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不是洗脑术
“名家领读经典”课程虽已结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也已读完,但带给我们思想的冲击却没有停止。思想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重要的,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做出的决定都源于它。人生好比一场马拉松,思想就是路标和方向。如果失去路标和方向,无论体力多好,耐力多强,我们终究会迷失在路上,无法到达终点。
物理学专业的我深知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记住,没有任何观点仅仅因为出于某位名人之口就是绝对正确的。这个道理看似简单,贯彻起来其实很难——反观历史,我们犯过很多自以为是的错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前,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达尔文酝酿进化论时,上帝造人的观点还不容置疑;而直到魏格纳去世30年后,他的“大陆漂移”理论才席卷全球。
“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一个观点,如果不断地被重复、被作为前提,一时又难以驳倒,我们就会默认它是对的,然后会不自觉地以同样的方式去影响别人。正因如此,很多老师都告诫我们,做科研要不断反思自己用来作为依据的那个前提,科学研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避免受到一些成见的影响。
这也让我明白,有一些判断,往往不是我们自己通过理性的对比分析之后做出的,而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我联想到身边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有些同学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时候,还没有开始上课,就主观地认为与思想政治有关的东西都很陈腐无趣,不过是洗脑而已。
我们往往在对课程内容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已经有了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于是上课时心猿意马,或者是心安理得地做着其他事情,并且觉得这样的表现无可厚非。
“名家领读经典”这门课程让我觉得,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也是有着科学的态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书中谈到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实则也是在阐明尊重科学的道理。

科学不是洗脑术,它不会通过断言和暗示进行全盘否定或肯定。科学要把一句话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都指出来。这才是科学的精神。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如果能真正秉承这样的精神,就会散发出无尽的魅力。
所以,无论是只盯着问题看,把社会描述成一个很差的社会,还是只盯着优越之处看,把社会描述成一个很好的社会,都是比较片面的教学思想,无法让人信服。要让人信服,进行适当的对比不失为一种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多一些中国与西方在社会表象及背后制度上的对比,能让我们对西方的政治体制不再盲目认可,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
科学要把一句话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都指出来。这才是科学的精神。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如果能真正秉承这样的精神,就会散发出无尽的魅力。
此外,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授课内容如果是从日常生活事物着眼,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它们的内涵,也更能够让人产生共鸣。
在这门课程中,众多名家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解。
潘维老师为我们分析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奋斗发展,同时也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所经历的重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逐渐开始扭转外国人眼中贫穷落后的形象。形象地打趣一句,以前中国人在国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现在不仅可以理直气壮地亮明身份,而且有些别的国家的人常常开始自称是“中国人”了。
潘维老师和李玲老师也都讲到了同一个例子:几十年前出国时,看到国外的高速公路,感觉很羡慕——那个时候中国国内的高速公路还很罕见,而如今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早已远超国外。回过头看,中国的高速发展着实让人欣喜和自豪。
金一南将军以回顾历史为主线,掷地有声地讲述了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求索。近代以来,尽管国难深重,但中国人民却自始至终拥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是翻译,还是用创作寻找中国意义?”“是在海外住别墅,还是回国做导弹之父?”“是投降,还是比敌人更强?”众多爱国人士的抉择令人印象深刻。而正是中国共产党结束了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汇聚起最广泛的民众的反抗精神,众志成城,最终使中国重新走向崛起和振兴之路。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李玲老师的讲座以此言开头,高屋建瓴地指出,国民医疗与健康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与社会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国民的健康水平就是生产力;如果以经济学的理论来看,国民的健康水平就是国家的财富。所以,治国无小事,医疗问题实际上也是国家宏观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民生所系,事关重大。李玲老师在讲座中还特别提到了我的家乡福建三明的医疗改革,视其为全国医疗改革的典范。身为三明人,家乡医疗的变化让我深切体会到医疗改革带来的好处和其中的重大意义。
这一系列形象的对比和剖析,让我油然而生“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感叹,使我深切体会到我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不同及优越所在,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四个自信”的理解。这就是我参与本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感想。
北京大学 池昱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