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ab.png)
刘伯坚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https://book.img.zhangyue01.com/group61/M00/F0/1C/CmQUOV5rIXKEQD16AAAAALdg-cs959811380.jpg?v=PxljRSDw&t=CmQUOV5rIXI.)
刘伯坚(1895.1~1935.3),原名永福,又名永固。四川平昌人。早年曾在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读书。1920年6月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比利时和法国巴黎等地半工半读。
1922年春,在比利时建立和发展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基层组织。6月作为旅比支部的代表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冬,任旅比支部书记,并担任第三届旅欧总支书记,积极从事党的组织和建设工作。1923年11月,被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留苏学生旅莫支部书记,为中国留学生学习和工作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同王明的宗派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6年初,参与创办《前进报》。同年5月,奉命参加接待冯玉祥,积极地对冯玉祥及其随从人员做统战工作。同年9月与冯玉祥一道回国,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主任。他对冯部进行了整顿和改造,建立起各级政治工作机构,举办各种干部训练班和军政干校,培养军队骨干,其中不少人被发展成为共产党员,从而奠定了西北军的政治工作基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领导西安各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蒋运动。同年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反共后,他便离开冯部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
1928年再次到苏联,先后入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同年,在莫斯科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0年回国后,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2月,参与策划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后,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先后配合政治委员萧劲光、朱瑞等,在部队中认真贯彻红军政治工作条例,开展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为红五军团的部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1935年3月4日,在仁风地区突围中负伤被捕。广东军阀为了“炫耀”所谓胜利,故意押着负伤戴镣的刘伯坚,在大庾县最繁华的青菜街(如今改称建国路)示众。刘伯坚气宇轩昂,使路旁的人们敬佩不已。回到牢中,他写下气壮山河的诗歌《戴镣行》和长诗《移狱》,并写了几封充满感情的家书。临刑前一刻,他还给妻子王叔振留下一信,里面说:“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可惜的是,他挚爱的夫人也牺牲于闽西游击区,不能看到这些信件。3月21日,刘伯坚英勇牺牲于江西大庾。
刘伯坚投身革命所走的道路,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党的第一代先驱者们相似,即由中国走向世界寻求真理,由追求民主主义转向信仰共产主义。他们在欧洲学到了革命理论,又回来拯救苦难的祖国,并不惜为此献身。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刘伯坚的突出贡献在于奠定了党在西北军中的影响,他不仅把革命的思想注入官兵中间,同时用自身的模范作用影响着官兵,因而有“点石成金、枯木逢春”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