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组织者瞿秋白
八七会议的召开并非仓促之举。在7月初,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中共中央要召开一次紧急代表会议,“以便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指示,纠正党的领导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中共中央于7月12日进行改组,成立了包括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在内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负责党的日常工作。
临时中央政治局刚刚成立,就决定了两件事:一是要在南昌举行武装暴动,二是尽快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由于周恩来和李立三赶往南昌组织起义,所以会议的筹备工作便由留在武汉的张国焘、瞿秋白等人负责。后来,张国焘受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指派,前往南昌传达中央关于起义的新指示。这次紧急会议的各项议程以及相关文件的准备工作就落在了代替鲍罗廷的共产国际新代表罗明纳兹和瞿秋白的身上。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家中的长子。他自幼喜爱读书,学习成绩非常好,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考入常州府中学堂。17岁那年,家道中落的瞿秋白离开家乡,到武汉投靠堂兄瞿纯白。在堂兄的资助下,他考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语。后来,他又随堂兄北上,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1919年,瞿秋白走出书斋,投入热火朝天的五四运动,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把目光投向了当时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他勤奋思考着——从社会问题到政治问题,从哲学问题到认识问题——这些思考促使他和当时很多的进步青年一样,开始探求中国未来的出路。在这一时期,年轻的瞿秋白结识了李大钊,从他那里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0年,瞿秋白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前往莫斯科,并在那里撰写了大量介绍苏维埃俄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第二年,瞿秋白作为翻译,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担任中国班翻译的助教,并由此接触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就在这一年,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初,瞿秋白接受陈独秀的邀请,回国接管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负责编辑《新青年》《向导》《前锋》等中共中央理论性刊物。在中共三大上,他主持起草了党章和党纲草案。
国共合作开始后,瞿秋白担任翻译,奔波于上海和广州之间,负责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共中央、国民党中央领导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在此期间,敏锐的瞿秋白曾察觉到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一股反共思潮。据瞿秋白好友杨牧之回忆,瞿秋白曾再三跟他提起,对待国共合作应当持慎重的态度,“既要注意合作,但也不能抱有幻想”。他多次在《向导》和《新青年》上发表抨击国民党右派戴季陶荒谬言论的文章。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瞿秋白意识到中共中央的领导方针上存在着右倾错误。他认为,蒋介石之所以敢公开叛变革命,就是因为看到共产党所表现出的右倾软弱性。他曾对友人感慨,称自己缺乏一线的斗争经验,毕竟“单靠读了几本马克思主义的书,是干不好革命的”。
关于农民问题,瞿秋白非常支持毛泽东的观点,认为“必须要重视解决农民问题,解决他们的土地问题,这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农民,没有农民的参加,就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此外,他还提出要“武装农民”“剥夺买办地主阶级政权”等意见。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仅半个月后这样一个非常时刻召开的。瞿秋白将自己的文章《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制成小册子,发给每一位与会代表。对于陈独秀坚持反对土地革命,反对武装农民的右倾错误,虽然没能给予彻底纠正,但瞿秋白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对右倾路线的继续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辞去总书记的职务。在鲍罗廷的建议下,瞿秋白成为临时中央候补委员。23日,共产国际派来接替鲍罗廷的罗明纳兹到达汉口。经过交谈,罗明纳兹认为瞿秋白不仅精通俄文,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对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认识透彻,随即决定让瞿秋白进入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参与中央各项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研究。此时的瞿秋白在中共中央中的地位已经超越张国焘,成为中共中央实际的领导者。
链接二:罗明纳兹
维萨里昂·罗明纳兹(1898—1934),苏联格鲁吉亚人。1917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7年7月被派往中国,接替罗易和鲍罗廷成为第三国际代表。曾参加中共八七会议的领导工作,起草《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11月出席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中国革命性质是“无间断”革命,要不断进行武装暴动等“左”倾观点。1928年受到第三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会议的批评。1930年任联共(布)外高加索边疆区委第一书记。后被指控“组织反党集团”,撤销一切职务。1934年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