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月照今世人
有幸能够学习“名家领读经典”课程并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谨以此小文,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在课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无限的潜力。在课堂上,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旅行”,见证了宋、明的雅士风流,走过了近代的烽火岁月,也领略了当代的风貌与未来的美好图景。每堂课都听得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我似乎站在了宋太祖设计的那道弯弯曲曲的城墙上,又似乎和王阳明一起对着竹子发呆,又为军人们的冲锋陷阵而呐喊,在炮火隆隆中迎来崭新的中国……恍惚间,隆隆的炮火又变成了阵阵的掌声,自己坐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室中,迎来了学期的最后一堂课。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快”而“新”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时空脱域的特点,使整个时代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以新闻为例,当前的新闻几乎做到了实时化,碎片化的新闻霸占着手机的通知栏,而通信技术的发达也让人觉得时时处于受注视之下,微信和新闻将整块的时间割得片片零落。伴随这种实时性而来的,是一种怕被时代抛下的恐慌,人人都在追求新鲜感,生怕成为“老古董”。但“古董”中蕴含的根基与底蕴,正是稳稳把牢时代的那根“风筝”线,譬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千年凝练的精髓之一。
细加品味,我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在宏观制度建设层面提供借鉴,而且还能在微观层面对个人的行为做出指导。
在制度建设层面,邓小南教授的“因循与创新:宋代文官制度再认识”一课中,“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思想让我豁然开朗。所谓“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指的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防微杜渐,起到“防弊”的作用。就像宋太祖修建的弯弯曲曲的城墙,尽管人们当时并不理解,但是当将城墙改直后才发现,弯曲的城墙更不容易攀爬,城池也就更不容易被攻破。这种思想运用在政策制定方面也是如此,宋太祖赵匡胤为制定规则法度,吸取了晚唐五代的经验教训,不光集中注意力解决当时的问题,也尽可能全面长远地考虑政策实施的效果。宋太祖时制定的政策,在真宗末年到仁宗初年被奉为“祖宗之法”沿用良久,也是有其深意的。
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是时时放在心里的一个滚烫的理想。这篇“文章”,“笔”虽不“妙”,“道义”兴许也没担起,但还是写出了自己的若干感想。
“全面长远”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古人也是很懂变通的。在真宗末年到仁宗初年这一时期,宋人会根据时势需要赋予“祖宗之法”新的解读,从而保证了北宋王朝正常的统治秩序。这种“防弊”与“变通”,正是宋代政治设计理念留给我们的瑰宝。时至今日,它依然适用于制度设计,启示着我们既要具有前瞻性,也要根据具体实践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在个人层面,党员的党性修养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得到力量。
心学大师王阳明对着竹子“格物”虽没“致知”,但“格”出了一个道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不可分离。谢茂松老师说:“党性修养就是共产党员的心学。”结合如今,党性修养建设以及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坐而论道”。除了必要的书本教育,还应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便利之处,让思想政治教育在“事中磨炼”。
千古月照今世人,会照得人心亮堂起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砥砺前行。
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是时时放在心里的一个滚烫的理想。这篇“文章”,“笔”虽不“妙”,“道义”兴许也没担起,但还是写出了自己的若干感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漫长,充满许多机遇和挑战,但我能够感受到中华崛起的图景就在前方,作为年轻的一代,也希望能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 姜紫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