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份职业?一份情怀?
作为一名工科生,我非常幸运能够参与到“名家领读经典”课程的学习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名家大师亲密接触并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短暂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魅力所在,也使我更加清楚时代赋予我们当代青年的责任。
当金一南将军在“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一讲中提及清末民众向英军兜售蔬菜粮食、帮助八国联军进攻皇宫等场景时,我特别痛心,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固然让人痛恨,但我们的民众难道不明白“国之不存,民将焉附”的道理吗?我将这种愚昧无知的民众姿态归因于统治者的无知以及教育的不普及,不知道是否贴切。
其实,即使在今天,农村的教育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我儿时的玩伴多为十几岁,也就是应该正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年纪,一些却选择辍学打工。他们成为所谓的“异乡人”或者“打工者”,从土地走向工厂,在稳定工作和失业之间徘徊。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大概是:学习并领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求知。教师既然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育就应该是塑造人类灵魂的过程,因此教育不应该成为财富的一种流通方式。教育的实施对象是人,教育应该以提升人的素质和涵养为目标。
你拥抱怎样的心,你眼中的世界就是怎样的海。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老师一句普通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庸师误人比起庸医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师生关系恶化事件一次次被曝光,教师真善美的社会形象也被破坏。不是谁都有勇气将谋生的职业做成一份情怀,也不是谁都有勇气承担一群孩子的未来。一个好的老师,并不仅仅在于他渊博的知识和高职称,更是在于他是否真的热爱教师这份工作,是否真正对教师这两个字负责。
我经常想起恩师当年在我耳边的轻声鼓励,时常忆起他写在我日记本上的每一句话。也许正是因为他从未间断的鼓励,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我。习总书记说过:“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是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希望,能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剔除教师团队的害群之马,希望家长不再为向老师送怎样的礼物而头疼,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感受教师的温暖,希望用心教书育人的教师能得到正名。我希望,学校能认真听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监督。我希望,教师荣誉的评选,不再将职称、工作年限以及曾获荣誉看得太重要,而更多地着眼于教师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方面的努力和进步,更多地着眼于教师对学生的付出。
我经常想起恩师当年在我耳边的轻声鼓励,时常忆起他写在我日记本上的每一句话。也许正是因为他从未间断的鼓励,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我。
教育乃立国之本,是国家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在迈向蓬勃向上的强国之路的过程中,党和国家一直践行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始终不忘教育和引导民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在当代世界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下,作为求学者,更应立足传统,放眼未来,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不畏困顿,敢于纠错、敢于担当、敢于奉献,力求为国家的发展和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名家领读经典”课程的开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不一样的思政课的魅力。我衷心希望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得到普及,让更多的人有这样的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北京科技大学 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