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大学生的信仰之跃
作为一名油画专业的学生,我对中国如今的艺术品市场感到十分焦虑与迷茫。在我的理解中,真正的艺术不仅具有高度的个人化特征,而且更代表了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作为人类精神的升华,它是刻苦磨炼的真功夫、真技法与相当高度的思想水平相结合的产物。可如今社会却似乎不需要艺术了——它不符合大工业批量生产的要求,不能“赚钱”。记得小时候,家里堆满一摞摞的老动画碟片,它们构成了我的童年回忆和艺术启蒙。灵动飘逸、幽远深长、富有水墨情趣的《小蝌蚪找妈妈》,宏伟跌宕、带有史诗般浓丽色彩的《大闹天宫》,还有《九色鹿》《山水情》……每一帧画面,每一节配乐,无不是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那时,中国动画享誉世界。反观今日,粗制滥造、抄袭拼贴却大行其道。仔细想想,岂止是动画领域呢?影视界、文学界、艺术界,都多多少少有这些不正的风气。
也许是大量资金的涌入冲昏了人们的头脑吧,正如潘维教授所说的,改革开放的近40年中,中国的经济腾飞了,但同时市场经济的弊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它的盲目性和投机性,不光影响了物质生活,连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受到了波及。不知从何时开始,文艺作品开始和炒作、投机挂钩,有的人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或不断重复地制作着大同小异、毫无内涵可言的复制品,或百般逢迎低俗口味,以恶俗讨人眼球。从现在的“IP热”,到各种“脑残剧”充斥荧屏,只闻浮夸拜金的铜臭,却不见真正源于生活、扎根生活的创作。
种种这些现状使我对未来感到忧虑与迷茫,心中满怀疑问:我为什么要认真画画呢?为什么要把精力投入到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业中?
这次思政课的学习以及习总书记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我指明了方向。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不光是充满屈辱磨难的抗争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到生根发芽,最终成功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历史。革命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而文艺工作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记得习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过:“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如果背离了时代、背离了实践与人民群众,而只为追求标新立异去创作,出来的作品将只能成为速朽品,就像没有根的花朵,微风拂过便会凋零。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个人十分喜欢的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她的创作如一把尖刀,狠狠插进当时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心脏,她用触目惊心的笔触,揭露了被剥削的工人阶级悲惨的命运和他们的不懈斗争。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它不教人在纸醉金迷中沉沦,而是像闪电一样惊醒众人。真正的作品,不光是表现手法的革新,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课余时间我常常翻看一些革命先辈的著作,而毛主席的话语尤其使我难以平静。我们这一代人很喜欢看英雄拯救世界的影视作品,里面的“救世主”形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毛主席却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与之相反的方向——群众路线。他的著作使我明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是由我们每个人创造的!毛主席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毕生为人民群众办事不谋私利,又将实事求是的思想活学活用,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实践。这也让我想起梵高的名言:“我的理想就是画农民,而要画好农民就要与农民在一起。”

近年来,我明显感觉到西方文化对于我国本土文化创作的浸染。在网上,我们可以和许多完全不同的人接触,为自己的思想注入新鲜的血液。但同时,泥沙俱下,真伪难辨。许多人盲目崇拜外国文化,无论是非,一定要贬低中国一把才过瘾。日本的动画、美国的好莱坞大片、韩国的韩流文化……其中虽不乏精品,但大量的垃圾也随之涌入大众的视野中,而这些文化作品的主要受众往往是青少年,如果长期接触一些描写露骨的色情、暴力、拜金的作品,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势必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文艺工作者要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这并不仅仅是一句“官话”,文艺创作只有和祖国的建设、时代的潮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历史价值。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盲目排外,因为排外的另一面代表着不自信。如今外国文化大行其道,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近年来拿得出手的好作品太少。只要我们增强自身的实力,结合中西优秀文化,创作出既有专业素养,又结合生活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人们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我认为,文艺工作者要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这并不仅仅是一句“官话”,文艺创作只有和祖国的建设、时代的潮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历史价值。
习总书记在2015年曾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我们要坚定信仰,放飞梦想,就必须与人民群众站在同一个方向,将个人发展的目标融入社会进步的理想中,才能实现最大的自我价值,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清华大学 丁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