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放线杆菌病
放线菌病俗称大颌病,是牛羊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在头、颈、下颌和舌上发生放线菌肿,其他动物如马、猪也可感染发病。
【病原】 病原主要是牛型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前者主要侵害骨组织,后者常侵害软组织。牛型放线菌抵抗力微弱,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死,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林氏放线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的杆菌,本菌对外界环境条件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四环素和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敏感。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牛,特别是2~5岁的牛。病原体为在口腔、咽、扁桃体中的常在菌,谷草上也广为存在。本病的病原体不能从完好的黏膜、皮肤侵入。当换牙或采食粗糙带刺的饲料时,口腔黏膜被刺破为此菌的侵入创造条件而发病,也可由呼吸道吸入而侵害肺脏。细菌进入机体组织后,发生局部的慢性炎症,白细胞向此处游走,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结节,在它的边缘又可产生新的结节,因而成为环状的“放线菌肿”。在发病过程中葡萄球菌有时参与致病。本病一般呈散发。
【临诊症状】 放线菌病多见于上下颌骨肿大(图1-74),极为坚硬,不能移动,界限明显,与皮肤粘连,无热痛。鼻骨以及下颌间隙处、肉垂处、头颈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也时常发生。骨组织严重侵害时,则骨质变为疏松,骨表面高低不平,在骨组织上形成瘘管,经久不愈。软组织部位发生病变时,局部形成坚硬的肿胀,并与皮肤粘连,形成厚层包囊;肿胀由蚕豆大(图1-75)、拳头大(图1-76)至小孩头大,无热无痛,不附着在骨组织时能移动。切开后其中为脓肿,肿胀有时自然破溃或形成瘘管,流出多量脓性分泌物。舌受侵害时,舌肿大,坚硬,活动困难,故称“木舌”,病畜流涎,咀嚼、吞咽、呼吸皆困难。乳房患病时,呈局限性肿大或弥散性肿大,乳汁黏稠,混有脓汁。

图1-74 下颌骨肿大

图1-75 面部皮肤蚕豆大的肿胀

图1-76 面部拳头大肿胀
【病理变化】 放线菌在组织内感染引起组织坏死、化脓,脓汁可穿透皮肤向外排脓,形成瘘管。在骨组织内的放线菌瘘管是弯弯曲曲伸向骨组织深部,破坏骨组织,使骨组织进一步坏死,呈豆腐渣状(图1-77)。在软组织内的放线菌病灶,其瘘管都伸向颌下间隙深部。脓液中含有坚硬光滑的、黄白色的细小菌块,甚似硫黄颗粒。当舌体上患病时,舌体增粗变硬,称为木舌症(图1-78)。

图1-77 上颌骨的放线菌肿

图1-78 舌体增粗变硬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确定,必要时进行脓液镜检。方法是用注射器于脓肿部抽取少量脓液,将1~2滴浓液滴于载玻片上,加1滴10%氢氧化钠溶液,混匀溶解脓液后,加盖玻片搓压。低倍弱光下镜检,有黄色的直径为3mm的菊花状菌,确认为放线菌病。
【防控】
(1)预防 平时做好卫生工作;不用带刺或带芒的粗硬干草饲喂牛羊;经常检查口腔,发现外伤要及时治疗。对于骨放线菌病由于骨质的改变,既不能截除,又不能自然吸收,往往转轨不良。软组织放线菌病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比较容易治愈。
(2)治疗 对于局部浅表性脓肿,可采用切开排脓的方法,然后给伤口内塞入碘酒纱布,1~2d更换1次,直到伤口完全愈合为止;对于游离性的脓肿,也可完成摘除;对于上下颌骨上的放线菌脓肿,可采用切开排脓与烧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伤口周围用10%碘仿乙醚或2%碘水溶液做点状注射。同时给病牛口服碘化钾水溶液,成年牛每天5~10g,犊牛每天2~4g,可连续服用2~3周。重症者可静脉注射10%碘化钠50~100mL,隔日1次,共用3~5次。在服药过程中若出现碘中毒现象(皮肤发疹、脱毛),可停药5~6d后再用。在发病初期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在肿块周围做点状注射,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也有显著疗效。用高锰酸钾治疗牛放线菌病也有一定作用,治疗时应选择患牛放线菌肿块成熟软化时为佳,将高锰酸钾撒于湿纱布上,填塞患牛肿块创腔内。如肿块发硬,可外涂鱼石脂软膏,促其成熟。有人用5%~7%氢氧化钠溶液,每个病灶部位用量10~20mL,获得满意效果。其方法如下:对无脓期的病牛,用注射器吸取氢氧化钠溶液,在病灶基部以十字交叉法注入药液,边注边退,将药注完后,再用清水洗净外部漏出的药液,以免烧伤正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