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共产党基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1953—1957年,随着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加速,“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此后,随着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左”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加剧和对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的日益夸大,全国上下更是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的异己物和不稳定因素,超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形式。一方面,片面强调全民所有制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完全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存在的空间,也就谈不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明显加快,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其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成为吸纳就业的新渠道和重要领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成为我国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一个全新课题。30多年的建设实践开拓,急需我们在理论上对这一课题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提升,以更好地指导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工程。在深入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本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意义,在整体上先理清基本概念,把握住方向、做好定位,同时也有助于理解本书的特色。
一、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或研究课题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特点。本书选题为“改革深化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比较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很明显,它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讲是四川省非公党建问题。但是,这依然未能完全明确,主要是本书涉及的概念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内容。
“非公有制经济”这一问题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我国的经济类型被分为八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公司法中,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企业类型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而依据所有制的划分可知,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融合的组成部分,对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按照经济类型标准,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而按照资本组织形式,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非国有资本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相对而言,资本组织形式的标准更加具体而具有操作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确定,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四川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控制的企业法人单位,即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党建问题。
二、研究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本书研究的根本方法。它要求辩证地客观地认识与分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现象,从四川省的历史背景条件出发考察,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党建工作的矛盾之处,揭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建的必要性和规律性。具体而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包括以下基本方法:①理论联系实际。即本书研究要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情与政治发展方向,尤其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做到深入分析、切实把握、有力论证和有效做出具有建设性的结论。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研究任何组织的党建工作,都必须充分注意到它们所具有的特殊性,联系它们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有性质进行,分析和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党建的关系。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方法的指导下,本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等。
(1)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方法强调,通过对非公党建多视角、多维度的对比研究,最终在内容上创新,找出有价值的问题点和实践的未来指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①时间纵向上,将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情况进行历史比较;②地域横向上,将四川省与全国具有可比性的省份或区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情况进行比较;将四川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情况进行比较等。只有比较才能更充分地凸显问题,也只有比较研究才能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
(2)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收集分析等,对某一课题进行全面的认识或理论铺垫,形成研究成果的理论部分。文献研究强调对已有资料内容的整理挖掘,了解各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总体状况。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有过大量精辟而深刻的论述,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理论支撑。
(3)实地调研法。实地研究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参与式的观察法。在数据收集方面,本书结合非结构性调查、抽样调查等社会学研究方法,深入雅安市、成都市、乐山市、内江市、资阳市、眉山市、凉山州、阿坝州等地的部分区县或乡镇,开展实地访谈和调研活动,使研究建立在现实数据之上,凸显了研究的科学性。
三、研究的意义
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状况进行研究,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作用、经验、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既符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又有助于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要求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都要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很有前景,意义也很重大。加强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建设,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不能有效开展活动,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十七大党章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十七大党章的这一规定,是对多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如何定位、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任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指针。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研究,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经济形式。要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们没有遇到过的人类历史新课题,也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从未面对过的民族发展新问题。对这一历史问题的探索,必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重头戏。非公党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化、革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必然逻辑,实践性的理论品质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任何时期都要跟上时代步伐,走在实践的最前面,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对非公党建的研究进一步凸显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原理,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在新时期继续检验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研究,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内容。我国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政党所代表的生产力性质和利益属性是政党存在的根据,是决定政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属性,政党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属性则是制约和影响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最终都必须通过政党所代表的生产力性质才能实现。 [1] 因此,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吸收、培养其中的先进分子,完善自身结构,才能不断扩大党在新时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
(二)实践意义
加强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促进四川省生产力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四川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党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广大员工联系、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巩固党在新形势下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下,研究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现状,总结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建设的可行性途径,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研究,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依据法律和党章设立党组织,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组织自身的生动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党的政治领导的实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广大劳动职工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巩固党在新形势下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研究,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有利于对企业主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可以有效地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职工群众团结起来,形成合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工作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每个问题都牵涉到多方面因素。发展依然是我国当前的头等大事,而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我国急需东、中、西三地区和谐并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四川省在改革开放中也已取得重大发展,2013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总量达到2626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0%,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25.61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579.03亿元,同比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256.13亿元,同比增长9.9%。 [2]
客观来讲,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依然还有诸多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决定了国家政权在实际社会建设中扮演着主导作用,我国也不例外。四川省的省情决定了要充分发挥出当地的后发优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提升建设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创新发展的观念、科学发展的观念、超越发展的观念。这就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本书的研究就是要立足四川省省情,在比较中细致分析当前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情况和问题,为各地区具体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找到突破口和路径,加快党组织的有效建设,最终为四川省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四川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做出贡献,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做出贡献。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郑文杰,杨淑英,陈天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党建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57.
[2]四川在线.http://www.scol.com,2014-01-21,15: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