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青萍:在“二月来信”到来之后
一年以前,也是这样的寒冬腊月,毛泽东作出了一个无奈而又必需的选择,同朱德、陈毅一起率领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因为他们的力量难以打破湘赣两省敌人的“会剿”。那是一次充满艰险的征程。在向赣南转移的半个多月里,部队连续遭受敌人包围袭击,屡战屡败,几至陷于绝境。直至瑞金大柏地绝地反击赢得胜利,并且在吉安东固与红二、四团会合,才改变了被动的局面。此后毛泽东率部掉头东向,向闽西进发。
那时候,36岁的毛泽东对于未来去向和归宿的认识并不明朗。他的哲学是在斗争中学习斗争,在实践中探求生存与发展之路。
1928年3月14日,红四军一举击溃福建军阀一个旅,夺取汀州,开启了创建中央苏区的第一幕。在以后短短六七个月里,红四军行动节节胜利,连克龙岩、永定、上杭,创建了中央苏区最初的版图。红军在当地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革命呈现出“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良好势头。红四军虽然英勇善战,百折不挠,但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极端民主化等错误思想普遍存在,农民出身的红军士兵身上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征战中伤亡较大,中下级军官及各级政治工作人员“损失太多”、“十分缺乏”,导致一些人对党代表制度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在长期紧张、艰苦的环境中转战,党内和军内存在的不同主张和意见分歧始终未能得到解决。红四军党内关于红军自身建设,特别是关于党对军队的领导以及如何领导等问题,产生了分歧。有人批评前委权力太大,也有意见认为党的领导“家长制”,“党管太多”。显然,这些意见的指向,就是毛泽东。说得明确一些,就是指向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和原则。
不仅是毛泽东,远在上海的党中央一直密切关注着这支当时全国红军中队伍最大、战斗力最强、建设得最好的“朱毛红军”,不断通过福建、江西、广东省委向他们发指示,并派出一批又一批的军事政治人才。但由于赤白区域间的严重封锁和交通险阻,加之红四军一直在流动作战,通信联络十分困难,中央对红四军的情况很难得到及时而具体的了解。而从各种渠道汇集的消息来看,红四军又确实处在极其危急的处境之中。1929年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问题。会议对红四军的行动方针展开讨论,多数与会者认为,红四军应“将武装力量散入各乡村去”,避免被敌人“消灭”;担心朱德、毛泽东两位同志“目标既大徒惹敌人更多的注意”,决定让他们“离开部队来中央”。会后,由周恩来起草了中央致毛泽东、朱德并转湘赣边特委的指示信,即中央“二月来信”。
刚从苏联回国的刘安恭受中央军事部委派,携带“二月来信”赴江西寻找红四军。几经辗转,当他赶至瑞金时已是4月3日。此时,红四军接连取得大捷,又在吉安东固地区同赣西特委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胜利会合。这种背景下,充满忧虑语调的中央“二月来信”就显得格格不入了。中央的指示信在广大官兵中沸沸扬扬地传开了,悲观的内容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为日后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滋生混杂及红四军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其时,由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扩大,军队和地方的工作陡然增多,前委颇觉“兼顾不(过)来,遂决定组织军的最高党部(即军委)”。于是,成立了红四军临时军委。由于刘安恭留过学,又有着“中央代表”的特殊身份,到了红四军以后很快便被委以要职,担任临时军委书记,并接替了毛泽东的政治部主任职务。
链接二:刘安恭
刘安恭(1899—1929),四川永川县人。18岁时前往德国留学,期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在比利时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党员。回国后曾与朱德一起在四川军阀杨森部从事秘密工作。后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1929年初他刚刚学成回国,就被中央作为高级军事人才,以中央特派员的名义派到红四军工作。1929年10月24日,率二纵队在永定与广东大埔交界的庐下坝击溃敌军两个营,在指挥战斗中不幸牺牲。
刘安恭对苏联的军事体制和用兵之道推崇备至,对毛泽东的建军治军和作战原则却不屑一顾,他很想照搬苏联红军的那一套规程对这支农民武装进行训练和整顿。在担任军委书记后不久,刘安恭就在一次主持军委会议时提出,“前委只讨论行动问题”,不要管其他事。同时还强调说苏联红军正是这样做的,并提出恢复正式军委的主张。这个决定实际上限制了前委的领导权,在当时的条件下,非常不利于革命斗争的开展,自然引起了许多同志的不满。
5月底,毛泽东在永定湖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就党内军内的思想分歧进行了讨论,争论的焦点是红四军要不要设立军委的问题。各方展开了激烈的议论,争执不下,甚至一度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但始终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6月8日,红四军又在上杭白砂再次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继续就军委问题进行讨论。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在会议召开的当天夜里,请时任秘书长的江华转交给毛泽东一封信。他以支持毛泽东的姿态,在信中对党内的这次争论直抒己见,表示不赞成毛泽东离开前委,希望他有决心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经过讨论,与会人员仍然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毛泽东愤然提出辞职,说不能担负这种“不生不死”的责任,“请求马上斟换书记”,让他离开前委。这次会议共有41人参加,在举手表决时以36票赞成、5票反对通过了撤销临时军委的决定,并否决了成立正式军委的提议。刘安恭的临时军委书记自然免职,他所任的军政治部主任一职也由前委委员李任予接替,随后改由陈毅担任。这次会议虽然取消了临时军委,但并没有消除红四军党内的争论,反而使争论更加公开化和激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