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毛之争:在建军原则上的分歧
面对这样争论不断的局面,前委研究决定,把争论问题发下去讨论,并“特指定毛泽东、朱德、刘安恭三位同志各作一篇文章,表明他们自己的意见”。
6月14日,毛泽东以给林彪回信的形式,用7000多字的篇幅全面阐述了这场争论的历史渊源、争论的主要问题、他的主要观点及态度。实际上,他是将党在军队中的领导作用问题放到了最根本的位置。毛泽东认为,“今日两种不同的意见最明显的莫过于军委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现在军党部要不要的问题”。他据此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前委、军委存在分权现象,前委不好放手工作,但责任又要担负,陷于不生不死的状态;第二,根本分歧在前委、军委;第三,反对党管一切,反对一切归支部,反对党员的个人自由受限制,要求党员有相当的自由,这三个最大的组织原则发生根本动摇,成了根本上的问题——个人自由主义与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斗争的问题;第四,对于决议案没有服从的诚意,讨论时不切实际的争论,决议后又要反对,且归咎于个人,因此前委在组织上的指导原则根本发生问题,完全做不起来。”
在毛泽东给林彪回信的第二天,朱德也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两封信连同林彪的信和毛泽东在白砂会议上的书面意见及刘安恭的意见,同时刊登在6月中旬出版的前委机关刊物《前委通信》第三期上,并号召:“同志们努力来争论吧!”
虽然并称为“朱毛”,但在这件事上,朱德的意见与毛泽东并不相同。
红四军军长朱德,当年43岁,是军中最年长的前辈,深受指战员的尊崇爱戴。他与毛泽东所走的革命路径并不相同,却在1928年春天在井冈山走到了一起。这支以他们二人姓氏冠名的“朱毛红军”,不仅成为当时中国红色武装的一面旗帜,也是他们亲密无间、不可分离的象征。曾经采访过两人的美国记者韦尔斯形容他们是一对“孪生天才”,“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人。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政治头脑,朱德是他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他的生命”。
与毛泽东从不佩枪不同,朱德总是枪不离身,身边跟随着配备机关枪的警卫,必要时甚至直接指挥单个战士作战。
面对红四军成立以来党内第一次出现的重大思想分歧和原则争论,朱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毫无疑问,对于党对军队的领导,朱德从不怀疑,从不动摇。然而对于党的领导方式、领导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毛泽东提出的三条最高原则,他有自己的解读。根据前委的要求,朱德也把自己的意见公之于众。朱德认为,党应该经过无产阶级组织的各种机关(苏维埃)起核心作用去管理一切,否则必然会使党脱离群众,使党陷于孤立;对于“一切工作归支部”,朱德表示不仅不反对这一原则,而且认为红四军在这一原则上坚持得不够,成为一切工作集中于前委;另外,朱德还认为,党员在党内要严格执行纪律,只有执行铁的纪律,方能培养全体党员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仰。朱德呼吁大家积极努力,纠正党内各种错误,“使党内一切不正确的、一切错误都要应有尽有的洗除,努力建设新生命的党”。
朱毛的这两封长信由于各自观点的不同,更由于是两位最高领导人不同的意见,用这种方式展现在全军党员面前,其引起的反响是不同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