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发展理念与新协调观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运行发展的,发展中往往伴随着问题的产生。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发展中的不协调、不稳定、不可持续等不和谐的“音符”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走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路子,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按照经济强国的内涵和要求来判断当前的经济发展,依然还存在着人均收入水平过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发展滞后、金融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问题仍然存在。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了中国发展的接力棒,标志着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针对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长期影响,针对我国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进入的新阶段,中央作出了我国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做出判断:“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古人云:“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确定了,政策措施也就容易制定了。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针对特殊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选择我国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首先要有新的发展理念。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本章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我国“十三五”及以后更长时期的发展。《建议》强调,“协调”是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同时,《建议》从四个方面部署了推动协调发展,即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协调理念的提出,既是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也是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在新发展理念形成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深入阐述了新发展理念,特别是新协调观的理论基础、发展沿革和深刻内涵,对我们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必须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不同。而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所以在发展中要协调好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
马克思将这一方法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认识中,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筹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产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灭亡,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观点,也充分反映了协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思想也蕴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要遵循自然法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进步并不是单纯的依靠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而应体现在人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要素相互协调。
在我国,我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也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思想。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体的利益,全面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关系,是毛泽东协调思想的核心内容。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但改造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毛泽东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了避免走苏联的老路,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较为科学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协调发展纲领。毛泽东指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提出要统筹协调重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与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非、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变化为人民内部的矛盾,为了协调好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战略方针。
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邓小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统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江泽民作了题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讲话中提出了要正确处理的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①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②速度和效益的关系;③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④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⑤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⑦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⑧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⑨扩大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瑏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瑏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瑏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12条重大关系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于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在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展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以上充分地反映了新协调观是随着我国发展历程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我国今后长期发展,为制定更科学发展战略、探索更有效发展路径作出的创新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