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哪里而来?去往何方?
当结束这门与众不同的思政课后,我惊奇地发现,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上,着实受益匪浅。
之前,在我们的学习经历中,思政课内容呆板老套,形式也没有创新,对它感到厌倦也是人之常情。但这门思政课却不同,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从同一位老师自始至终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改为多位名师联合授课,一节一个领域,一节一个角度。同时,还推荐大家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它不再是灌输枯燥的理论,而是以古鉴今,探讨社会现实,引导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不知不觉中让国情教育深入人心,思政课的课堂也从百无聊赖变成了激情洋溢。
作为一名哲学院的学生,上完这门课后,哲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又出现在我的脑中:我们是谁?哪里而来?去往何方?
我们同样需要知行合一,走出象牙塔,亲身感受真正的社会,不被固有的学识束缚了创造力,更不能用知识死板地套用现实,而是运用联系实际、灵活变通的知识,真正实现自我,报效国家。
一直被家人宠爱、保护着的我们,大多是顺风顺水,没怎么接触过社会。上大学之前,听人说大学就是个小社会,而进入了大学,却依然觉得我们被保护得太好了,与社会、与现实总像是隔了一层薄雾,看不清雾外的世界。于是担心着有一天,当我们走出校园,看见了真实的社会,会对它的陌生而感到茫然无措。即使现在有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我们可以参与进去,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但仍旧还拥有学校这个坚强的后盾,并没有彻底地脱离保护。既然如此,又如何让这一群体将来能够承担起大任?这让我想起了课上讲的王阳明在龙场悟得心学大道,结合亲身经历得出“知行合一”结论的事情。我们同样需要知行合一,走出象牙塔,亲身感受真正的社会,不被固有的学识束缚了创造力,更不能用知识死板地套用现实,而是运用联系实际、灵活变通的知识,真正实现自我,报效国家。
不问来处,何能知归处?我们来自古老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需要它的宝贵经验来帮助治国理政,走向未来。这其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就是传统文化该走向哪里。现在,在时代的呼唤中,在习总书记的倡导之下,整个社会都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学习古琴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就告诉我:“古琴是有灵性的,弹好古琴需要你了解其中的文化,不然,你弹的只是音而非琴曲。”可是,有人却刚学会指法,连琴曲的内涵都不清楚,就改弦更张地去弹奏电视剧的主题曲,这样的“继承”焉能获得真谛?同样,只知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背国学典籍,又如何体会传统文化的意义?不联系现实、不了解传统内涵地去效仿古人,只是呆板教条的复古,而非真正的继承。

我认为,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继往开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经典智慧,可供后人汲取,从而令未来变得更加美好。真正的继承是沉淀和创新,这才是发扬传统文化应走的路径。
当今,对于抗日战争史的宣传在加大,这是很好的事,毕竟铭记历史才能明晰方向,才能坚定地前进。但霸屏的诸多抗日神剧,不顾历史的真实,荒谬夸张,令人哭笑不得。它们去掉了战争的真实血腥,夸大了我方人员的能力,浴血奋战而来之不易的胜利变成了魔幻传奇,这如何能让人们了解真实的历史,激发前进的动力?在聆听金一南将军讲授“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时,我内心好像被一块巨石猛烈地撞击着。在他讲述战争的残酷与国家强大的意义的言语间,我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得到了洗礼。
是习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人的重视让我们有机会聆听这门精彩的课,而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更是与课上所学产生了良好的互补,让我们对国家的传统和民族的特性有了深入的认识,对现实发展的使命与担当有了深刻的认同。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人民大学 杜欣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