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事求是实践观
实事求是实践观是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邓小平依靠实事求是实践观,立足经济实践、概括经济实践、指导经济实践,提出并科学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有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引领和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建立在实事求是实践观基础上的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1.实事求是、立足经济实践是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时代要求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究竟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建设目标是什么?”是我党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经济实践,坚定地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只有面向现实、实事求是、立足我国经济实践才能开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道路。这成为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
(1)实事求是,立足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实践
在当今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考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尽管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经济发展中因受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也暴露出高度集中、行政命令、平均主义等不利于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体制僵化等方面的弊端,特别是社会主义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较之西方国家显得贫穷落后。针对这些情况,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立足于我国当时社会经济实践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当今经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2)实事求是,立足我国过去经济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体制的影响,我国通过“一化三改造”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并在随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加以巩固。一方面,这一体制为我国初步完成工业化调整、生产力布局、维护国家主权和建设国防事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一期间也有过惨痛的教训,产生了许多消极作用。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过去经济建设实践中这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认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对此,他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国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实事求是,立足当代国际环境
邓小平同志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据此,他指出,在这种国际环境中,我们既面临机遇,又遇到挑战,我们应好好利用。他说:“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
鉴于此,他提出利用当代和平环境,实行和坚持对外经济开放的思想,以此抓住机遇,加快中国发展。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赶上时代发展,到21世纪中叶,才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个较高的现代化水平。
2.实事求是地概括我国经济实践是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丰富来源
邓小平同志立足于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高度概括经济实践,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范畴、新模式,深刻地揭示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管理的客观规律,以此提高我国经济管理水平,加快我国经济建设进程。具体而言,邓小平同志在概括我国经济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五大实践课题,这成为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丰富来源。
(1)实事求是,科学地判断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判断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前提。邓小平同志认真回顾了我党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实践后认为,现在搞建设,要适应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实践情况,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走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981年,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他认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初级阶段问题,指出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我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它是我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历史阶段。初级阶段从社会性质上肯定了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就有利于我们划清和正确处理“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便成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理论依据。
(2)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客观现实出发,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新的概括。1980年他在接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人心向背。他一再告诫全党,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
(3)实事求是,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邓小平同志把生产力的发展原则和发展归宿统一起来,作为界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他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
。根据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他还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困的问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当然,平均发展是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4)实事求是,大胆地改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揭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什么方法使人民更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搞活。针对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经济思想,他从发展的角度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5年他在与外国友人谈话时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多年的经验证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办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
(5)实事求是,规划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战略目标
邓小平同志不仅高度重视经济发展问题,而且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出发,提出经济建设的目标和战略步骤,具体体现在他制定了分“三步走”的长远发展战略,选择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说: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穷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怎样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小平同志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他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二是能源交通;三是教育科学。他认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能有希望。他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增长周期规律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他认为我们的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的,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上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出现若干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邓小平同志建立在实事求是实践观基础上的上述五个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级阶段论是前提,发展生产力是核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原则,市场经济模式是手段,“三步走”战略是目标。五个理论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济管理思想体系,为实现我国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从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的伟大转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成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实事求是地指导实践是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历史任务
在如何再实践,把理论变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实践活动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也坚持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群众路线的原则,成功地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善于把握理论核心,使规律性认识转化为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紧紧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阶段斗争向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转移。而后,邓小平同志又紧紧把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确立了我党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一百年不动摇”,实现了我党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自此,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2)实事求是,善于把握实践进程,把理论原则具体化为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联产承包制为内容的农村改革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中央在20世纪80年代初连续几年发出一号文件,肯定农村改革,调整农村经济政策,用新的政策指导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绩。1984年城市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中央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我国商品范围逐步扩大、市场机制逐渐发挥作用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生产力发展手段的思想。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1992年南方讲话是邓小平政治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一讲话精神指导下,党的十四大及以后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分别把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化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的方针政策,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3)实事求是,坚持用事实说话,靠实践去转变人们的思想,更新人们的观念
在长期“左”的思想影响下,改革的思想、改革的政策付诸实践,总要有一个过程。邓小平同志认为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为了争取时间干,他不搞争论,坚持用事实说话。他说,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的政策现在看来是对的,但刚开始执行时,有些人对这个政策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说话。他说,改革从农村开始,一度议论纷纷。经过三年,我们解决了许多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取得了成效,认识也就比较一致了。我们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运动,愿干就干,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拿事实说话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了实践依据,也把群众路线落到了实处。邓小平同志十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说:“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
他指出制定什么样的路线,实践什么样的政策,最终都要由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和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的标准。他坚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无论前进道路上有多少困难,一定都会得到成功。
(4)实事求是,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检验改革属性并判定其成效
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始终把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判改革属性和政策得失的标准。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990年他在谈到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时指出,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1992年他在总结改革开放政策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这一标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得到了实惠,才使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转化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他的经济管理思想才得以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
总之,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始终体现着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勇于实践、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求实精神。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没有停留在本本上、口头上,而是转化为蓬勃的经济改革实践,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由理想转向现实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