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管理必须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从总量上协调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在数量结构上表现为社会生产按比例均衡地增长,在质量上表现为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要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离不开经济均衡增长理论的指导。所谓经济均衡增长理论主要是指在保持国民经济比例适当、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同时防止经济畸形发展,出现大起大落波动的理论。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坚持以此理论为指导,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增长与发展,是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中首要的基本观点。
1.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国情出发来确定经济建设规模
邓小平指出:“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这就是实事求是。下决心这样做,表明我们真正解放了思想,摆脱了‘左’的错误方针的束缚。”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努力创造条件,把我们的经济规模做大做强,又要从国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经济建设规模,既不能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也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冒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只要我们真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现有条件,统筹兼顾,来安排我们的经济建设,就能从根本上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我们如果不顾国情,不顾客观条件,从主观愿望出发,只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灾难。
2.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必须贯彻综合平衡、比例协调的原则
我国几十年来经济工作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比例失调。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就指出:“过去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而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切实可靠的高速度。”在1980年他又指出:“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农林牧副渔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煤电油运和其它工业比例失调,‘骨头’和‘肉’之间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失调。”
也即是说,我国长期以来在实行宏观经济管理上没有切实贯彻好均衡增长理论,从而导致了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究其根本原因,邓小平认为,一是由“解放以前的历史状况”
造成的。受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成体系不成比例的旧有经济基础的限制,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这种状况,使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这是历史的原因。二是由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长期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造成的。急于求成的错误指导思想,导致在经济结构上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造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严重局面,从而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全面失调。三是“左”倾思潮的影响。“左”倾思潮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已使我们的建设走了弯路,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发展至极端,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严重破坏了比例平衡。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调控必须贯彻综合平衡、比例协调原则。正如邓小平强调的那样“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不这样做,我们的经济就难以避免大起大落,就很难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3.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必须树立均衡增长和效益增长的观念
我们要坚决纠正不讲均衡、不讲效益、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做法。邓小平说:“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
我们必须坚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我们一方面要对“有些不切实际的和对整个经济害多利少的高指标要坚决降下来”。另一方面,对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尤其是那些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必须加大国家的投入,加快其发展。正如邓小平在谈到基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问题时指出的那样:“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要坚持十到二十年,宁肯欠债,也要加强。”
“无论如何要逐年加强这方面,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邓小平宏观调控思想的出发点在于促进经济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过高的经济指标要坚决退下去,而且必须退够,退一步才能进两步,“该退的不退或退不够,我们的经济就不能稳步前进”
。但退又不是全面的退,对薄弱环节和“瓶颈”产业,不仅不能退,反而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均衡增长、讲求效益,是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我国经济建设实践所得出的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