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多种组织坏死,尤其是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的坏死,有时在其他脏器上形成转移性坏死灶。
【病原】 病原是坏死杆菌。坏死杆菌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小的呈球杆状,大的呈长丝状,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用复红美蓝染色着色不均匀。本菌为严格厌氧菌,较难培养成功。该菌至少可产生两种毒素,其外毒素皮下注射可引起组织水肿,静脉注射则数小时内死亡;内毒素皮下或皮内注射可致组织坏死。坏死杆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热及常用消毒剂敏感,但在污染的土壤中能存活10~30d。本菌对4%的醋酸敏感。
【流行特点】 坏死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动物的粪便、死水坑、沼泽和土壤中均有存在。传播途径主要是损伤的皮肤和黏膜,并可经血流散播全身。多种动物和野生动物均有易感性,其中牛羊最易感,尤其是奶牛和绵羊更易感。多见于低洼潮湿地区和多雨季节,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一般1~3d,短者数小时,长者2周。常见的有腐蹄病和坏死性口炎(白喉)。
腐蹄病。成年牛羊多见。病初,病牛羊的一肢或双肢发生跛行,可见蹄间隙、蹄踵、蹄冠等红肿热痛(图1-31),逐渐形成溃疡,挤压肿烂部位有腐臭脓样液体流出。如同时侵害两前肢,病牛羊往往爬行。后肢患病时,则前肢移到腹下。重症病例可引起蹄部深层组织坏死,蹄匣脱落(图1-32),坏死部位也可波及腱、韧带和关节。病牛羊行走困难,跛行(图1-33),或长期卧地不起,如治疗不及时,常因衰竭、转移性病变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图1-31 蹄间隙红肿热痛

图1-32 蹄匣脱落,蹄底坏死

图1-33 羊腐蹄病引起的右前肢跛行
坏死性口炎。绵羊羔、犊牛还可发生坏死性口炎(又称“白喉”)。病初体温升高39.5~40.5℃,厌食,流涎(图1-34),鼻漏呈脓样(图1-35),齿龈、颊部、硬腭、舌及咽部有界限明显的硬肿,上附粗糙、污秽褐色的坏死物质。坏死物脱落留下溃疡,边缘肥厚,底部不平整。鼻腔、气管黏膜也有病变。当喉部、肺部感染,呼吸困难,咳嗽短具痛感,呼出气具有腐臭味,通常经7~10d死亡。病程长者,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缓慢,因部分勺状软骨凸入喉腔,故持续呈现喘鸣声。剖检可见舌、齿龈黏膜上有溃疡,上附坏死黏膜及渗出物,溃疡底部有肉芽增生。喉、气管、鼻、真胃及大肠也可见有类似病变。当肺部感染,可见有肺炎灶、胸膜炎及肝脏肿大与坏死灶。

图1-34 犊牛坏死性口炎的流涎

图1-35 犊牛坏死性口炎的脓性鼻漏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可从病牛羊的病灶与健康组织的交界处采取病料涂片,用稀释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蓝加温染色,可发现着色不匀、细长丝状的坏死杆菌。
【防控】
(1)预防 首先加强饲养管理,消除诱发因素。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及时清除圈舍、运动场积水,保持干净、干燥;防止过度拥挤,避免外伤发生,不在低洼潮湿地区放牧。当发生外伤时,应及时用5%碘酊涂擦伤口,以防感染;对于患腐蹄病牛羊及犊牛白喉患犊、患羔,隔离治疗,污染的环境应彻底消毒;助产要细心,脐带要严格消毒;营养要合理,给予优质细嫩干草。
(2)治疗 可进行局部处理和全身治疗。
① 局部处理 腐蹄病的处理:先清除患部坏死组织,如脓肿未破,应切开排脓,到出现干净的创面后,用3%来苏尔液,或用6%甲醛、5%~10%硫酸铜溶液,或2%食盐水中加入1%高锰酸钾蹄浴,然后用抗生素软膏或磺胺软膏或鱼石脂软膏涂抹。坏死性口炎的处理:先除去口腔内的伪膜,每天用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两次,然后涂抹碘甘油或撒布冰硼散(冰片15g、朱砂18g、元明粉150g,研末备用),每天3次,连用3~5d。对本病的溃疡创面,也可用青霉素治疗,即先将病变部位清洗干净,再用绷带包扎,将青霉素生理盐水溶液经引流管注入,每天3次,每次10mL左右,每毫升生理盐水内含4000~6000单位,现配现用。
② 全身治疗 出现全身症状时,要消除炎症,防止病灶转移。常用青霉素或结合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根据全身症状,必要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安钠咖,肌内注射维生素A、维生素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