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市场竞争加剧,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党强有力的领导和服务
改革开放之路,就是中国从政策性地域开放到体制性全面开放的过程。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制定和修改的信心更加坚定。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执政党保持紧密的联系,增强自身政治优势,使政治的服务与领导功能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理应有党建的必要。如此,可以把政治的“外在”干预与“内在”领导结合起来,促进经济与政治的良性互动,共生共荣。
进入21世纪,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除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能源与资源各领域的宏观发展战略外,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细胞的企业的发展模式的转变上,以增强竞争力。作为我国生产力先锋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也就必须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看成新的攻坚克难的领地,引导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进行大量而持续有效的党组织建设,深入第一线进行服务引导,最终目的也就是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党建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有政治优势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原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统帅,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日趋多样化,特别是非经济因素滋长很快,纯粹的经济手段已经无法应付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如市场交易相对方的需求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性的了,大量非经济性主体介入市场活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日益加深等。 [4] 因此,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急需重新认识定位,并提高与政治的合作关系,以求得在政治指导下取得竞争优势。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有助于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从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同时,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很多企业致力于联盟经济战略。这虽然克服了企业彼此孤立的问题,微观经济系统得以优化,但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大量增加,企业联盟的动机也不能单纯地用经济因素说明,企业家更需要政治家的眼光与手段。 [5]
就我国国情而言,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现代新出现的代表比较先进生产力的经济形式,当前存在着“多、小、散、杂、变、流”的幼稚状态。“多”是指企业的数量庞大,“小”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大,“散”是指企业的经营方式分散,“杂”是指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内容较乱,“变”是指企业稳定性弱,“流”是指流动性很大。这些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急需学习有效的发展方式与战略模式。在这一点上,在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已较成熟的党组织有丰富的经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进行党建无疑将带来对更多发展战略、方式的选择,使自身发展得更健康、更科学。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经济与政治的良性互动优势。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有利于我们吸取经验,为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
在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其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历史必然。但历史实践证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不符合多元化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自身无法化解的问题,诸如国企垄断问题、国企利益分配问题,特别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使改革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无疑是很好的尝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表明,它拥有较强的市场快速反应、适应的优势。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可为广大党员提供深入了解、系统学习的有利条件,为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