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上的两个飞跃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对微观经济管理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主要集中于对农业生产关系中的“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邓小平针对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上所面临的困惑,总结实践经验,深刻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著名的“两个飞跃”的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1.推进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改革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农业的发展徘徊不前,工业和其他建设事业发展不了,四个现代化也难以实现。邓小平讲“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农民不摆脱贫困,也就是我国绝大多数的人没有摆脱贫困。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不适宜、不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人民公社的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问题、农民致富问题、农村发展问题等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因为过去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实行的人民公社,是一个政社合一的组织,它既是一个“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组织,又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在这种生产管理方式中通常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分配,政府对绝大多数农产品实行按计划统购、派购,对资金和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按计划分配。因而,公社常常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行政手段直接支配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将集体经济组织事实上变成政权机构的附属,从而导致集体经济组织失去发展经济的动力与活力,农民失去自由流动和自由择业的权力,更谈不上发挥劳动积极性。这种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实质上是“大呼隆”、大锅饭,它的实行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改革中的第一次飞跃
1979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展开,“包产到户”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在实行统一计划、统一分配、统一核算的前提下,把耕地上农作物从种到收的整个操作和管理过程,分别承包给农民家庭去独立完成。由于这种新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能将农户的劳动报酬与产量联系起来,因而对解决“大呼隆”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问题有明显的作用,并且也能够较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因此邓小平曾对“包产到户”做了支持与肯定。他针对有些人担心“包产到户”会影响集体经济时说:“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从而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为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此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包产到户”发展到“包干到户”。在“包干到户”管理方式中,农民交够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种管理方式基本解除了生产队“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职能,农户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从而基本上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分配上的矛盾,并且改变了农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对此高兴地指出“我们现在的路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普遍推行,从事实上改变了已不能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管理形式。因此1983年中央做出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的决定。这标志着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正式终结,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上的第一次飞跃。
3.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改革中的第二次飞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行,使农村的分工和分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大批的农业劳动力比较稳定地转移到非农业产业中,农业经营开始日益向兼业化方向发展,这客观上为农业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不改善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就会对农业本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正因为如此,邓小平针对客观现实,提出了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改革中的第二次飞跃问题,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农户家庭的经营规模,以此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当然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只能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同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邓小平特别强调要注意这一点。此外,邓小平认为由于我国各地区实现规模经营的条件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因而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需要慎重行事,不能操之过急。
邓小平关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第二次飞跃的思想,为我国农业最终走向现代化指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向。目前在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取得了可喜进展,也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与模式。比如公司加农户模式、农村股份合作制形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有力地推动着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丰富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第二次飞跃思想的科学性与高度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