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浪潮中唱响中国的声音
“名家领读经典”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在每每温习之时,仍能感受到与它初次相识时所带来的震撼。每一堂课都是精神上的饕餮盛宴,都值得我们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咀嚼。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我个人的思想与国家的联系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深感惭愧,曾经年少懵懂的我,在没有意识到中国的百年沧桑是如何走过时,还谈不上真正理解我们的国家。而如今,作为“地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名学子,每日阅读《中国国土资源报》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部分。“房地产调控”“耕地保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越来越多的专业名词进入到我的学习当中。相比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国家大事更深入我心。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能理解习主席的一片苦心,也能感受到习主席对我们这一代新青年的殷切期望。因为我们这一代将参与全面实现小康的全过程,我们这代人的素质决定了今后全民族的素质。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靠教育。在我看来,教育的内容,不仅应该有与时代同步甚至超前的知识,更应该有“价值”,这个“价值”,就体现在回顾古代传统、打开世界视野、同时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习主席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并不是一套抽象的符号,而是有指向也有土壤的。我想,中国能在经历百年屈辱历史后重新站起来,正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正是因为中国思想的先进性不止于小康,而是有大同的追求,这让我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一直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中国的发展是迅速的,惊人的。改革开放近4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区域差距已经迅速缩小,医疗保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正是因为我们有着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信念。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信念,我们就不可能克服发展道路上面对的艰难险阻。
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中国力量,什么是中国声音。因为,不仅教育工作要讲战略、讲政治,外交队伍也应提升政治素质和战略意识,因为外交工作也是文化工作,是门学问,我们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浪潮中唱响中国声音。只讲做生意,不讲思想文化交流不行;只讲传统文化,不讲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更不行。因此,全国各行各业都有提高政治素质、政治信念的必要性。
“95后”是新的一代,这一代出生在国家经济起飞、社会重视教育的年代,成长中又赶上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是中国从“追赶”西方到“平视”西方的时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李零教授引用龚自珍名言对当代教师与学子提出的殷切期望。“95后”是新的一代,这一代出生在国家经济起飞、社会重视教育的年代,成长中又赶上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是中国从“追赶”西方到“平视”西方的时代。所以说,我们是幸运的,但面临的形势也是严峻的,成为“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个需要热血的时代,更是需要年轻人大有作为的时代。
孙中山先生曾说:“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要知道爱国。”《苦难辉煌》一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是这样讲的:“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2016年是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回顾长征的历史,我再次体会到了长征路上那段超越生死,探求真理的不朽传奇,也明白了“坚韧”这个词的深刻意义。
习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道:“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我坚信,我们会满怀信心和期待,在继续前行的路上,不忘初心,让全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秦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