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内在要求
政党就是阶级的组织。 [6] 政党所代表的生产力性质和利益属性是政党存在的根据,是决定政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属性,政党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属性则是制约和影响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最终都必须通过政党所代表的生产力性质才能实现。 [7] 因此,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吸收、培养其中的先进分子,完善自身结构,以不断扩大党在新时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代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支柱。作为中国唯一负责任的执政党,在社会新生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固有的内在任务。所有制本身没有阶级性,哪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它就为哪个阶级服务。而要真正得到服务,前提就是要对相应的经济组织进行有力的积极领导。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前提下,它必然要为广大工人阶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贡献。我党确立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路线,而所谓“中国特色”就包括党的领导。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进行党建,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有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比较完善的党组织,才能确保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未来。党组织建设是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实现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的保证与基础。学者张燕敏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阵地之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列,就必须占领这块阵地,建立党组织。” [8]
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要求
加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一直就非常重视的时代课题。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如何具体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党都没有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因为这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并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只能主要从原有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可取方法中得到启发——建立党组织,但与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已有所不同。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规定:除了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外,“在其他各种所有制企业中,都要加强党的工作。没有党组织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的组织,采取适应各自特点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开展党的活动” [9] 。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他指出:“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细胞。如果细胞都发生了病变,党的整个肌体就不可能健康,最后甚至可能垮掉。我们早就提出,要防止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现象。” [10] 他指出:“凡是已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都要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11]
三、党员发展的需要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具体的党员个人的能力得到体现。因此,如何使广大党员能跟上时代而成长就成为一大历史性任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我国新生的经济力量,具有很多与以往的经济发展不同的特点,在其中进行党建也相当于为党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舞台,使党的阶级代表性变得更广的同时,使党员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提高党员自身的生存力和战斗力。
同时,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进行党组织建设也更方便党在社会基层发现、吸收和培养思想政治态度端正及业务精良的优秀人才,包括职工和管理层人员,特别是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党既要扎根于工农群众之中巩固阶级基础,也要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群体中吸收有益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