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湃
——“农民运动大王”

彭湃(1896.10~1929.8),广东海丰人,地主家庭出身。1917年赴日本求学,1918年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反帝爱国活动。1919年参加早稻田大学激进青年组织的建设者同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研究社会主义学说,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1920年又和留日学生组织了赤心社,表示一心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1921年5月回国,不久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创办社会主义研究社和劳动者同情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0月接任海丰县劝学所长(后改为教育局长)。1922年因组织各校学生举行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活动被撤职。随即创办《赤心周刊》与《陆安日报》,宣传革命思想。同年6月开始从事农民运动。7月在海丰县赤山创建农会。1923年元旦,海丰县总农会成立,当选为会长。同年5月海丰县总农会扩展为惠州农民联合会,任会长,7月又改组为广东省农会,被推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他是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1924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7月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创立,曾担任第一届和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1925年,先后任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10月改组为地委)书记,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农委负责人,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长。同年2月和10月,随军参加了两次东征战役。1926年发表《海丰农民运动报告》。同年5月在广东省第二次农民大会上当选为第二届常务委员。6月在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东江农民生活状况和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10月任中共汕头地委常委、省农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主任。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
1927年3月到武汉,任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同年4~5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随后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1月领导了海陆丰农民第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12月广州起义时,被任命为广州工农民主政府人民土地委员。广州起义失败后,继续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余部在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
1928年7月,在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中共东江特委和潮梅特委合并为东江特委,被指定为书记。同年冬,调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30日壮烈牺牲于上海龙华。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彭湃文集》。
1930年8月30日,彭湃等四烈士牺牲一周年时,周恩来以冠生的笔名在《红旗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彭杨颜邢四同志被敌人捕杀经过》一文,文章写道:“革命领袖的牺牲,有他不可磨灭的战绩,照耀在千万群众的心中,熔成为大革命的推动之力,燃烧着每一个被压迫群众热情,一齐奔向革命的火源,所以我们在死难的烈士前面,不需要流泪的悲哀,而需要更痛切地继续着死难的烈士的遗志,踏着死难烈士的血迹,一直向前努力,一直向前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