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方式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主体,如何搞活微观经济,增强企业活力,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方式,一直是邓小平思考的重要问题。邓小平总结国企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我国企业管理方式中的具体实际,明确指出“要改革企业的管理方式”。
1.建立以“责任制”为特点的企业管理方式
邓小平指出,传统国有体制的一个很大弊端就在于没有明确有效的责任制,必须迅速予以根除。早在1978年,他就明确强调“在管理制度上,当前要特别注意和加强责任制”
。因为现在,在各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中、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人负责。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一项工作布置之后,落实了没有,无人过问,结果好坏,谁也不管。所以我们亟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邓小平认为加强责任制是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的一种有效途径。他强调“大大小小的干部都要开动机器,不要当懒汉,头脑僵化。当然这个懒汉主要是过去制度形成的。以后既要考虑给企业的干部权力,也要对他们进行考核,要讲责任制,迫使大家想问题”
。以此把权力和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此外邓小平还强调实行责任制,一定要严格,要具体到单位,落实到个人,要保证行之有效。为此,他要求发动群众把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建立起来,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同时他还要求,“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
等几定制度。例如,引进技术设备,引进什么项目,从哪里引进,引进到什么地方,什么人参加工作,都要具体定下来,从而切实做到职责分明,把责任制落到实处。要使责任制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要有具体措施作保证。其一“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只交责任,不交权力,责任制非落空不可”。因此当厂长的,当工程师的,当技术员的,当会计师出纳的,应当各有各的责任,也各有各的权力,别人不能侵犯。其二“要严格选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要发现专家,重用专家,提高各种专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其三,“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
。所有的企业、学校、研究单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和考核,要对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总之要通过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严明,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
邓小平的这些有关加强责任制的思想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
2.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邓小平认为企业改革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严格按市场机制运作,从而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他的这一思想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份文件详细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主要方面与具体内容。第一,自主经营的决策机制。邓小平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下放权力,下放给企业,过去我们对企业管得太死,动都动不了,这怎么能行?因此,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使企业有自主经营的权力,有自主经营的决策机制。所谓自主经营决策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企业有权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讲,能否自主决策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企业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根据市场变化独立地做出相应的决策,那就谈不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谈不上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第二,自负盈亏的风险机制。邓小平指出,城市经济改革比农村经济改革复杂得多,难免出差错,冒风险。所以,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来说,在经营机制转换中,一定要有风险意识,要具有抗风险的能力,也就是一定要健全风险机制。由于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在市场竞争中,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可能发展,也可能被淘汰,所以企业要为自己在市场上的企业行为负责。过去,在旧体制下,由于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这种风险是由政府承担的。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后,这种风险就应由企业自己承担。第三,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邓小平指出,企业改革要注意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劳动者四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种新型的动力机制,用以保证企业在生存、改革、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来说,这种动力机制特别重要。因为企业改革的方针,就是要求企业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而所谓自我发展,是指不再是过去那样靠政府推动和支持发展,而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这种自我发展的力量,一方面来自企业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另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本积累能力和其他各种企业要素的合力,尤其是职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所以企业必须要有一种能调动各种积极性因素的动力机制,否则,企业的自我发展就将非常之困难。第四,自我约束的调节机制。市场的复杂多变、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冲突,要求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善于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不断理顺企业内、外各种关系,使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时刻保持“最佳”位置和最佳状态,相互协调,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以确保企业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总之,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从国家“负亏经营”,转换成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企业管理中的一场革命,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的企业管理改革思想。它的切实贯彻实施,对增强企业活力、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重视企业管理中的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
在企业管理改革过程中,邓小平非常关注企业管理中的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问题。邓小平关于企业管理中的制度因素的分析主要是围绕在企业管理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公有制,要加强党的领导以及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展开的。首先,在企业管理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企业管理改革不能偏离社会主义轨道,改革的只能是它的管理形式而不是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
。根据这条基本原则,企业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时,“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在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目的方面,必须坚持“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企业管理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不能偏离这条主线。其次,在企业管理改革与党的领导关系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邓小平认为,国有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他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这是一条真理。同时,邓小平还强调了企业管理的改革对加强党的领导的作用。“过去的工厂管理制度,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既不利于工业管理体制的现代化,也不利于工厂里的党的工作的健全。”因此,我们要实行改革,改变以前的工厂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分开,使党摆脱日常事务,“这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更好地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再次,关于企业改革中工人阶级的作用问题,邓小平鼓励“工人阶级要发扬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严守纪律、服从调动、爱厂如家的光荣传统……工人阶级要用最大的努力来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知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优异的贡献。”邓小平还要求全国工人阶级在改革中起模范先锋作用,积极协助各企业顺利地实现改革,“为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出新的杰出贡献”
。技术因素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对企业管理中技术因素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他关于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企业的思想之中。邓小平认为国有企业引进技术时,首先必须要确保引进的技术是现时最先进的,否则就难以使我们企业的技术水平赶上和超过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其次引进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要用先进的方法来管理,“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济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
再次,对于引进的先进技术,“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也就是说,企业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要有革命和创新的精神,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最后,邓小平强调国有大型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借此把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和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邓小平关于培养大批合格的工人和管理人才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人的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工作和管理人才,一直是邓小平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讲:“我们改造企业,为了保证应有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合格的工人。”
这充分反映出他对培养人才的重视。在如何培养合格的工人和管理人才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我们要开出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卡住”
。
邓小平微观经济管理思想注重搞活微观经济,强调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要实现两次飞跃、工业企业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方式。这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