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中国路径,自当上下求索
很荣幸获得机会参加“名家领读经典”课程的学习,并在结课之际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想以及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后得到的收获。
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加精细地研读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部分。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没有强有力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构建,是无法解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的。

长久以来,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成绩斐然,但也存在话语权被西方掌控的危险,西方人不断用带有偏见的西方思维来审视和评判中国,使一些国民对我们的体制产生了的怀疑。实际上,西方的哲学植根于西方土壤,只能解释西方道路,是不能套用来解释中国道路的,况且社会科学研究从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包含明确的价值诉求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当今世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有一些国家不顾自身的历史特点,生搬硬套美国制度或者被美国强行“改造”成美国式民主制度之后,其政治生态、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文化保存到底是怎样一种光景。
这就让我想起在“名家领读经典”课程中,邓小南教授提到的“路径依赖”问题。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国家,与西方国情不同,历史迥异,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自然也会与西方有着不同的路径依赖。因此想要理解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要从中国的历史、政治与文化中寻找积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此指导中国路径,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西方有漫长的宗教传统,教权高于君权。长期的宗教迫害,残酷的宗教战争,使西方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中华文明重人文,不立教,但我们古代便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更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样的警句名言,因此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传统中一直隐含着民主的精神。所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着自身可以挖掘的内在资源,完全可以也应该从文化传统切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想要理解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要从中国的历史、政治与文化中寻找积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此指导中国路径,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要实现治理理论现代化。实现治理理论现代化,就要促进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化发展,就要辩证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并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讲中国道路,不能离开广阔的历史视野,而我们讲传统文化,更不能离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对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化。
在这条新的长征路上,我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接班人,在“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课程的帮助下迈开了第一步。很感谢这一学期的课程给我提供了一个新奇而又充满智慧的平台,也很荣幸能够了解习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让自己站到一个更具战略眼光的高度,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未来。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本书、这门课以及我所关心领域的浅见。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必将将我的所学,投入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
中国人民大学 李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