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成立以来,走过了90年的光辉战斗历程。在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红军,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支军队历经艰难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自1927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召开过很多重大会议,这些会议是党和军队领导集体共同智慧的结晶。“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虽为俗语,也有一定道理。一个又一个重要会议,作为奋斗的证言,作为信仰的烙印,作为前进的里程碑,铺就了这支军队历经血雨腥风的苦难辉煌之路。这些会议不定期召开,根据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军队建设的实际需要,遵循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认真总结我军各项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研究确定一个时期的工作方针、任务、政策、制度,讨论并通过了许多重要的决议,对加强和改进我军军事、政治、后勤等各项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证明,党和军队的会议尤其是重要会议与人民解放事业关系密切,记录着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
本书为大家梳理了党和军队历史上一些对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选取的会议以2011年出版的由军事科学院编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至四卷提及的会议为蓝本。其中,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的情况下,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古田会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军方面的经验教训,划清了无产阶级军队和一切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中国红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宁都会议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王明“左”倾盲动主义的“积极进攻战略”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积极防御战略”斗争的总爆发。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两河口会议到俄界会议,克服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与军阀主义,保证了党中央北上方针的贯彻实施。瓦窑堡会议对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一条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不同的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三月政治局会议、六届六中全会逐步克服了王明右倾错误对党的工作的干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路线以及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黎城会议确定了巩固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建设方针与打击敌人囚笼政策的任务,是我们党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进行政权建设的开端。八路军后勤工作会议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从理论上肯定了后勤工作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系统地总结了后勤工作的基本任务、基本经验、基本方法及主要特点。1942年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制定了华中地区今后工作的总方针和具体任务,开创了新四军和华中新局面。1944年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谭政发表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即《谭政报告》,这是继古田会议决议之后军队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历史文献。小河会议调整了战略部署,为形成“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挺进,互为犄角”的战略进攻态势创造了有利条件,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杨家沟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书面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并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全军第一次敌军工作会议明确了新形势下开展敌军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和国民党军起义、投诚的高潮奠定了基石。1948年九月会议提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解放战争作战方式由游击战争逐步过渡到正规战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本书会议描写包括三部分:一是摘要说明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以及会议主题,二是着重叙述会议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相关人物、事件等,三是链接介绍与会议相关的地点、人物、事件等。会议配图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权威提供。
以此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