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思潮的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以来,一个巨大的历史之梦一直在中国人的心中萦绕,这就是现代化之梦。怀抱着这个伟大的梦想,多少先贤先哲苦苦求索,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围绕着如何看待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以及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有多少政治思潮冲突激荡,有多少政治势力争斗博弈!
当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闭锁的国门之后,中国这只东方睡狮方才睁开警醒的眼睛。此后,随着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撞击,中国思想界逐渐迸发出了多种政治思想火花,从而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万马齐喑”的局面。它先是导致了“保守”和“激进”的撞击,后又发展为“改良”和“革命”的争论。正是这些依情势发展所形成的政治思潮,引发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政治改良和革命运动,导致了封建帝制的崩溃,并先后造就了短命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南京政府。这些政府不仅没能有效引领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反而使中国陷入长期的内乱和外患之中,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根本转折点。它不仅意味着一个具有现代化取向的强而有力的领导集团得到稳固的确立,现代化事业可以在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得到有效的推进,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的这一现代化道路历史地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这既是各种历史风云偶然际会的结果,也是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规律作用的产物。这个规律就是: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强烈地依赖于一个强政府——只有强政府才能引领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航船走出一个个暗礁险滩,有效应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严峻挑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既因它建立了强政府从而确立了稳固的政治秩序而具有显著的优势,也因为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的探索性质而使它自身带有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加上中国现代化所处的国际和时代环境,使得新中国成立以后,围绕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争论一直没有中断过。
1957年的反右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有关现代化之路问题的第一场大争论,是社会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同新中国成立前激进的自由主义及其“中间道路”政治主张论争的延续。从政治的角度来看,1957年的这场斗争围绕的实质问题是:新中国应实行西方多党竞争式的民主制度,还是实行以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既涉及现代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也涉及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从现代化理论揭示的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规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能否得到巩固,是能否在中国建立一个强政府从而维持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进而又是中国现代化能否成功推进的一个关键要素。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开展斗争无疑是必要的。然而众所周知,这场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其扩大化不仅体现在打击面上,更表现在它超越了思想领域而成为一种强势的政治打压,更为严重的是它成为极“左”思想产生的一个源头。自此开始,极“左”思想愈演愈烈,逐渐形成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和全面专政理论,其结果是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政治生活陷入不正常状态,直至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文革”结束,动乱局面终结,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自此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依据其发展进程及其特点,我们可以将这30年的历史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及新世纪初”两个发展阶段,同时这30年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时期。下面我们就按此基本思路展示这30年政治思潮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