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照亮未来
经过了几个月“名家领读经典”课程的学习以及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想浅谈一下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故而历朝历代的后期,国家机器大多因为社会治理的不规范以及明君贤臣的缺失而无法正常运行。就以官员任用为例,尽管有科举制和其他选官制度的构建,但徇私舞弊、任人唯亲的现象依旧屡禁不止。所以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更需重视推进法制化进程。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要建立和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使得各个领域的治理都实现法律化、制度化。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习主席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历史悠久的国家里,裙带关系、宗族制度等传统社会习俗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似乎根深蒂固,因此,只有人人树立法制观念,懂得自觉维护法律运行,才能真正实现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基层民众进行法律普及。要拓宽法律宣讲渠道,通过公益广告、微信推送、法律专家微博宣讲等形式,让法律在出台之初就能为大多数人所了解。最近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民法总则》的消息就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很广,这显然有助于让学法懂法成为每个公民自然而然的想法,形成自觉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我相信,我国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会在这样的努力中逐渐完善起来。
从人治到法治本来就是国家治理的一大进步,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则是现代化治理的又一进步之处。习主席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独特的。所以尽管“治理”与“现代化”这两个概念是舶来品,但是在中国的实践中要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并且借鉴中国数千年的国家治理经验与教训,使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之中,为中国社会管理的进步再添一把火,让中华文化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支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文化的滋养,这是中国所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同之处,也是“名家领读经典”课程的要义之一——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从一代代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清楚地看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宝贵的思想财富。
我也会继续向习主席、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积极思考和学习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例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用实际行动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在国际交流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努力投身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大潮中去。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借助“名家领读经典”课程,我们从一代代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清楚地看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宝贵的思想财富。作为践行实事求是精神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我们会怀着崇高的理想,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努力成为当代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民大学 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