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95后”的样子
时光匆匆,能在人的生命中留下印痕的事物并不多,而这门“名家领读经典”课程却在我心中荡起层层涟漪,这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著作却能激发出我内心的无限热情。这门课让我们足迹踏遍各洲,视野穿梭千年,这本书让我们深感肩上的承受之重,也对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充满了渴望。是的,我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更加真切浓郁。
作为“95后”的我们,身上被贴了很多标签:“垮掉的一代”“任性”“没有担当”……但我想说说我们“95后”真正的样子,我们眼中的家国大业,赤子情怀。
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我们发现网上的悲观论调不绝于耳,历史虚无主义也甚嚣尘上,于是我们常常会在网上用自己查找的史料坚决地予以回击,以正视听,因为我们深知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能削足适履,以洋唯贵。数典忘祖,割断历史的脐带,我们就成了流浪的孩子。1949年,我们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以我们要挺直腰板,用我们的勤劳、智慧自立自强于民族之林,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总书记近年常常提到的一个词,这是总书记给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但我们心中有一个“中国命运共同体”——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命运共同体”上的一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不是历史的看客,所以懂得,这个国家需要我们青年人奋发有为。我们知道五根手指只有攥成一个拳头,才是最有力量的,所以我们拒绝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我自己就切实感受着民族和睦相处的融洽:我宿舍的上铺就是一位帅气的维吾尔族同学,他为人乐观,足球技术一流,甚至被我们班的女同学称作“男神”。当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开怀大笑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怎么能让破坏国家和平稳定的势力在网络上蛊惑人心呢?面对网络上的污蔑我们严厉驳斥,对于我国频频取得的科技成果我们欢呼雀跃。就像李玲教授在谈中国医改问题时所说的那样,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是单刀突进能解决问题的,它势必要在强有力的党中央统一协调下,稳步地、全面地、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推进,这就是我理解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份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促使着我们前行,因为我们知道,中国青年努力,中国就不会后退,中国青年朝气蓬勃,中国就不会暮气沉沉,我们青年人必然当仁不让。
我们不是历史的看客,所以懂得,这个国家需要我们青年人奋发有为。我们知道五根手指只有攥成一个拳头,才是最有力量的,所以我们拒绝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求真务实”这四个字,对于我们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来讲是很熟悉的,因为这是我们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真实的精神面貌。君不见,我们烈日炎炎搞调查,大雨倾盆写野簿,我们大汗淋漓排舞剧,只为讲好中国故事……沿着历史长河漫步,我发现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处于上升阶段时,一定是注重效用,联系实际的。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段关于习总书记的访谈视频。视频中,记者问:“陕北七年的历练对您今天有什么影响?”总书记坚定地说:“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让我第一次从新的角度反思自己。如果没有实干的品德,如何能真正了解自己脚下这块厚重的土地,不了解这块土地的厚重,人生的道路又怎么会走得踏实呢?手高眼低,不能脚踏实地,眼睛朝上,不能俯下身子认真观察学习,又怎么会走得持久稳健?坦率地说,思想活跃是我们的优势,但正因此,我才暗暗提醒自己不要好高骛远,因为张文木教授在授课时说过,中国古代士大夫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好空谈,所以我也就更能理解习总书记多次谈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的意义了。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反思,我觉得我成长的速度又提高了一分。
我懂得青年人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让自己洪亮的口号落地生根,而我也和我的同学每年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遭遇白眼,会有冷嘲热讽,失望也会随时而来。甚至会有一些受访者要求把我们的科研成果用于商业用途,其中会掺杂着利益效应,悲哀和无奈会一起涌上心头。虽然背地里流过泪,但我们依然笑着面对,因为我们“95后”是不肯轻易认输的。我们坚信只有在实际中,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磨炼,才能锤炼出坚韧的品行。
我们不会因为梦想宏大而好高骛远,恰恰相反,中国文化告诫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走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青年人有着国家认同感,所以我们心往一处想;我们有着历史使命感,所以我们劲往一处使;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所以我们的手拉得紧,心贴得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海中需要我们融入自己的涓涓细流。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实干兴邦。这就是我们“95后”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少年更强。我们拒绝标签,为自己代言,为中国代言。悠悠万事,唯愿祖国富强,人民安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