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鼻咽癌
鼻咽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于耳鼻咽喉部恶性肿瘤之首,在全身性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
鼻咽癌位置较隐蔽,且恶性程度较高,大多数为低分化或未分化癌,据估计,世界上80%的鼻咽癌病人发生在我国南方各省。鼻咽癌的发病年龄由30岁开始迅速上升,50~59岁达最高峰,男女之比为(2.5~4): 1,据报道亦有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患者。鼻咽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病理形态可分为结节型、菜花型、黏膜下浸润型、溃疡型。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回缩性血涕、耳闷、听力下降、耳鸣、鼻塞、头痛等,其治疗方式主要是放射治疗。
在中医文献中没有鼻咽癌之病名,但此病类似于中医的“鼻渊”“瘰疬”“失荣”“上石疽”及“控脑痧”等病。
一、临床诊断
(一)辨病诊断
目前国际上关于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尚未完全统一,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淋巴上皮癌和移行上皮癌的归属问题。1978年,WHO建议将鼻咽癌分为三种组织学类型:①鳞状细胞癌(SCC);②非角化型(NKC);③未分化癌(UC)。
鼻咽癌的病理形态大致可分为四型:①结节型;②菜花型;③黏膜下浸润型;④溃疡型。
我国于1978年5月在福州召开的全国鼻咽癌病理组织学分型座谈会上,基本统一了分类标准,将鼻咽癌分为三类大型:①未分化癌;②低分化癌(低分化鳞癌、大圆细胞癌、低分化腺癌);③高分化癌(高分化鳞癌、高分化腺癌)。目前各地专家均同意推荐使用《鼻咽癌诊治规范》中的分类方法。
1. 症状
涕血或鼻衄,耳鸣,听力减退,鼻塞,头痛。
2. 体征
颈部肿块、颈部淋巴转移、颅神经损害、局部扩展所致的综合征、眼眶综合征、Trotter氏三联征、腮腺后间隙综合征、Jackson综合征、颈静脉孔综合征,常有视野缺损、突眼、眼睑下垂、伸舌偏斜、舌肌萎缩、麻痹性失明、面部麻木、吞咽困难、张口困难,还可发生胸腔、腹腔、纵隔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部位转移。
3. 实验室检查
(1)鼻咽部脱落细胞学检查:有直接涂片法和负压吸引法。此法对于病灶小、采取组织病检困难者,易获得阳性结果。
(2)鼻咽部活检和穿刺:对确诊鼻咽癌有重要意义。经鼻咽或口腔钳取病变部位活组织作病理检查,或通过细针穿刺作细胞学检查。
(3)血清学检查:人体感染EB病毒后,病毒进入细胞中,在病毒复制周期中,不同阶段产生不同抗原,同时产生相应抗体,由于鼻咽癌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水平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和健康人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可作为鼻咽癌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EBVCA-IgA免疫酶标检测抗体滴度>1:40或滴度渐进性增高,应高度怀疑鼻咽癌。
4. 影像学检查
(1)鼻咽镜检查:是诊断鼻咽癌极为重要的常用方法,有间接鼻咽镜和纤维鼻咽镜两种。鼻咽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轻度糜烂、溃疡,黏膜粗糙、灰白、水肿,或见结节样肿块、斑块状隆起,鼻咽壁塌陷,双侧不对称等异常情况。如咽后壁与软腭背面间距狭小,说明鼻咽癌侵入咽后壁黏膜下组织;如有两侧隐窝狭窄、消失,左右侧隐窝不对称,提示肿瘤侵入咽旁间隙或动脉鞘区;若原发灶很小时,则肉眼不易见到。
(2)X线检查
①X线平片。包括鼻咽侧位片和颅底平片,可凭此观察鼻咽顶壁的软组织阴影、黏膜下浸润、扩张和颅底骨质的破坏情况。
②X线钡胶浆造影。用钡胶浆滴入鼻腔内,对黏膜下病变,造影比鼻咽镜更清楚,可发现鼻咽镜下不能发现的较小原发灶和黏膜下浸润。
(3)CT检查:能够了解肿瘤的部位,管腔是否变形,咽隐窝是否变浅或闭塞,还可以显示鼻咽腔外侵犯,如鼻腔、咽、咽旁间隙、颞下窝、颈动脉鞘区、翼腭窝、上颌窦、筛窦、眼眶、颅内海绵窝,以及咽后、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等,对早期鼻咽癌的诊断很有帮助。
鼻咽部CT观察内容:①鼻咽腔内变形、狭窄;咽隐窝变浅、消失,顶壁、顶后壁、侧壁增厚或肿瘤向腔内突出。②鼻咽腔外发展,咽旁间隙狭窄、消失,颈动脉鞘区模糊或占位,颞下窝占位,翼腭窝受侵或间隙增宽,口咽增厚或咽旁间隙狭窄、消失,鼻腔后、中、前1/3受侵,上颌窦、筛窦、蝶窦、眼眶有无骨质破坏或眶内有无肿瘤侵犯。③颅底的卵圆孔、棘孔、破裂孔有无扩大或骨破坏,蝶骨大翼、翼内外骨板、翼板基底部骨质和斜坡骨质有无缺损,颈静脉孔是否扩大或边缘不规则,第一、二颈椎骨质有无破坏。④颅内的鞍旁海绵窦有无突出扩大,后颅窝桥脑小脑角有无致密度改变,颞叶有无指状分布低密度区,蝶鞍前、后床突骨质、鞍背、鞍底骨质有无缺损。⑤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淋巴结如有转移时可以表现为实质均匀、囊性或造影增强的改变。
(4)MRI检查:磁共振显像在鼻咽癌的诊断中优于CT,并能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防止伪迹出现。
(5)B超检查:B型超声检查已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中广泛应用,方法简便,无损伤性,病人乐意接受,主要用于颈部检查,了解有无转移及淋巴结的情况。
(6)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是一种无损伤性和灵敏度高的诊断方法。一般认为骨扫描诊断骨转移阳性符合率比X线拍片高出30%左右,并可早3~6个月检出病灶,骨转移瘤在骨显像中的特征有单发点状病灶、单发片状浓聚区、多发的浓聚灶、冷区骨转移灶。
(二)辨证诊断
鼻咽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各家报告不一,根据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阴血虚和肺脾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浊、毒热、瘀血为主。
1. 痰热壅肺型
(1)临床表现:鼻塞涕稠,可有脓血,鼻出热气,鼻中干燥,头痛咳嗽,颈部肿块,耳鸣耳聋,口臭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辨证要点:鼻塞涕稠,鼻腔干燥,头痛咳嗽,颈部肿块,舌红苔黄,脉滑数。
2. 痰浊内蕴型
(1)临床表现:头重涕多,涕中带血或血丝,头晕头痛,胸腹满闷,颈部肿块,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2)辨证要点:头晕头痛,头重涕多,胸脘满闷,舌体胖大,脉滑。
3. 气血凝结型
(1)临床表现:头痛耳鸣,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边尖红,黄白苔,脉弦滑。
(2)辨证要点:头痛耳鸣,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滑。
4. 气阴两虚型
(1)临床表现:口鼻干燥,咽干痛,神疲乏力,纳少气短,溲赤便干,舌质嫩红或边尖红,苔少,脉细数。
(2)辨证要点:口鼻干燥,咽痛,神疲乏力,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5. 肺脾气虚型
(1)临床表现:精神萎靡,面色
白,形体消瘦,倦怠乏力,气短声低,纳少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或弱。
(2)辨证要点:面色
白,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胖有齿印,脉细或弱。
二、鉴别诊断
(一)鼻咽部炎症
此病常见黏膜粗糙,分泌物多,可见表面高低不平,多数滤泡增殖为0.2~0.33cm大小的结节,呈紫红色,有时橙黄色,常伴鼻腔黏膜炎症、喉炎、副鼻窦炎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呈小结节状。
(二)腺样体增殖
此病常见于幼儿、青少年腺样体质者,鼻咽顶部、咽扁桃体肿大,黏膜正常,当高度增殖、表面溃烂,或有肉芽肿样形成时,须注意癌变,应予活检。
(三)鼻咽部梅毒
鼻咽部梅毒患者多有梅毒接触史,头痛较剧,伴有涕血、鼻堵。鼻咽部检查可见:黏膜溃疡,且溃疡表面有伪膜,涂片有时易找到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查,康华氏反应阳性,对青霉素治疗有效。
(四)鼻咽增生性结节
此病为鼻咽顶前壁孤立性结节,亦可为多个结节。结节直径一般为0.5~1cm,表面覆盖一层淡红色黏膜组织,与周围的黏膜色泽相似,好发年龄为20~40岁。活检病理提示鼻咽淋巴组织增生,有时可发生癌变。
(五)鼻咽腔内黏膜结核
此病好发年龄为20~40岁,鼻咽检查可见鼻咽顶部黏膜糜烂,伴有肉芽样隆起,与癌很难区分,鼻咽活检可明确诊断。
(六)鼻咽纤维血管瘤
此病好发年龄为10~20岁,男性青少年多见,主要症状为鼻塞和反复鼻出血。病变主要在鼻咽顶部和鼻后孔,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淡红色或深红色。此瘤可向鼻窦或颅内发展,破坏颅底,累及海绵窦,影响第Ⅲ、Ⅳ、Ⅴ、Ⅵ对脑神经,亦可向鼻咽侧壁侵及颞下窝、颊部,与鼻咽癌难以区别,可用VCA-IgA检测、动脉造影、鼻咽活检作鉴别。鼻咽活检时须慎重,以免大出血,并要作好止血准备。本病无颈淋巴结转移。
(七)鼻咽恶性淋巴瘤
此病好发年龄为20~50岁,鼻咽部肿瘤区大,可侵及口咽,或有颈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癌难以区别,必须作鼻咽活检才能鉴别。
(八)鼻咽囊肿
此病好发于鼻咽顶壁,大小如半粒黄豆样隆起,表面光滑、半透明。用活检钳压迫时可有波动感,活检时可有乳白色液体流出。
(九)腮腺癌
此病症状主要为耳下出现坚硬、固定、无痛性肿块,通过腮腺造影或针吸组织涂片检查可以诊断。
(十)鼻咽混合瘤
本病少见,好发在鼻咽顶后壁或侧壁,表面光滑,可恶变为恶性混合瘤,对放疗不敏感,如活检证实后应做手术切除。
(十一)脊索瘤
此病好发于颅底,亦可发生在鼻咽顶部,是起源于残余脊索组织的一种肿瘤,具有生长缓慢、转移少的特点。脊索瘤发生在鼻咽部者较少见,症状有头痛、鼻塞、听力减退、耳鸣、回吸性血涕、伸舌偏斜、面部麻木和复视。鼻咽腔内肿瘤较大时可侵入鼻腔和口咽及前后组脑神经,颅底骨质破坏较常见,CT检查有助于诊断。
(十二)颅内肿瘤
本病主要有垂体瘤、听神经瘤等,可因头痛、停经、复视、面麻、突眼、视力减退等症状与鼻咽癌混淆,鼻咽癌亦常因有上述症状而被误诊为颅内肿瘤。鼻咽腔内检查和CT检查可明确诊断。
(十三)慢性颈淋巴结炎
急性颈淋巴结炎因发热,颈淋巴结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与转移性癌极易区别,而慢性淋巴结炎肿大的淋巴结易与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混淆,通过病史、淋巴结部位、VCA-IgA检测、鼻咽腔内检查、淋巴结穿刺等可助区别。
(十四)颈淋巴结结核
此病好发于青壮年,常有营养不良、低热、盗汗等症状。颈淋巴结结核时肿大淋巴结1~2cm大小,或者双侧颈上部同时有肿大淋巴结。鼻咽检查、VCA-IgA检测、淋巴结穿刺有助区别。
(十五)颈部恶性淋巴瘤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可为一侧颈部或双侧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肿块质地较软,不相融合,有时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通过淋巴结活检可明确诊断,淋巴结穿刺亦有助诊断,但不易区别病理分型。
(十六)原因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癌
本病为已被证实为转移性癌的颈部淋巴结,但用现有检查方法还不能找到原发肿瘤者。国内颈部转移性癌随访结果其原发灶以鼻咽癌最多。
三、临床治疗
(一)治疗思路提示
1. 癌毒与正虚是关键所在
鼻咽癌的发病是一个渐进过程,中医认为正气虚弱为癌变的内因,而癌毒内盛是肿瘤的始动之因。也有人认为“热毒内蕴”是癌肿的一大病因。癌毒致病具有以下特点:耗损正气、酿生痰瘀、广泛侵袭、毒恋难清。事实上,正气不足贯穿在恶性肿瘤的始终,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条件。诚如前贤所云:“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踞之。”癌毒和正虚起主导作用,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癌毒侵袭,消亡正气,正气亏虚,癌毒益猖。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恶性肿瘤的本质就是癌毒肆虐和正气日亏的过程。鼻咽癌早期,多属上焦实热,中期以痰热壅肺,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为多见,晚期以正气虚衰,气阴两虚多见。患者进行放疗时,或放疗后,机体多表现出热毒过盛、津液受损、灼津灼血、伤阴耗气等,所以,患者临床证候常多兼夹,如热毒并阴伤,痰浊夹瘀血,瘀血伴正虚等。因此,临床用药,当以辨证为主,不可拘泥。
2. 中西医结合,相得益彰
目前治疗鼻咽癌仍以放射治疗为首选,但放疗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组织细胞均同时产生生物效应和破坏作用,产生全身和局部反应。主要有消化功能紊乱、骨髓抑制、免疫功能减退,及口腔、鼻咽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口干舌燥和唇裂咽痛等局部毒副反应。中医认为,放射线作为热毒之邪,可以耗气伤阴,损阴灼津,以至瘀毒化热而出现一系列见症。至于急慢性咽喉炎,中医认为喉连气管,为肺之门户,咽连食道,与胃腑相通,故急性咽喉炎多为肺胃痰热、火毒郁结所致,慢性咽炎常因肺胃阴虚、热毒伤阴为患。中药能有效地防止这类毒副反应。中药对放疗的协同作用可归纳为:恢复肾上腺皮质和骨髓功能,减轻消化道反应,缓解局部因照射而出现的不适,以及放疗增敏作用等。从临床疗效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的疗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全身情况,一般均用清热解毒药物,以消除肿瘤之毒素作用,坚持以扶正培本为主,兼用活血化瘀祛邪,攻补兼施,以尽量保证脾胃运化功能,要避免使用伤脾胃的治癌中药。
(二)中医治疗
1. 内治法
(1)痰热壅肺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散结。
方药:清肺抑火丸加减。
黄芩12g,栀子、桔梗、黄柏、知母、大黄各9g,苦参、前胡各15g,浙贝母10g,天花粉、夏枯草、僵蚕各30g。
(2)痰浊内蕴
治法:燥湿健脾,消痰散结。
方药:涤痰汤加减。
陈皮、枳实、天麻、白术、白芷各12g,姜半夏、茯苓、山慈菇、石菖蒲各15g,葵树子30g。
(3)气血凝结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各15g,当归、山豆根、山慈菇、生地黄各15g,木通、栀子各12g,黄芩9g,石上柏、野菊花各30g,甘草6g。
(4)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方药:益气养阴汤加减。
西洋参、麦冬、石斛、天花粉、生地黄、知母、山豆根各15g,沙参、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30g,牛蒡子10g,半枝莲20g,甘草6g。
(5)肺脾气虚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
党参、白术、茯苓各20g,半夏、砂仁、豆蔻各15g,炙甘草9g。
2. 外治法
(1)针刺治疗:主穴取风门、肺俞、心俞、翳风、迎香、耳门、听宫、听会,以及背部压痛点,配穴取列缺、内关、合谷、足三里。补泻兼施,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适用于鼻咽癌各期。
(2)穴位注射:取百会、内关、风门、肺俞、丰隆等穴,用紫河车注射液14~16mL,注射上述诸穴,也可选用足三里和大椎穴注射。每日或间日1次,注射15次为1疗程,休息3~5日,开始下一疗程。
(3)推拿治疗:取风池、大椎、肩井、命门、曲池、合谷等穴,采用擦、拿、抹、摇、拍击等手法。能扶正固本,宽胸理气。
(4)敷贴法:在黑膏药上撒麝香散,敷贴局部,适用于颈淋巴结转移,颈部包块皮肤未溃烂者。麝香散配方为麝香15g,冰片30g,黄连20g。
(5)吹鼻或塞鼻法
①硼脑膏:金银花9g,鱼脑石6g,黄柏6g,硼砂6g,冰片0.6g。共研细粉,用香油、凡士林调成软膏,用棉球蘸药膏塞鼻孔内,或用药粉吸入鼻孔内,一日3次。
②辛石散:白芷3g,鹅不食草3g,细辛3g,辛夷6g,鱼脑石4g,冰片4.5g。各研为细粉,合在一起,研极细粉,吸入鼻孔内,一日2~3次。
(三)西医治疗
鼻咽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药治疗。鼻咽癌对放射线有一定的敏感性,鼻咽癌原发病灶和颈淋巴结引流区可以包括在照射野内,各期鼻咽癌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50%左右。化学抗癌药物治疗鼻咽癌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大剂量顺铂及5-氟尿嘧啶可取得90%的缓解率,但应用化疗后还需要与放疗综合使用。
1. 放射治疗
鼻咽癌对放射线敏感,是首选疗法,近20年来放射治疗设备不断更新,高能射线广泛采用,使深部剂量提高,皮肤反应减少,提高了鼻咽癌的治愈率。目前单纯放疗是早期(Ⅰ/Ⅱ期)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而对于局部进展期(Ⅲ/ⅣA/ⅣB期)的患者则通常需要联合化疗。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可分为根治性放射治疗和姑息性放射治疗。
(1)适应证
①根治性放疗:一般情况好,无明显颅神经麻痹或/和颅底骨破坏,颈转移灶未达锁骨上区且大小在6cm以下,无远处转移。
②姑息性放疗:有颅底骨质破坏,颈淋巴结直径大于8cm或双侧颈淋巴结转移,有局限性远处转移。个别病情好转者,可由姑息性放疗转为根治性放疗。
(2)禁忌证
①全身情况很差、恶病质、有广泛远处转移者。
②放疗后复发,并出现放射性脑脊髓病者。
③其他如传染病或精神病尚未控制者。
(3)照射范围
鼻咽癌原发肿瘤照射范围包括整个鼻咽腔,鼻腔后部1/3,口咽上1/2部分,第一、二颈椎;两侧咽旁间隙、颞下窝、茎突联线前区、翼板、上颌窦后壁;颅底筋膜、蝶窦、蝶骨大翼、岩骨尖、枕骨斜坡、鞍旁海绵窦、颞叶底部等部分。如病灶局限在鼻咽腔内没有外侵,可适当缩小照射范围,如肿瘤向外后方侵及斜坡、岩骨、颈动脉鞘区、腮腺后间隙等处,照射范围应向后扩大。
颈淋巴结照射范围:肿瘤颈上部淋巴结转移时,照射野应包括颌下淋巴结和锁骨上区,上颈部没有转移淋巴结时可只照射两上颈区。颈部切线照射时,照射野上界自下颌骨下缘上1cm,乳突处平外耳孔下缘水平,下界为锁骨下缘,中间用3cm宽6cm厚铅块保护喉、食管、气管、脊髓。X线侧野照射时应包括颈内静脉上下群淋巴结、颈后链淋巴结和下颌骨中线处后淋巴结。
(4)常用照射野
①双侧耳前野:是鼻咽癌的常规照野,适用于鼻咽腔内的病灶。
②双侧耳前野加鼻前野:适用于肿瘤位于鼻咽中部,或累及后鼻孔、鼻腔者。
③双侧耳前野加双侧眶下野:用于病变局限于鼻咽腔者,并可补充对茎突前间隙和后鼻孔的剂量不足。
④双侧耳前野加患侧耳后野:适用于肿瘤位于鼻咽侧壁、后组颅神经损害、同侧颅底骨质破坏(岩骨、枕骨斜坡、颈静脉孔、舌下神经孔和枕骨大孔),或CT显示颈动脉鞘区有浸润者。
⑤双侧耳前野加鼻前野加患侧颅底野:适用于颅底骨质破坏(蝶骨大翼、岩骨、斜坡、海绵窦、蝶窦和筛窦),前组颅神经损害者。
⑥双侧耳前野加双侧眶下野加患侧耳后野:用于颅底破坏广泛及后组颅神经损害,CT显示颈动脉鞘区浸润者。
⑦颈部切线分隔野:是照射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的主要射野,多数情况下,常采用颈部分隔野加垂直侧野照射,即可使病变区域达到足够剂量,而皮肤又不致出现严重并发症。
颈部分隔野:可分为前颈上段分隔野、前颈前分隔野、后颈上段分隔野和后颈全分隔野。
颈部垂直侧野:可分为上颈垂直侧野和下颈锁上垂直侧野,照射范围可包括各组淋巴结及口咽、舌根与喉咽的病变。
(5)放疗剂量:鼻咽腔根治剂量60~70Gy/(6~7周),姑息量为40~50Gy/5周左右。颈部转移灶根治量为60~65Gy/(6~7)周,预防量40Gy左右,若行根治剂量后仍有淋巴结残存,可缩野对准残存灶用β射线补充10~15Gy。
(6)后装腔内的放疗:是一种短距离放射治疗,其深度剂量随着深度增加而以平方反比定律递减,因而只适合治疗鼻咽腔内表浅肿瘤、放疗后鼻咽腔内残余肿瘤,及放疗后鼻咽局部复发病例,而不适合于鼻咽肿瘤已超出腔外,如已侵犯颅内鞍旁海绵窦、颈动脉鞘区、颞下窝、上颌窦后壁、翼腭窝等处病例。
(7)超分割和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适用于头颈部肿瘤,能提高局部控制率。超分割治疗的总疗程和常规放射治疗相仿或略长,每次剂量低于常规量,每日照射1次以上,总剂量略高于常规放疗,两次放射应间隔4~6小时以上,其目的是提高肿瘤控制,减少正常组织的后期损伤。
(8)放疗注意事项
1)放疗前准备:①放疗前必须明确病理诊断,有条件的最好做鼻咽部、颅底CT或MRI检查,以确定肿瘤侵犯范围、临床分期,从而指导治疗;②洁齿,拔除残根龋齿,拆除金属牙冠,待拔牙创面愈合后再开始放疗;③育龄妇女合并妊娠应先中止妊娠,再开始放疗。
2)放疗中注意事项:①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每日用温盐水冲洗鼻咽腔1~2次;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口腔卫生。有口腔黏膜反应时给予含漱药物漱口,并给大量维生素B族、C族药物等;③保护射野皮肤勿受理化刺激,防日晒、烫伤,射野内皮肤勿贴胶布等。
3)放疗后注意事项:①定期复查,观察有无复发、转移和放疗后遗症,并给予适当处理;②防止感染;③注意口腔卫生,放疗后2~3年内勿拔牙,但可补牙。以后需拔牙时亦应向牙医提供放疗病史,常规在拔牙前后抗炎3~7天,以免诱发放射性颌骨骨髓炎、骨坏死;④保护射野处皮肤,特别是皮肤纤维化后,切勿外伤,以免诱发放射性皮肤溃疡、坏死;⑤育龄妇女应避孕2~3年,待病情稳定3年后再考虑婚育问题;⑥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2. 手术治疗
(1)鼻咽癌原发灶切除
适应证:①放疗后局部复发,病灶局限于顶后壁或顶前壁(或仅累及咽隐窝边缘)无其他部位浸润,全身无手术禁忌证者,可考虑经腭部进路行原发灶切除术;②对放疗不敏感的肿瘤分化程度较高的腺癌、鳞癌;③放疗后颈部有残留或复发淋巴结时,如范围局限、活动者可考虑作颈淋巴结廓清术。
禁忌证:①有颅底骨质破坏或鼻咽旁浸润,颅神经损害或远处转移者;②全身情况欠佳或肝肾功能不良者;③有其他手术禁忌证者。
(2)颈淋巴结清扫术
适应证:鼻咽原发癌病灶经过放疗或化疗后已被控制,全身状况良好,仅遗留颈部残余灶或复发灶,范围局限、活动(或活动度稍差但经过努力可切除者),可考虑行颈淋巴结廓清术。
禁忌证:①颈部的残余病灶或复发病灶与颈部深组织粘连、固定者;②皮肤广泛浸润者;③出现远处转移者;④年老体弱,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未能矫正者。
3. 化学药物治疗
鼻咽癌的病理组织类型中的95%以上为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对化疗较敏感。
(1)适应证:鼻咽癌患者属于以下情况之一,且全身情况允许者,可选用化疗。①晚期患者;②经大剂量放疗后病灶未能完全控制者;③肿瘤在放疗后仅消散一段时间又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者;④颈部区域淋巴结巨大块状转移,作放射前诱导性化疗;⑤Ⅳ期患者以及Ⅲ期有明显的淋巴结转移者;⑥作为放疗前增敏作用的化疗;⑦作为放疗或手术治疗后辅助性化疗。
(2)禁忌证:①鼻咽癌患者合并有严重感染者;②患者体质衰弱呈恶病质;③周围血白细胞小于3.5×10 9 /L,血小板计数小于7.0×10 9 /L的患者。
(3)全身化疗
1)CBF方案
CTX 0.6~1.0g静脉注射,周1和周4。
BLM10mg静脉推注,周1~周5。
5-Fu 500mg静脉滴注,周2和周5。
隔周进行,两个周期为一疗程。
2)PFB方案
PDD 20mg/m 2 静脉滴注,周1~周5。
或Carboplatin400mg/m 2 静脉滴注,周1。
5-Fu 500mg/m 2 静脉滴注,周1~周5。
BIM 10mg/m 2 静脉注射,周1和周5。
休息10~14天后进行第二疗程,药量同上。
3)CO方案
CTX 1.0g静脉注射,周1和周4。
VCR 1mg静脉注射,周2和周5。
隔周进行,两个周期为一疗程。
4)CF方案
CTX 1.0g静脉注射,周1和周4。
5-Fu 0.5g静脉滴注,周1~周5。
隔周进行,两个周期为一疗程。
5)PF方案
PDD 20mg静脉滴注,周1~周5。
5-Fu 500mg静脉滴注,周1~周5。
隔周进行,两个周期为一疗程,此方案可用于放疗前使肿瘤缩小或用于单纯化疗的病例。
6)MOP+三七方案
HN 2 5mg溶于NS后经已滴注好的莫菲氏管中快速注入,周1。
VCR 1mg静脉注射,周1。
Prednisone 10mg一日3次,连用3天。
三七口服液,10~30mL,口服,每日3次。
7)多种抗癌药物冲击化疗
鼻咽癌晚期病例,尤其是颈淋巴结巨大肿块者,使用常规化疗药物很难奏效,常需联合用药,选择身体情况良好的晚期病例进行冲击化疗,可取得一定的近期效果。方法是,用药当日晨禁食,口服冬眠灵50mg,并依次静脉内注入下列药物:
①CytoXan0.6g
NS 30mL /静脉注射
②Ara-C 100mg
5%GS500mL /静脉滴注
③Hydrocortisone100mg
5%GS500mL /静脉滴注
④Bleomycin 30mg
NS 20mL /静脉注射
⑤5-Fu500mg
5%GS500mL /静脉滴注
⑥25% GS250mL
VitC 1.0g /静脉滴注
VitB 6 100mg
⑦MTX10mg
NS20mL /静脉滴注
⑧5%GS500mL
VitC1.0g /静脉滴注
⑨VCR1mg
NS10mL /静脉滴注
以上药物在15小时左右依次给完,连续3天为一疗程。如果病人不能忍受化疗反应,可改为每周一次,3周为一疗程。
(4)半身化疗:为提高上半身局部药物浓度,故用阻断下半身血液循环的方法进行化疗,以保护下半身骨髓造血功能。具体方法是压迫腹主动脉,暂时阻断下半身血液循环,从上肢静脉快速注射氮芥,当氮芥被注入体内2~3分钟后便发生作用,15分钟后药力可减少一半。
适应证:一般Ⅲ、Ⅳ期患者,全身情况尚可,无骨髓抑制及压腹禁忌。
禁忌证:有心、肺功能不全、动脉硬化、高血压、肝脾肿大、腹部肿块、肝肾功能不良、妊娠、腹水、肥胖、年老体弱者。
方法:
①化疗当日晨禁食,排空大小便。
②Wintermine25mg肌肉注射。
③5%GS500mL静脉滴注。
④腹部裹以双层腹带,腰下垫板及箔枕,腹面置棉棒及血压计气囊充气压迫腹主动脉,以双侧股动脉搏动消失为标准,持续10~15分钟。
⑤HN 2 10mg经莫菲氏管快速注入静脉内,每周1次,连续4~6周为一疗程。
4. 免疫治疗
对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后、手术后或化疗间歇期,可予免疫制剂,以提高其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治疗效果,常用的免疫疗法有:
(1)干扰素(IFN)疗法
①肌肉注射:每次3×10 6 U,1~3日1次,剂量可逐渐增至10 8 U。
②瘤体内注射:一般每次3×10 6 U,每日或隔日1次,注射于肿瘤内或周围。
(2)多抗甲素疗法
①肌肉注射:5mg,每日1次,30日为一疗程。
②静脉滴注:10mg加入5%GS 250mL,每日一次,15日为一疗程。
③口服:每次10mg,每日2次,30日为一疗程。
(3)白细胞介素-Ⅱ(IL-2)疗法
①肌肉注射:每次10 6 ~10 8 U,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②瘤体内注射:剂量随肿块大小而定。
5. 加温治疗
对鼻咽癌通过微波腔内加温,来达到高温抑瘤作用,同时配合放疗(即热放疗),使有些对射线不敏感的癌细胞,经高温治疗后,再经用同样剂量射线照射,可被杀死。
6. 冷冻治疗
无切口鼻咽癌放疗后仍见原发灶残留者,可作原发灶液氮冷冻治疗,或手术时行原发灶液氦冷冻治疗。
四、中医专方选介
1. 抗癌9号
马吉福报道应用“抗癌9号”,此药由八角金盘、辛夷、苍耳子各12g,山慈菇、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黄芪各30g,丹参、赤芍各15g组成。阴虚口干加沙参、玄参、麦冬;气血不足加党参、当归、熟地黄、鸡血藤;鼻衄加三七粉、茜草炭、血余炭;头痛、视力模糊或复视,选加僵蚕、蜈蚣、全蝎、钩藤等。每日1剂,30天为一疗程,视病情服完1~3疗程后改隔日或3日服1剂,持续半年巩固疗效。单纯采用中药治疗6例,中药加放疗18例,放疗加化疗29例,53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60.38%,1期5年生存率为100%,Ⅱ期为68.75%,Ⅲ期为59.26%,Ⅳ期为37.5%。其中单纯中药组5年生存率达50.00%,中药加放疗加化疗组为最好,达65.52%,说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马吉福.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咽癌53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8(2):29~30]
2. 希力新冲剂
任华益等报道应用希力新冲剂,此药主要由鱼腥草、绞股蓝、半枝莲、黄芪、当归、何首乌、茯苓、陈皮、五味子等组成。每次1包(含生药20g),每日3次,2个月为一疗程,一般用1~3个疗程。主要作用为益气养阴,解毒祛邪,扶正培本。治疗24例鼻咽癌(Ⅱ期2例,Ⅲ期19例,Ⅳ期3例),总有效率86.1%,比对照组的贞芪扶正冲剂67.7%要高。临床研究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希力新冲剂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并能增强放射治疗对恶性肿瘤的作用,减轻放射治疗的副反应。[任华益,等.希力新冲剂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与实验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