导引篇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是研究领导力不可回避的话题。进入网络时代,思想的多元化为领导目标的实现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也设置了比过去艰难得多的管理情境。
魅力是获得别人的认同,积累群众给予的美誉度。领导魅力离不开具体的场景。网络时代的领导者站在组织金字塔的尖端,却越来越发现“高处不胜寒”,让群众从心底认同领导、自觉自愿地跟随领导打拼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情境。在网络时代,个体面对组织外抛来的橄榄枝,面对越来越多元的行业与职业选择,对领导的忠诚度与认同度随时可能倾塌;在网络时代,个体释放出越来越强烈的个性与个人主见,对领导的一言一行可能有着各种异议与质疑;在网络时代,个体已经不完全束缚在薪酬福利与职位许诺中,可能因为领导的价值观与自身的疏离而分道扬镳。网络时代的领导魅力,不仅仅是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挥洒,更是对群众在新时期思想与价值观的体验,这种体验每多一分、每深一层,都会为领导的决策以及组织的凝聚力带来显著提升。
本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析魅力:
第一,展现最好的自己。所谓最好的自己,不仅仅是个人的特质,而且是与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被领导群众需求相匹配的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人类的素质、能力与几十万年形成的基因有关,与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有关,更与自身的理想与追求过程有关。成功的领导者大多先天基因不弱甚至优质,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无论体制内教育还是社会实践中成长),大多怀有一颗赤诚的心追逐着心中的梦想。展现最好的自己,关键在于领导者整合自身的优势,善于在沟通换位中展现自身最为群众欣赏的特点,吸引一群追随者共同追逐心中的梦想。
第二,甘当群众的小学生。领导魅力不在于改造群众,把自己的追求与价值观强加于群众,而在于“甘当群众小学生”的姿态,将群众需求与组织目标潜移默化地结合在一起,不是让群众从组织成长中“分一杯羹”,而是让群众与组织共成长。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看,为何在革命过程中当时的群众认为党的干部很有魅力?一方面在于党喊出了群众心底的呼声——“打土豪、分田地”,另一方面在于党号召军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魅力的领导并非登高振臂一呼,而是善于放低姿态、与被领导者共同体验、共同成长,既要有长远的、全局的发展规划,又要将其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领导魅力在于修炼。儒家有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领导魅力的修炼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大家是否认这个领导,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的行为。所谓“修炼”,“修”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修正自己的行为,“炼”是在实践检验中形成规律、充实阅历、沉淀自身的价值观与准则。
第四,领导魅力的误区。20世纪末曾有人预判,“21世纪是人人都是领导的世纪”。在今天,迷信权威、领导个体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领导者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各种矛盾的集合点,领导决策成功的作用容易被放大,领导方式的失败也容易被口诛笔伐。领导者最危险的时候,往往不是失败时,而是成功后的捧杀。在网络时代,领导既要长袖善舞、适时展现魅力,又要戒骄戒躁、慎用权力。正如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好的领导会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网络时代是领导魅力瞬时化全球传播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领导魅力的表现方式、形成路径与影响方式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值得我们敏锐把握、细细品味。期待本篇所选取的案例可以为领导者面向未来、展现魅力提供思路、启发思考。
1.1展现最好的自己
毛泽东的语言魅力
毛泽东是一位公认的幽默高手。他早在1929年为红四军干部制定《教授法》时,就在第六条中规定:“说话要有趣味。”凡是与毛泽东交谈过的人,都为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所折服。
“我们两个同是石头”
1951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从抗美援朝战场回京向毛泽东述职。
谈话间,毛泽东开玩笑说:“德怀呀,你我都是同石头有缘分的。你的字号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们两个同是石头。”彭德怀谦虚道:“我岂敢与主席相比。主席是块稀世宝石,我彭某只不过是一块冥顽不灵的顽石。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毛泽东摆摆手说:“不,同样都是石头嘛。我们两块石头,一块扔给了杜鲁门(时任美国总统),一块扔给了麦克阿瑟(时任侵朝美军总司令)!”两人相顾,发出会心的笑声。
“喧宾夺主”的“客人”
1947年,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后,把战略改为“重点进攻”。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率兵进犯延安。50多架敌机对延安狂轰滥炸了一整天。
那天下午,敌机扔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在王家坪毛泽东的窑洞门前不远处爆炸,一阵山摇地动之后,便见硝烟弥漫。负责保卫毛泽东的卫士很为他的安全担忧,警卫参谋贺清华心急如焚地推门而入,但见毛泽东从容自若,跟没事儿似的,他右手拿着的那支笔正在大地图上移动着。他身旁的彭德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支笔的笔尖。
贺清华的推门而入惊动了毛泽东,但他的注意力还在那张地图上。他看着地图问:“客人走了吗?”
贺清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愣了:哪有客人呀?于是反问:“谁?谁来了?”
“飞机呀。”毛泽东微笑着说,“真是讨厌,喧宾夺主”。大家听毛泽东这么一说,都笑了起来。
一个卫士拿着散落在门前的一块炸弹碎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接过来掂量一下,又风趣地说:“嗯,发财发财,能打两把菜刀呢。”
“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气象专家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利用气象学知识增加粮食产量。1964年,他写了一篇《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的重要论文,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
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太好管呢!”
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Papertiger”(纸老虎)
1973年,基辛格来到中国见毛泽东。谈话间基辛格突然问道:“听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毛泽东回答:“只会几个单词,如‘papertiger’之类的。”在场的人开怀大笑。
“Papertiger”在英语中是“纸老虎”的意思。基辛格后来才明白,毛泽东曾用这个词来形容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后来又用它来比喻帝国主义。
两年后,基辛格带着妻子再次访问中国。这次相见,毛泽东不再和他开“纸老虎”之类的玩笑,而是好奇地指着比基辛格高出许多的基辛格夫人。基辛格后来回忆说:“(毛泽东)问我对比男人高的女人有什么感觉?”基辛格觉得,这位中国的领袖在外交场合也是那么本色自然,让人感到很亲切。
毛泽东在会见外宾的时候,的确是常常不拘形式,不论肤色,不论地位,对客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对待,总是那样的真实和真诚。1974年2月22日,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随行的妇女来宾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敬意,纷纷向他行屈膝礼。一向幽默的毛泽东也模仿起非洲妇女,向她们行屈膝礼,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领导要站得比众人高,看得比众人远,但要引导大众又必须用众人最平常而又普通的事例、语言去感染人。以上案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领导魅力?
2.“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若治大国。”毛泽东的类比式语言都非常实在,为什么可以获得将军、领袖等高端人士的高度认同?
3.我们怎样向毛泽东学习,用最普通的语言展现领导智慧?
邓小平的睿智与干练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参与和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方面、在人生大是大非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瞻远瞩尽人皆知,令人钦佩。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各种场合所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和乐观诙谐。邓小平的幽默不落俗套,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蕴含深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长久的印象。
“你们是老大哥嘛!”
1960年11月,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在苏联莫斯科举行,中国派出由刘少奇、邓小平率领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此前9月,邓小平受党中央毛主席委派,先期率代表团部分人员飞抵莫斯科,参加由26国党组成的会议文件起草委员会。在克里姆林宫苏共的欢迎宴会上,赫鲁晓夫挑衅道:“邓小平同志,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那个霍查老爱自搞一套,弄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是不团结,中国应该有个态度才对!”
很明显,这是用阿尔巴尼亚影射中共不听苏共指挥。
邓小平心若明镜,直率诚恳而不慌不忙地回敬道:“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是个小党,但能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你们应该好好尊重人家才对,不应该随便向人家施压,你们是老大哥嘛!”
邓小平一针见血,切中要害,说得赫鲁晓夫张口结舌,一时语塞。
“知道‘兔子吃鸡’这个掌故吗?”
在26国党的起草委员会上,中苏两党代表团的成员经常针锋相对,激烈争论,气氛是相当紧张的。但在紧张激烈的交锋中,邓小平始终是泰然自若,举重若轻。他只要一走出会议室,便谈笑风生。代表团成员在大使馆里吃饭,也常常是笑语不断,轻松活泼。
有一天,在激烈的争论之后,中共代表团成员回到大使馆的饭厅吃饭,大家一时话不多。这时,邓小平忽然招呼刘晓大使的夫人张毅,笑着问:“张毅啊,你是江西人,你知道‘兔子吃鸡’这个掌故吗?”
“什么,兔子吃鸡?兔—子?”张毅以为听错了。
“对,兔子吃鸡。”
“哎呀,小平同志,我只听说过黄鼠狼吃鸡,可从来还没听说过兔子会吃鸡”,张毅欲忍住笑却又忍不住,鼓着嘴巴摇头,“而且还有什么掌故?”
“当然有掌故,此事发生在1930年代。”邓小平含笑望望大家。大家也都望着他,急切地等着听下文。
“这事出在陆定一身上。”
有人问:“是在延安吗?”
“是在延安。但不是在延安的兔子,是有一次在延安作报告,谈到托洛茨基什么什么的,他那个无锡话就糟了。说来说去总是‘兔子吃鸡’。我们有些同志听完报告,总是不相信‘兔子吃鸡’,就像张毅现在一样,边出会场边四处打问:‘兔子吃鸡’怎么回事?没听说兔子还会吃鸡呀……”
大家恍然大悟,饭厅里顿时笑成一片,会议争论时留下的紧张气氛被这一片开心的笑声一扫而光。
“在东亚,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复杂敏感,有时一件小事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大局。邓小平率团访美期间,布热津斯基热情地设家宴招待了邓小平。宴会开始后,觥筹交错,笑语声声。酣畅耳热之际,布热津斯基当众发表高见,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其他所有国家。”
对这样一番涉及民族自尊又具有挑衅性的不得体的议论,邓小平反应很快,颇为自得地接过话头说:“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
邓小平这个回答可以说是妙不可言,一语双关,既符合宴会的氛围,又维护了中华文明的尊严,自然无人能够反对。更重要的是化紧张为缓和,避免了因小失大。
1989年以后,邓小平在谈到与美国的关系时,多次指出:“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对苏联、对美国都要加强来往。”“中美不能打架—我说的打架,不是打仗,而是笔头上和口头上打架,不要提倡这些。”“归根结底,中美关系要好起来才行。”
“不可拖延,不宜拖延,宜速决断”
“不可拖延,不宜拖延,宜速决断”,这是邓小平批示文件时最常用的词语,也是最能代表他行事风格的词语。他的语言和他的做事方式如出一辙,说话不甚讲究文采,几乎从不兜弯子,直接切入主题,解决问题,非常干脆。他讲话很少,但每一句话都一语中的,从不拖泥带水。战争年代,毛泽东就评价说:“看小平的文章,就像吃冰糖葫芦一样爽快。”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27天后,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他坚持一贯的工作作风,争分夺秒、不知疲倦地走访美国各地,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有人统计,访美9天,邓小平出席了近80场会谈、会见等活动,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美国人第一次近距离领略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风采,并且为之“深深着迷”。
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就选择了邓小平,标题是“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文中惊叹:“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2月5日,即邓小平离美回国之日,他的形象再度出现在《时代》封面上,标题是“邓来了”。美国媒体说,邓小平在美国掀起了“邓热潮”、“中国热”,他的访问是“中国的愿望、尊严和外交灵活性的象征”。
1.毛泽东对邓小平曾有一个评价,说他是“钢铁公司”,说他柔中有刚,绵里藏针。邓小平是怎样把坚定的原则性与高度的灵活性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领导风格?
2.周恩来曾经对邓小平有一个评价,他说,“我是举轻若重,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邓小平领导魅力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大事用轻松的语言、态度、表述来展现,其中体现了怎样的领导魅力?
3.教授是把一句话掰为十句话来说,让人理解真理;专家是把十个道理汇成一个决断来执行。邓小平同志简单、朴素的领导魅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善于表现的奥巴马
奥巴马是首位拥有黑人血统,并且童年在亚洲成长的美国总统。也许正是由于他在不同地方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活过,在他的政治生涯成长中才特别善于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境,强于表现自己,无论是缺点还是优点,无论是负面情绪还是正面情绪。奥巴马深深地知道在历史角色面前自己要怎样表现。
曾经的不良少年如今的网络领袖
奥巴马曾经是一个不良少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过打架斗殴等许多不良行为,年轻时甚至曾是大麻爱好者。《奥巴马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中记录了他吸食毒品的经历。“瘾君子,毒虫。我曾沿那条路走下去,一个黑人少年的不归路。”奥巴马写道,他主要吸食大麻,手头宽裕时就买可卡因。奥巴马对自己年轻时不良经历的坦白,可能是一种洒脱,更是一种策略,美国民众很容易在这样的昔日问题少年身上看到当年的自己,找到一样的经历,不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而且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总统和领袖,更容易对奥巴马投以信任。
即使当选了总统,奥巴马也保持着自由、洒脱与个性。比如,他习惯用“黑莓”手机,在竞选期间,他把“黑莓”始终别在腰带上,靠它和亲朋好友以及手下的工作人员密切联系。在选举中,因此被誉为消息最灵通、反应最快捷的候选人。入主白宫前,奥巴马得到警告,“黑莓”容易受黑客侵袭,同时按照白宫要求,担任总统期间不应使用电子邮件。但奥巴马表示:“我仍在使用黑莓,别想夺走我的手机!”奥巴马热衷于使用最新通讯技术与美国人直接交流。“奥巴马2.0”在美国交友网站MySpace上有超过100万“朋友”,在Facebook上则有370万名支持者,他还在change.gov网站上发布每周视频演讲。善于捕捉时代趋势的奥巴马利用网络工具与年轻的选民拉近了距离,也被公认为美国首位“有线总统”。
一面是激情一面是愤怒
奥巴马曾用他的激情演讲俘获了大多数美国民众的心。当时奥巴马的竞选集会,参加者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男女老少各种肤色的民众争相入场。只要奥巴马在台上振臂一呼,台下应者云集。这是在希拉里的竞选集会中难以看到的。而且奥巴马的演讲,既激情四射、振奋人心,又能保证言简意赅、主题突出。这种集传道士和推销员于一身的演讲技巧,再经过媒体的放大,便能产生明星效应。当时奥巴马竞选的第一个口号是“改变”。凡是奥巴马所到之处,群情欢腾,奥巴马所在的地方,几乎人人高喊“改变!改变!”这种对改变的热情反映了美国民众的人心思变。奥巴马的第二个口号是“希望”,告诉大家,选择奥巴马代表新的可能、新的未来、新的希望。美国民众喜欢放眼未来,也迎合了美国民众的“美国梦”文化。
奥巴马谋求连任的过程中,面对富商罗姆尼逼近的支持率,再度祭出他的激情魅力。在2012年7月13日的一场演讲中,瓢泼大雨导致台上奥巴马的蓝色衬衫已完全被淋透,雨水不停地从他的脸上流下来,奥巴马及他的团队没有人撑伞,他利用大雨中演讲的激情场面,一方面把对手描绘成一个不接触普通百姓的亿万富翁,另一方面与听众分享自己年幼时全家乘大巴出行的简朴度假经历,试图拉近与底层民众的距离。相比2008年竞选时,奥巴马激情表演的功夫更上一层楼。
奥巴马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他的愤怒,有对政敌的控诉,也有对贪婪企业高管的斥责。奥巴马曾在威斯康辛州宣布六年扩大交通基础建设方案时,难掩愤怒情绪地说:“他们(共和党)对我总是不高兴,他们讨论我像讨论狗一样。这话不在我预定的讲稿内,但是千真万确!”这次奥巴马将两党台下踢脚的事搬到台面上来并火力全开的原因,是想激起民众对共和党的反感,扳回中期选举的局面。
还有一次著名的“愤怒”是奥巴马在白宫会见小企业代表时,谈到在金融危机后接受政府援助的美国国际集团在陷入财务危机情况下还继续向高管发放巨额奖金一事。当时奥巴马甚至激动得失声,他说:“对不起,我的嗓子被愤怒堵住了。”他还说,“这是一家因为自身的不安分和贪欲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发放巨额奖金引起了公愤,真不知道这家企业要如何向纳税人交代!”奥巴马还表示,这不只是奖金的问题,而是基本价值观的问题。他说,全美国成千上万人都在勤奋工作,履行职责,没有要求政府援助,“他们要求的不过是让所有人,从普通百姓到华尔街再到华盛顿,都遵守同一个规则”。奥巴马的愤怒情绪虽然脱离了最高领导人该有的理性与稳重,但却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因为他很清楚美国民众在期待什么,他领导的民主党需要什么。
1.在中国文化中,领导总是四平八稳、荣辱不惊,像“菩萨”一样。奥巴马体现出很多感性的东西,在美国总统竞选和履职的过程中他的亮点恰恰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性表现,这给领导展现魅力以什么启示?
2.奥巴马不忌讳自己的缺点,在总统竞选中把自己打架斗殴、吸大麻等经历都坦诚地亮在公众面前,反而为他赢得选票,这是为什么?
3.没有利益集团的支持,奥巴马不可能担任总统。奥巴马又以抨击利益集团为自己竞选和执政的亮点,从而展现自己的魅力,他是怎样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的?
马云:“长相与才华成反比”
《福布斯》杂志的封面文章曾如此描写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看了《福布斯》杂志后,我才知道自己其实有多丑。”马云对此调侃说。但是,《福布斯》对马云的直言中也不吝赞誉:“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狂傲与自嘲
在各种公开的场合中,马云总是口若悬河、口出狂言。他有几句广为流传的经典言论:“男人的长相往往与他的才华成反比。”“我就是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从此番言语中足见马云的“狂”。关于外界对自己“疯”与“狂”的评价,马云辩解说,“我记得是《时代》杂志首次把我说成疯子的,批评我的想法不切实际。我当然不觉得自己疯狂,只是思维方式不同。你看,我没有信口雌黄,我已把所有被称为‘疯狂’的想法做到了!”狂傲之下,马云有本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国际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并被邀请到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大学和英国沃顿商学院等全球顶尖“摇篮”演讲。与此同时,他能把各种人才团结到自己的周围,打造一个个性突出而战斗力强大的团队,这就是他的本事。
马云还将个人曝光的频率与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基本上,每隔一年他会高调一把、喧嚣一阵,一旦媒体的神经被忽悠起来了,马云立马选择“失声”,对外宣称“一年之内不接受记者采访”。马云既知道要怎样扮演好国内大众眼中欣赏的“自己”,又知道如何在该神秘的时候神秘,不要曝光过度、树大招风,适时地用沉默营造企业一把手的威严与神秘感。
马云的身高、体重以及长相常常被业内外人士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马云对此并不避讳,反而常常调侃自己的身高。比如说自己小时候因为身材瘦小被人欺负而经常打架导致多次转学;还调侃自己第一次高考落榜后去酒店应聘服务生,却因身高问题被拒,等等。这样的自嘲不仅仅是对外界调侃的幽默回应,更体现了矮小的马云牵引着中国电子商务巨人的底气与自信。
孤独与激情
在创业失败和承担企业危机时刻的马云是孤独的。1990年,当时的马云一心想把“中国黄页”做成中国雅虎。他来到了北京,约请了30家媒体的领导,聚拢到俱乐部听他“讲互联网”。“沙龙”从晚上7点一直持续到11点才结束,大家喝得醉醺醺一哄而散,马云的那些奇思妙想如同过眼云烟,没有一个人当回事儿。北京一行,只发了几篇新闻稿件而已,除此之外,马云没有任何收获。接下来,“中国黄页”的合资之败,将马云击倒在地。但他经常挂在嘴头的一句话是:“失败有什么可怕,大不了从头再来。”
孩提时以来,马云就是“孩子王”,富有激情与感召力。创业以后,马云一向很喜欢群居式的团队生活,每临周末,总是呼朋唤友拉上公司里的人到他家里打扑克、下军棋。马云是个有个性的人,同样,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也是极具个性的,充满激情。
在组建团队上,外表平凡的马云有着不平凡的思路—不要精英,要凡人。对此马云解释说,“什么是平凡的人?就是没把自己当精英的人。我不喜欢那些精英,精英眼睛都长在上面。我不喜欢那些把自己看得很聪明的人。有的人说我智商特高,一般说自己智商高的人情商都低。平凡的人有平凡的梦想。什么是平凡的梦想?平凡的梦想那就是我买房、买车,我要娶老婆、我要生孩子,这是人最基本的梦想。这些梦想真实,为自己所干,我觉得这样的员工我喜欢,实在。”
痴迷武侠小说的马云,向往的是那种侠肝义胆、啸聚江湖、同甘共苦的胸襟气象,因此马云自称“风清扬”。淘宝网所有的员工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耳熟能详的武侠“花名”。段誉、语嫣、乔峰、胡斐、小龙女等来自金庸小说的“武侠人士”出没周边,而“风清扬”也会在论坛里面偶尔出没。如今,庞大的员工队伍已导致金庸武侠小说无法命名了,古龙等武侠大家的小说人物开始在阿里巴巴生长。在阿里巴巴,员工讨论江湖大事,不是聚首“光明顶”,就是笑傲“侠客岛”,因为这里所有的会议室也都是以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地名命名的。武侠文化中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已渗透到了公司员工的一言一行,并在创造商业价值上频频发力。
2013年5月10日,马云在淘宝网十周年庆典活动上宣布,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今后将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教育、环保。这意味着这位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拓荒者将告别一线岗位,站在一个更加超脱的位置指点江山。
1.马云的外在仪表其貌不扬,他是怎样体现自己的魅力的?
2.马云有时张扬,有时低调,他是如何把握自己展现魅力的节奏的?
3.马云善于把理性蕴含于感性之中,他怎样在领导行为中展现智慧?
领导展现最好的自己是需要智慧的。这个智慧就在于:第一,不是把自己最自得的东西充分地加以展现,而恰恰更应该关注的是追随者眼睛会亮的东西是什么,自己有的东西是什么,从中找到契合点。第二,领导展现最好的自己并不是要遮盖自己的弱点、缺点,有时恰恰相反,坦诚地告诉追随者自己的不足,反而是让追随者认同的最实在的态度。第三,领导展现最好的自己要善于把驾驭全局、荣辱不惊与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理性和感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本节所选毛泽东、邓小平、奥巴马等领导人的案例,充分彰显了国家领袖在领导过程中能够与群众需求相匹配的个人特质。此外,企业领导马云等对今天甚至未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同样深远非凡。因此,领导平台与领导魅力的展现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大至国家,小至家庭,都有充分的展现领导魅力的空间。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领导,人人都有面向世界展现魅力的平台和空间。魅力在未来已经不再是一个曲高和寡的艺术,而是活出人的价值的一种追求。领导更应该研究如何展现自己的魅力以扩大影响力。以上案例可以给领导提升魅力带来启示。
1.2甘当群众的小学生
毛泽东:学离不开问
毛泽东认为,学习不仅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面向社会生活实践。而读“活”的书本就离不开问,因而他主张学孔夫子的“每事问”。
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在批评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时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他还辛辣地讽刺有些蠢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这是“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的。
毛泽东批评许多领导者,一接任新的工作就喜欢宣布政见,一遇到困难就叹气、恼火,而不知到自己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
毛泽东曾大声疾呼,要反对本本主义,不要开口闭口“拿本本来”。他说: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共产党的正确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从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而在实践中学习需要有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强调了这一点。他说:要了解情况,“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毛泽东举例说:“我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寻乌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使我第一次懂得中国监狱全部腐败情形的,是在湖南衡山县作调查时该县的一个小狱吏。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而开调查会“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因此,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泽东还表示,自己的志愿是“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
毛泽东这种甘当群众小学生、“每事问”的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保留着。1952年12月,他在一次会议上遇见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即开门见山地问:“你那个‘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给我讲一讲?”李四光没想到毛泽东会关心地质力学的具体问题,便向他作了解释,说明“山字型”构造是一种地质构造类型,形状如同汉字的“山”字。通过这件事,李四光认为毛泽东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使自己倍受鼓舞。
1.毛泽东为什么主张学孔夫子的“每事问”?
2.毛泽东强调,在实践中学习需要有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这对领导者有什么样的启示?
3.毛泽东说他的志愿是“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体现了他什么样的领导魅力?
普京:叱咤俄罗斯政坛的“硬汉”
他,身处俄罗斯政坛权力的顶峰,平步青云一路走来,“并不复杂”的履历显示出他不平凡的仕途:来自圣彼得堡;克格勃服务15年;圣彼得堡市副市长、第一副市长;1999年成为“白宫”(总理府)主人;2000年入主“克宫”(总统府);2008年故地重游,二度执掌“白宫”;2012年,再度赢得总统选举……他,就是普京。
普京之所以能被鲍里斯·叶利钦选中作为其接班人,并被俄罗斯民众普遍接受和喜爱,成为俄国自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来第一个如此神速获得广泛支持甚至爱戴的领导人,与他的个性、气质、能力密不可分。“俄罗斯伴随着这样一位新型政治家进入新千年绝非偶然”,叶利钦这样认为。
铁腕硬汉内敛机敏
在车臣问题上,普京一直采取强硬态度。他力排众议,坚定而果断地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当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在莫斯科制造恐怖爆炸事件致使俄罗斯整个国家陷入恐慌之时,普京迅速作出反应,对车臣恐怖分子发表强硬声明,向民众保证:无论匪徒们身在何处,他们都将被找到、被消灭(普京的原话是“追到茅房里去打”),从而带领俄罗斯民众摆脱了恐惧,树立了信心。
在政治改革问题上,普京实行“可控民主”,在全国创建7个新的联邦区,并亲自任命全权长官;铁拳重击干政的寡头古辛斯基、别列佐夫斯基和霍多尔科夫斯基,体现出普京特色的“集权”主义。
普京思维敏捷,回答总是迅捷而出人意料。在回答有关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能性这一问题时,普京使用了一个反问句:“为什么不呢?”引得俄罗斯以及西方报刊作出了大量评论。当普京在一个大型商务会议上宣布将建立特种金融情报机构时,一位大银行家问普京:“那我们俄罗斯还有银行秘密可言吗?”“那你认为现在有吗?”普京迅速反问。这位银行家默默地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不知该怎样答复。类似的即兴答问还有很多:“您关注公民社会的发展吗?”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人这样问普京。“我已经有10年没有跟踪监视什么人了。”年轻的总统这样回答。
善于倾听,注重细节
对于政治家来说,善于交谈、倾听座谈者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与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领导人相比,普京是一个极易融入集体当中的人。普京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拥有在开会和座谈中善于交谈并倾听的行为风格。他具有让听众倾倒的天赋,所作的重要演讲内容丰富、富有逻辑性且妙趣横生。普京非常有耐心,甚至当他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时也会认真地听,而且可以一直听很长时间。如果非常不赞同某些观点,普京会作一个评论,非常职业地让对手受窘。如果有人想与普京平等地谈话,那么他应当非常专业地了解问题,不仅提出批评,而且还应当给出非常具体的建议。如果一点建议也不提,普京就不会对这个人有兴趣。如果有人向普京提出一个具体的论点并且有足够的证据支撑,普京通常都会接受,并通过决定。
普京出身于列宁格勒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长期的平民生活使他对俄罗斯民众的艰辛有着切身体验,也让他形成了崇尚务实的作风,反对各种形式主义。一次讨论旧房改造问题的内部会议上,他对几名长篇大论了一番的官员发了火:“你们怎么把一切都搞得这么复杂,问题只有一个,老太婆要冻死了,我们得帮助她。”
普京尤其注重效率、组织和细节。俄罗斯犹太人社团领导人伯里尔·拉扎尔对此印象十分深刻。几年前,在克里姆林宫与普京进行例行会晤的时候,拉扎尔说起一名年轻的俄罗斯犹太裔妇女遇到的困境,他以为普京并没有留心他所讲的内容,但是当他离开,走下克里姆林宫的阶梯时,一名官员来到他面前告诉他,普京要求他立即处理此事。
用最好的方式来复兴自己的国家
在回答“您最欣赏哪种政治家”这个问题时,普京说出了三个人的名字:夏尔·戴高乐、路德维希·艾哈德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他说:这三个人同样伟大,他们都在战争废墟和经济萧条后复兴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三人的共同之处在于,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来复兴自己的国家”。在这里,普京隐含了一个明显的宣示。
普京“个人”的性格、作风对普京“总统”的领导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完全不夸大其辞,也没有任何玄妙难解的华丽辞藻,没有多余的体态语言,更无过分的矫揉造作。
迄今为止,在俄罗斯最高权力层,还从不曾出现过他这样的人物。他的性格、作风以及领导风范,使得他在2000年至2008年执政八年期间取得了骄人的政绩:安定车臣;建立垂直权力体系;制伏恐怖分子,使俄罗斯重振大国雄风;改善民生,实施国家重点经济项目;改组统一俄罗斯党,使俄政权首次获得强有力的政治支撑,确保了政策的延续性;等等。2012年3月5日,年届六旬的普京以63.75%得票的压倒性优势,成为俄罗斯首位“三主克宫”的总统。当“庆功会”上梅德韦杰夫作开场白时,人们突然发现普京眼里满是泪水;在接下来的演说中,普京情绪渐稳,但结束时重复“我们获得了诚实的胜利,我曾向你们保证,我们会胜利,现在我们胜利了——俄罗斯的光荣!”时,他再次动容。“铁的普京流下了男人的泪”,俄罗斯媒体这样评价。俄罗斯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新普京时代”。
1.普京这个“硬汉”在对待车臣问题上强硬主张发动战争,而在2012年再次当选总统的“庆功会”上却泪眼滂沱。怎样理解领导“硬汉”的“硬”?
2.作为一个克格勃出身的总统,普京怎样把驾驭全局的战略眼光与注重细节、体察入微很好地“揉”在一起,从而把群众通过行为体现出的心声变成总统实施的国家战略?
3.俄罗斯有一首歌是“嫁人就要嫁普京”,普京这个“硬汉”为什么会获得俄罗斯女性的高度认同?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有什么区别?研究生能够对常识提出异议,以自己的新观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大学生是展开眼界、了解世界,看到世界知识传承的集合点;中学生学的是基础的知识和社会规范;小学生学习的是进入社会所需要的语文、数学等基本知识。所以,小学生是不会对老师提出异议的,他们的任务就是理解老师,把老师教的学会。
毛主席为什么说领导“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从以上比照去体验,领导者要克服对群众以研究生的态度去指手画脚的做法,而要以小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去倾听群众的心声,让群众教导应该怎么做。
普京的“老太婆要冻死了,我们得帮助她”,我们可以感觉到群众这个老师是怎样教领导这个学生的。与小学老师和小学生唯一不同的是,小学老师教学生是既定的,学生被动地吸收就行,而群众这个老师教学生是需要领导这个学生高度主动去体验、归纳、总结的。
在现实中,我们有些领导总想当群众的“老师”,告诉群众“你要这样,不要那样”。如果我们有更多领导向群众这个“老师”学习,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地体验——“为什么干部交通工具先进了,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为什么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却少了?为什么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基层干部的意见反而增多了?”我们在达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甘当群众小学生”的领导智慧上就将大大提升。
1.3领导魅力在于修炼
任正非:学无止境
2005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时代》周刊的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任正非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也是在事业起起伏伏中的低调修炼者,他对于学习的态度与价值观塑造了他的成功。
自学广猎
19岁时,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临走,父亲叮嘱:“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于是,在“枪林弹雨的环境”中,任正非硬是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逻辑、哲学等学科自学完。由于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他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这种集成式的学习方式使得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讲话时旁征博引一针见血,可以算得上一位杂家。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发表的系列文章不仅在员工中广为流传,还被不少企业列为员工励志读物。
在进入部队之后,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身为通讯兵的任正非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任正非取得了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了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年仅33岁的他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在华为日益迈向国际化以后,任正非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外,除了拜访大客户之外,还与业界同行和合作企业的领导人进行交流,从谈话中了解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增加自己对通信产业发展的认识。为了便于交流,任正非开始重新捡起年轻时学过的英语,经常在办公室内放声朗读,虽然他的发音使人并不敢恭维。任正非在公司办公会议上说,未来华为董事会的官方语言一定是英语。言下之意,谁要想进步就得跟上时代步伐,学无止境。
做吸水的海绵向美国管理取经
任正非在技术的学习上可以凭借自身的沉潜与意志,但是随着华为的壮大,在从技术走向管理和领导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几起几伏的考验。他说:“大约在2003年前的几年时间,我累坏了,那时,要出来多少文件才能指导、约束公司的运行,那时公司已有几万员工,而且每天还在不断大量地涌入。你可以想象混乱到什么样子。我人生中并没有合适的管理经历,从学校,到军队,都没有做过有行政权力的‘官’,不可能有产生出有效文件的素质,左了改,右了又改过来,反复烙饼,把多少优秀人才烙糊了,烙跑了……这段时间的摸着石头过河,险些被水淹死。身体就是那时累垮的。身体有多项疾病,动过两次癌症手术。”
任正非说,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IT泡沫的破灭,公司内外矛盾的交集,他却无能为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
“大约2004年,美国顾问公司帮助我们设计公司组织结构时,认为我们还没有中枢机构,不可思议。而且高层只是空任命,也不运作,提出来要建立EMT(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我不愿做EMT的主席,就开始了轮值主席制度,由八位领导轮流执政,每人半年,也许是这种无意中的轮值制度,平衡了公司各方面的矛盾,使公司得以均衡成长。轮值的好处是,每个轮值者,在一段时间里,不仅要处理日常事务,而且要为高层会议准备起草文件,大大地锻炼了他们。同时,他不得不削小他的屁股,否则就达不到别人对他决议的拥护。这样他就将他管辖的部门,带入了全局利益的平衡,公司的山头无意中在这几年削平了……”
克服了管理挑战以后,任正非自我评价说,“我的性格像海绵一样,善于吸取他们的营养,总结他们的精华,而且大胆地开放输出”。
任正非的创业守业非凡经历促成了他的善学,也驱使他不停地在大格局中思考。他说,“在创立华为时,我已过了不惑之年。‘不惑’是什么意思?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环境变动缓慢,等待人的心理成熟的一个尺度。而我进入不惑之年时,人类已进入电脑时代,世界开始疯起来了,等不得我的不惑了。我突然发觉自己本来是优秀的中国青年,所谓的专家,竟然越来越无知。不是不惑,而是要重新起步新的学习,时代已经没时间与机会让我不惑了,前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我刚来深圳还准备从事技术工作,或者搞点科研的,如果我选择这条路,早已被时代抛在垃圾堆里了。我后来明白,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1.任正非是中国企业领导者中具有居安思危精神的代表,他的成功背后具有怎样的独特魅力?
2.任正非说,他的性格像海绵一样,善于吸取别人的营养,总结别人的精华,而且大胆地开放输出。领导者如何在引领组织发展过程中永葆开放的心态?
胡耀邦:面对被拆迁群众的自省
毛泽东有论拆迁的名句:“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鸟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新中国成立之后,旧秩序被打破了,新秩序逐步建立起来了,新政府要办公、要住房,国家要建设,城市要发展改造,人民政府应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
1952年1月8日,时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和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同志在南充市检查工作。在步行途中,又检查了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和工人俱乐部,这时许多拆迁户向胡耀邦同志围了上来,纷纷诉说拆迁中的问题,当时政府威信很高,拆迁户也给足了领导们面子,虽无起哄闹事,但像这种直面的批评和意见反映,对胡耀邦同志来说还是第一次。胡耀邦同志耐心听取拆迁户的意见,又看到两处工程都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拆迁民房过多,因而当场指示因陋就简结束工人俱乐部全部工程,不准继续拆迁民房。并在1月10日致信南充市市长吴致中,请吴市长在南充市召开的二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宣读他写给大会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一年多来,公家修建房屋,不仅浪费很大,而且因为收回了大量国有土地,购买了大批民房,特别是将其中一部分拆掉,使政府财产与政府威望遭受了许多损失。在这个问题上,我犯了官僚主义的错误,应向人民群众检讨。”从信中,可以看出胡耀邦同志在解放初期对城市房地产问题上的一些朴素思考。
首先,新政府收购民房,购买城市土地,将其性质变为国有土地,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并无不可。但胡耀邦同志认为,政府对此土地的利用必须兢兢业业,精打细算,绝不能因替公家办事,就大手大脚,大大浪费,华而不实。比如,修建南充市人民政府大楼,是1950年7月30日破土动工的,川北各界曾为此欢呼,胡耀邦同志并为此欣然命笔:“建设人民新川北第一基石。”但当他这次看到市政府的围墙修得比较“华丽”,就立即进行了批评。还有政府“购买了大批民房,特别是将其中一部分拆掉”,把原有的使用价值变为无用,也是浪费。
其次,胡耀邦同志认为在城市建设中,必然会产生公私矛盾,即国家用地利益和居民私有财产的矛盾。怎么解决?一定要对被征收、征用方的私有财产进行合理补偿,对人要妥善安置。在信中他写道:“所购买的民房,是否还有没全部合理地给足购买金的,所收回的国有土地户,是否还有没全部妥善安置的,如发现有,务须由修建机关立即合理地予以补偿和安置。不办或拖延者,以违纪论处。”
再次,在公私矛盾严重之时,政府应起带头、疏解作用。胡耀邦同志在信中还谈道:“据说现在市内民房不足,尚有一些市民租不到房子住,为此,明确规定:(1)自即日起,一切机关、部队、团体均不得再购买一间民房,违者以违纪论处。(2)……在15天内,腾出150间左右的公家房屋,以稍低于市价房租,租给无房可租的市民居住。(3)公家新建居民区的房屋租金是否尚高,如高了一些,应即再减低一点。”由于政府、部队带头,南充市城建和居民住房等方面的矛盾处理得还算比较好,解决了拆迁户和政府用地的矛盾,也未留下什么后遗症。
最后,胡耀邦同志还检查了自己的“官僚主义”。建国以后,“官僚主义”是党内最早提出的主要危险倾向之一,人人难免。胡耀邦同志也在所难免,但他深恶痛绝的是那种“死官僚”的作风和架势:任凭是非已经十分清楚,任凭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表述得已经非常合理,但就是不作为,无动于衷,高枕无忧,认为共产党的天垮不了,从而大大激化了不应有的社会矛盾。
未曾想到,1952年7月胡耀邦同志奉命进京调中央工作,传言就是到政务院建筑工程部任常务副部长。为此,胡耀邦同志十分兴奋,能为全国城市搞基础建设,为老百姓修建房屋,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后因任命有变,致使他十分遗憾,郁闷了好几天。
1.领导是要让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领导就要想群众之所想,做群众之所做。胡耀邦同志朴素的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2.解放初,党和政府的威信是非常高的。胡耀邦同志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地发现失误甚至给群众作检讨?
3.胡耀邦同志是怎样从群众的感性语言中去提升领导智慧的?
老布什:副总统的哲学
麦凯恩曾玩笑般调侃他不愿当副总统的理由:“我在越南坐了那么多年的牢,难道我还要再坐副总统这样的政治牢房吗?”但是正如人们所共知的,美国的副总统是一个很模糊的职位。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把副总统一职描述为“有史以来人们所能发明的、或者说是所能够设想出来的最没有意义的职务”。
尼克松从1953年至1961年担任了八年的副总统。他在任职期间,比历史上任何一位副总统都活跃,不过,他后来是这样描述副总统这一职位的:副总统“只是个空衔而已,它是美国政治制度中,最草率地确定下来的、执掌极不明确的职务”。
最早,老布什是与里根一起竞选总统的,但后来看到里根的优势,就主动退出竞选,并号召全党团结起来,支持里根,这使里根深受感动。如果说,这是一般败选者所为,也许还不足以表现其政治家人格的话,那么,老布什在1981年1月20日与里根双双宣誓就任美国正、副总统后的表现,就让人看到他的一些人格光彩。
老布什历时八年的副总统任职,被普遍认为“干得不错”。老布什给自己定有五条纪律:第一,不与总统争权,不超越副总统权限;第二,当白宫某些决策或政策受到公众冷遇时,不要故意显示自己正与总统保持一定距离,来玩弄政治上的机会主义把戏;第三,不要泄露白宫机密;第四,将所有谈话内容,甚至包括朋友们的谈话内容都记录下来,特别是想与他们保持长期友谊时更应注意这一点,以防人们特别是新闻记者胡说八道;第五,应忠实地履行对总统的职责,在任何问题上,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应向总统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布什的这几条“副总统哲学”其实对任何副手都非常适用,任何人想真正做好副手,必须有这样一种自律。
1981年3月30日,里根遇刺,老布什获悉后立即赶赴华盛顿。但他乘坐“空军2号”没有直飞白宫,而是降落在自己的副总统官邸,再改乘汽车前往白宫,老布什是经过缜密考虑的。在总统遇刺这样危及国家安全的时刻,更需要谨慎小心。在后来的代行总统职务期间,老布什一直以低姿态出现。在主持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时,他总是坐在自己副总统的位子上,而里根的总统位置始终空在那里。老布什宣布,在总统恢复健康期间,他不会行使总统权力,亦不打算占据行政首脑这个位置,他坚决拒绝那种要他做代总统的说法。这年4月底,里根的身体已好转,老布什马上宣布,他将退出舞台中心。
老布什积近20年的从政经验,熟知“抢镜头”之弊端,亦深谙政坛谦逊、谨慎、忠诚品质的可贵。老布什所表现的这种人格,里根深有体悟,他不仅对老布什更加依赖,破例把老布什带进白宫的圈子,每周单独会面一次,还把许多重要国务交由他处理,与他“共同改造美国”。里根任满时推举老布什接班,并全力支持其竞选活动。1985年,里根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老布什是一位“最佳副总统”。
1.老布什的“副总统哲学”其实对任何领导岗位的副手都非常适用。如何正确认识副手岗位的权力范围?如何适当处理副手与正职之间的关系?
2.在副手成长过程中,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最为重要?
3.老布什在里根遇刺后的代职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自己行为的分寸。如何理解领导者在权力范围内把握分寸的重要性?
领导魅力的“修炼”,核心是“空杯”。能“知不足而后勇”,在常态中根据未来的变化去积累自己,这一点任正非做得非常漂亮。在“文革”那么困难的环境中,读书无用论盛行,任正非坚持学习计算机等课程增长学识。在时代的大挫折情况下,他“空杯”了,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自己可以接触到的对未来有价值的知识,努力地丰富自己。
胡耀邦在检查工作时,对于被拆迁群众反映的问题非常重视,并对解放初期城市房地产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作出了重要指示,很好地解决了拆迁户和政府用地的矛盾,这样的领导魅力,值得我们在今天充分学习。
美国的副总统一职曾被认为是“政治牢房”、“最没有意义的职位”、“只是个空衔”,但是老布什在任副总统时却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他明白作为副职的职责所在和权力范围,也深谙政坛谦逊、谨慎、忠诚品质的可贵,所以能够很好地处理正职与副职之间的关系,深受里根赏识。网络时代,老布什的领导智慧和魅力,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1.4领导魅力的误区
卡扎菲的张扬与金正日的内敛
在北约部队狂轰滥炸之前,人们或许从未想到过卡扎菲会失去利比亚。遥想当年,利比亚手里有石油,心中不慌。卡扎菲用卖石油的钱来安抚百姓,赢得了不少民心。卡扎菲对阿拉伯解放运动充满激情与热情,其性格行为扑朔诡异,执政方式独特另类,这些也曾让他在地区事务和世界舞台上红极一时。然而,仅仅短短的几个月,一代非洲枭雄却就此陨落。
人们也想不到,朝鲜政权会挺这么久。30多年前,没有人会对朝鲜国家的前途有什么担忧。当时朝鲜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政治安全上有着强有力的后盾,经济上也早就进入到了工业化国家,当时的朝鲜人民生活堪称小康。然而,1994年金日成去世后,接班人金正日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粮食危机、朝核危机和金正日的健康危机等接连爆发,朝鲜缺粮缺油缺电,“朝鲜崩溃论”不绝于耳。不过,朝鲜政权就是屹立不倒。
为什么金正日政权比卡扎菲政权坚挺?原因很多,很关键的一点是金正日的政治智慧要胜出卡扎菲一筹。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留有余地
金正日恪守沉默是金的法则,迄今为止,全世界只听到他在阅兵式上说过一句话:“光荣属于英勇的朝鲜人民军。”除此之外,他的思想、政策和表态都是通过第三方传达出去。进出六方会谈、拥核弃核,朝鲜立场的多变与反复让人捉摸不透。无论是朝鲜外交界,还是军方的决定,只要不是由最高领导人亲口说出来,就可以在瞬间翻盘。外界看不透金正日到底是何许人,而“神秘面纱”正好为朝鲜提供了政策的缓冲和转圜的余地。
反观卡扎菲,事事高调张扬,处处与众不同,夺人眼球。卡扎菲从小在沙漠中长大,过惯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上学时喜欢看无政府主义和乌托邦类的政治书籍,养成天马行空式的不羁性格。上述种种,都在他的政治行为和生活方式上有所反映:不甘寂寞,我行我素,多变而难预测,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卡扎菲好为惊人之行和惊人之语。到了美国,非要在纽约大都会里搭沙漠里用的帐篷。上了联合国的讲坛,不管不顾别的国家领导人等着发言,霸住麦克风,滔滔不绝。1970年6月,刚上台不久的卡扎菲就下令收回美国在利比亚的惠勒斯空军基地,赶走了美国军事人员,且把国内的美国石油公司全部国有化;在与美国的屡次对抗中,卡扎菲一直针锋相对。当前总统里根称卡扎菲为“疯狗”时,卡扎菲反唇相讥,把里根统治时期称为“黑暗年代”,并宣称“我们有能力摧毁美国,并打掉美国人的鼻子”。1988年,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阿盟首脑会议上,卡扎菲右手戴了一只白手套,说这是为了与“美国走狗”握手时不至于脏了自己的手。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航班在途经苏格兰洛克比村庄上空时爆炸坠毁,造成270人死亡,震惊全球。该事件被认为是卡扎菲反对西方的极致。英美认定利比亚政府是主谋,而卡扎菲拒绝英美两国要求其交出洛克比涉案疑犯的要求,并以国家主权的名义抵制了10年。国家一把手直面世界,把话说死,把事做绝的后果,就是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朋友不在多,关键时候拉一把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卡扎菲突然想做一个“正常人”了。他对西方的态度从横眉冷对变成频频示好,与欧美的很多国家领导人握手言欢。利比亚在国际社会中的“好感指数”快速上升,一些历史性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卡扎菲同意对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并向空难家属做出赔偿;卡扎菲同意宣布放弃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利比亚从美国的“支恐”名单上被删除了;利比亚与美国建交了;利比亚和法国签订了包括核电站、军火以及经济等一系列的协议,并就地中海联盟进行过多次会谈;和意大利签署协议开展联合巡逻,打击非法移民;与美国进行过多次高层访问……
但是,在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时,卡扎菲总是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作派,把朋友们都得罪了。卡扎菲应对利比亚危机时外交上的失策最为致命。首先是误判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低估了西方干涉的决心。在“阿拉伯之春”爆发以后,最早主张对卡扎菲实施军事打击的还是近几年与利比亚往来非常密切的法国和美国,这出乎世人的预料。实际上西方国家对卡扎菲政权始终不放心,清除卡扎菲,在利比亚建立亲西方的政权最能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北约国家决定放弃卡扎菲。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卡扎菲先后体会到了众叛亲离、兵戎相见、背后插刀的感觉,此时方知“朋友”一词意义深远,并不光是表面功夫。
要说此前的国际环境的宽松度,利比亚比朝鲜还好得多。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20多个,其中,真正的铁哥儿们屈指可数,中国应该算是最铁的一个。朝鲜把中国选为朋友,因为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是稳定的、一贯的,中国对朋友是真心的,是说到做到的。当朝核问题剑拔弩张之时,中国费钱费时费力地当起六方会谈的主席国,劝和促谈。经济上,中国对朝鲜持之以恒的援助,发挥了雪中送炭的功效。
1.领导者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但其实质有确定性的评判标准,是通过个性的张扬体现民众的需求,还是通过个性的张扬凸显自己?看看卡扎菲,我们怎样体验“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谬误退后一步就是真理?”
2.金正日对外公开的讲话只有一句话:“光荣属于英勇的朝鲜人民军。”这样也可以领导朝鲜十几年的时间,这种不讲话的“空杯”后面的东西是什么?
3.条条道路通罗马,领导没有一定之规。无论是卡扎菲还是金正日,魅力往往是通过表象表现出来的。表象说明不了什么,领导魅力的实质是什么?
蒋介石为何失将心
任人唯亲
蒋介石的黄埔系大将宋希濂说:“蒋介石用人的标准第一是亲戚,第二是同乡,第三是学生。而他真正给以军权的,主要还是亲戚和同乡。”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看出了蒋介石用人的特点,他在给美国国务卿的报告中指出:“看来蒋委员长的个人偏向,喜欢任用故旧和他个人认为可靠的老伙伴,以担负重要的职位。至于明知他们腐化贪污有据,或缺少能力等等,他却置之不管。”
蒋介石特别重视地缘。一位在海外研究中华民国史的学者指出:“蒋对其浙江籍追随者有特别的感情,也信任邻省江苏籍的追随者。他早年同陈其美在一起的经历也许加强了这种乡情。浙江籍的幕僚人数众多,张静江、戴季陶、黄郛、邵力子、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朱家骅、胡宗南、蒋鼎文、汤恩伯、陈仪、戴笠、毛人凤等都是。他们之中,张静江、戴季陶、黄郛是蒋介石最倚重的三大军师,而其他人物则分别为蒋介石掌握党权、军权、特务权以及交通、财务、军需、后勤、机要、舆论宣传等重要部门。”
中国历史上“桃园结义”、“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传统。蒋介石早年求学时,就与同学结拜过“十弟兄”。蒋走上政坛后,更热衷于结拜兄弟。据学者研究,蒋一生与陈其美、黄郛、张静江、许崇智、邵元冲、吴忠信、张群、戴季陶、杨虎、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等数十人结拜为异姓兄弟。蒋之所以热衷于此道,在其未发迹以前,是为了攀附权贵以便让把兄弟提携自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蒋发迹后,仍以结拜的方式羁縻他人,为其效忠;或者是利用一时。因此,蒋介石与其结拜兄弟的结局也各不同:对许崇智,蒋是忘恩负义,夺权逼宫;对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蒋是利用一时,然后反目成仇,乃至兵戎相见。
权钱美色聚人气树倒难阻猢狲散
蒋介石幕府中,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蒋根据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对于追逐名利之徒,蒋则尽可能给他们以高官厚禄。财政部、军需署、后勤部、审计署等关键部门都由蒋介石的亲信和私人控制,国库犹如蒋的私人钱包。蒋不仅用金钱、官位、美色收买分化敌对阵营的对手,也用这些手段笼络自己的亲信。蒋介石早期的亲信幕僚钱昌照说,蒋介石习惯于每到年终,给左右亲信的人都送一笔钱,以示笼络。
对于戴笠之类声名狼藉的人物,蒋出于需要而予以重用,但在内心中却从不把他们当人看。以戴笠来说,戴掌握军统这个庞大的特务组织,权倾朝野,让人谈虎色变。但蒋对戴无丝毫尊重,平时可以随意责骂、罚跪甚至抽耳光。
蒋介石对其高级将领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宁可腐化,不可恶化”。所谓“恶化”就是“左”倾化,“腐化”就是吃喝嫖赌、三妻四妾。蒋介石对其高级将领的腐化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一来,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吃喝嫖赌、三妻四妾是相当普遍。长久腐化下去,对于高级将领的战斗意志和胆量都是腐蚀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蒋介石东征西讨立下过战功的“八大金刚”、“五虎上将”等,到了四十年代,要么已经老朽腐化,不堪重用,要么已经与蒋分道扬镳,或离心离德。
1.东方民族家族企业特别多,相对来讲,要体现自己的意志,血缘关系是相对可靠的因素。蒋介石用人偏好亲戚、同乡、学生,为什么反而成为他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2.中国历史上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的事例很多,为什么直到进入网络时代,我们一些领导还脱不开血缘和亲情的桎梏?
3.领导无论用谁,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能贯彻体现自己的意志。在网络时代,借鉴蒋介石的失败教训,领导怎样在法制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目标引领?
陈光标:慈善第一不好当
一个企业的“掌门人”,同时又是全国71个市、县的荣誉市民;年纪轻轻,却有着省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名誉校董、海峡两岸博爱基金会副主任、东盟国际促进会副会长、省红十字会副会长等十多个重要头衔,这在国内并不多见。10年来陈光标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元,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约合50多亿元人民币)。
慈善暴力
针对陈光标的高调捐赠行为,民间的慈善公益基金团体颇有微词。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表示:“这是一种慈善家的暴力,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长久的伤害,不能这么做。我们确实要反思,陈光标式的慈善在中国能大行其道,不管是管理层面还是执行层面,公益慈善界都要反思。”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韩俊魁也曾指出,在平常的慈善活动中,人们凸显了捐赠者的位置,那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不管从经济上还是道德上,慈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一般的慈善过程中,受赠人的表达和声音被忽略掉了,这是做慈善的人应该值得反省的地方。
2011年,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行善时,和受灾群众一起手举200元捐款合影的行为,受到诸多质疑。对于争议,陈光标不以为然。在回应那张争议性的照片时,他表示,他举着两个手指的姿势,这个动作是胜利和坚定信心的意思,到灾民中去,跟灾民同悲喜,希望能给灾区带去希望,让灾民放心,困难是暂时的,一定是能战胜的,并不是拿着200元炫耀,很多人都误解了,他们不理解,反而质疑。对于徐永光对他的“暴力慈善”之说,陈光标则直接表示:“中国就需要我这样的‘暴力慈善’,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慈善进步。”
真伪慈善之惑
《中国经营报》曾刊出记者调查《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对陈光标的多次捐赠提出质疑,有的甚至全盘否定。比如,陈曾于2007年捐赠家乡两大公益项目,一为占地30多亩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一为占地20余亩的大型农贸市场。据陈宣称,两大项目耗资达2600万元。这也成为其冲击当年慈善榜“首善”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记者实地调查的结论是,此二处产权,皆属陈光标之弟黄埔公司副总经理陈景标所有。据当地知情人反映:“这两个地方,目前都有租金回报,名为‘捐赠’,实为投资。”
陈光标的另一捐赠项目,数目更加庞大。2009年,陈捐建南京黄埔防灾减灾培训中心,投资数额达1.3亿元。记者的调查结论,又是如出一辙:“中心刚建好,陈光标就将公司搬了进来,现在又在筹划产权转让,怎么看都不像一次正式捐赠,称之为投资房地产更为贴切。”其他还有,陈声称捐给某某基金会多少人民币,记者调查,中国并无这个基金会。或者,陈说捐出数千万元,记者调查,实际仅捐几百万元……此文章发表后,舆论界一片哗然。
自从有媒体质疑其慈善注水后,陈光标数次通过微博、视频等方式进行回应。2011年4月,在央视《今日说法》节目中,陈光标再次对慈善注水作出回应,并表示,针对质疑今后不再回应,“这是最后一次回应质疑”。
1.陈光标是企业界领导者中敢于表达自己、行事高调的典型。如何看待他高调捐赠的行为特点以及社会舆论对他的抨击挑战?
2.在网络时代,公众的注意力是一柄双刃剑,可能簇拥起对一个领袖的广泛好评甚至偶像崇拜,也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群体质疑与声讨。如何体验并处理好这个问题?
领导的魅力展现无疑要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无论卡扎菲、金正日、蒋介石还是陈光标,他们在自己的性格展现上都比较自然,但为什么有人无法克服自己的性格在领导实践中的缺陷?
其实,任何一种性格都可以找到适应领导现状的表述状态。避免领导魅力的误区,核心点在于把自己的幸福与追随者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而不在于具体的体现手段。要克服领导魅力的误区,最关键的是要让小我融入大我,要去掉私心,让公心驾驭自己的行为。
领导要执著,对自己认定的东西要坚定不移,否则就不能成为精神支柱,但是,执著的东西怎样打到点,怎样成为可以引领大众追随的理念,关键在于领导要居安思危,在信念引领的基础上不断地空杯、反思、修炼,使自己的信念更加圆润成熟。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总是最愿意服从那些他们认为是最棒的人。所以,当人得病的时候,他们最容易服从医生,在轮船上则服从领航员,而在农场里则服从农场主,这些人都是他们各自领域里最有技能的人。一个最清楚知道应该做什么的人,往往最容易获得其他人的服从。
——苏格拉底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曹禺
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须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而加以发展。
——松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