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组织编写的《2016:执政党建设研究年度报告》,再次与大家见面了。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的“显学”效应与日俱增,各界学者纷纷关注。经济学者加入进来了,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执政党理念的深刻转变,才能建立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关系;社会学者加入进来了,因为他们认识到,对社会是纯粹进行管理,还是进行治理,是进行良好的治理,还是被动应付,“按下葫芦浮起瓢”地应对各种群体冲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对社会的领导是否科学;文化学者加入进来了,因为他们认识到,文化复兴也罢,文化创新也罢,核心价值体系也罢,都绕不过执政党,而且执政党的文化就是其中的硬核;行政管理学者加入进来了,因为他们认识到,离开了科学的党政关系,政府管理创新、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等等,都无从谈起。若对比二十年前的状况,这种变化不啻天翻地覆。那时的大多数情况是:除了党建研究者自己守着这一亩三分地,其他学科的学者往往对它或不愿,或不屑,或避之犹恐不及。
带来这种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显然与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直接相关。在改革的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盘根错节之中,核心无疑是党的问题。改革实践已经越来越向我们表明,党的问题解决得好,办好中国的事情稳操胜券;党的问题解决不好,便是给中国问题的解答添加了一个最大的未知数。正是这种情势,把党的建设问题推到了前沿。
多学科研究者的参与,自然是大好事。它使我们的研究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它也使我们对研究现状和趋势本身的研判变得必要。党建是党校的特色学科,在党建研究中有自己重要的一席之地。搞好研究,对得起这份责任,自然需要把握全局,判断大势。这就是我们编写年度报告的初衷。
当然,名为《执政党建设研究年度报告》,却并不等于权威发布。实际上它只是、也只能是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对党建研究状况的观察与思考,甚至是受托执笔者个人的一孔之见。因此,本报告不是要一览无余地罗列本年度党建研究的全部成果,更不是要对这些成果评分等级。我们没有这个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立场,推动大家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因此,我们并不打算搞一个信息大全,对一个年度的所有有关党建研究的内容进行收集和介绍,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用我们多年来逐步确立的分析框架,对一年来的党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下一段党建研究发展作出我们的判断,并提供人们后续研究的一种文本。
《执政党建设研究年度报告》,重点在“研究”二字。党的建设是与我们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同步进行着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因此,执政党建设的内容汗牛充栋。领导人的讲话,中央和各职能部门的文件,地方和基层的探索实践,为党建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有许多也包含了研究的内容,反映出研究成果。但是,这些原材料本身并非我们所指的研究,恰恰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研究报告所关注的,是那些运用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围绕这些原材料展开的研究及其取得的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分析,就党建研究的现状、趋势得出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建议。换句话说,在把握政治大方向的前提下,本报告的着眼点在突出学术性。
突出学术性,就要在研究性成果和一般宣传性文章之间有所区别。党建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通过宣传普及以达成共识,是党的建设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尽管党建的研究成果和宣传文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时其实难以具体分清哪一篇文章属于前者、哪一篇属于后者,不过从性质上讲,两者却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而且由于篇幅所限,本报告更多关注的只能是那些学术成果,而非宣传、阐释性的文章。
为了体现上述主旨,在报告中,我们大致设置了四部分内容(根据每年度情况适当调整):一是年度报告,打算每年请一位教授担纲,通过对一年来党建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见解。这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后续内容都围绕此而展开。二是文章摘选,选登部分本年度(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范围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由我们参考知网排名及被转载情况选出,努力反映较高的学术水准。三是观点摘编,摘录本年度党建论文中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体现了作者对问题深度思考形成的独立见解,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四是我们党建部学者本年度发表的部分文章,这些文章以党建部学者已发表的论文为基础,由编委会组织校外专家从中精选入书。在内容上,我们还把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研究以及他们对政党、政党体制的研究也纳入视野,对他们的部分文章、观点进行介绍,以作他山之石。当然,对这些观点,读者需要一个正确、恰当地判断和评价,以此为借鉴、参考。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富有远见,及时地看到了党建研究的发展大势。在党建研究正在成为热点、深层次问题研究的重要领域的背景下,他们主动提出与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进行战略合作,为推动这方面的研究而共同努力,《政党政治与中国问题书系》便由此产生。出版方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书系将每年都推出若干本党建学者的新作,并以一年一度的研究报告为主线贯穿其中,以期逐步形成研究品牌。这里体现出的是一种可贵的参与精神。
从这个角度讲,书系给年度报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知道,达到这样的要求,其实很难。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仍然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很高兴进行这样的尝试。我们不但尽最大努力来做好这件事情,而且期待读者和本领域同仁的积极参与。面对这样一个巨大变革着的时代,我们相信,参与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编者
2016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