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井底的青蛙
机缘巧合下,我参加了由北京市教工委组织开设的“名家领读经典”课程,课堂上老师们分享了他们的研学经验,结课之际,老师又安排我们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此,我也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和大家分享。
孔子曾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视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有人说,一个人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而我相信,一个人将走的路、将读的书和将爱的人,藏在他的视野与格局里。我们这一代人都要做跳出井底的青蛙,真真正正打开自己的视野,然后去提高自己,去抓住“风口”,去创造未来。
更高的视野,我认为在杜晓勤教授关于“统一与分裂——永贞革新与柳宗元的《封建论》”的专题讲座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杜教授的讲解最终落脚到“势”上,却又不落窠臼,从历史大势落脚到现实生活中来反求诸己,以史为镜而知兴替。更高的视野,也是在看到更优秀的人之后,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每次上课的时候,当我看到身边的伙伴们都在专心听讲,当我看到教授在讲台上逸兴遄飞地指点江山,心头便会升起奋斗的激情。因为我想向他们靠拢,变得更加优秀,以人为镜而明得失。
我的大学生活中最常有的感叹,是自己总在盲目地忙碌着。听讲座、参加竞赛、加入学生社团,看似相当忙碌,但是当偶尔停下来的时候,却只有一阵阵疲惫和难言的空虚。这不正是视野不够开阔造成的吗?我知道我的状态是千万大学生的缩影,我的困惑也绝不仅仅是个案。因此我真的希望多上一些这样的课程,多读一些这样具有大格局的著作,让我们从日常的琐事中挣脱出来,用更开阔的眼光审视现在的生活,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轻盈,而且也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加优秀。
用更高的视野看未来,需要我们有抓住“风口”的闯劲。成竹在胸,自然心中有沟壑;脉络清楚,自然未来大道平。这种脉络很抽象,它从杜晓勤教授洞察总结的历史中来,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它从李玲教授剖析讲解的现实中来,所谓见微知著。这门课让我懂得,其实我们当下的一举一动,都是那样深刻地影响着未来。
在这里我想提一件小事。作为一名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互联网一直是我感兴趣的方向。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结合几位老师对现在科技发展形势的分析以及习总书记书中提到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一篇,我推测国家一定会出台关于大数据产业的具体政策,并下决心继续钻研数据处理技术。一周后,我真的看到了关于工信部制订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报道。
世界的未来将是怎样?李玲教授在她的讲座中提到,“我们即将步入健康时代”。她横跨万里地讲了欧洲的医疗保障,也讲了美国的退役军人医疗保障,从社会到民生,又从政治跨越经济,以国民健康问题为支点,描绘了未来发展的蓝图。这是一种怎样的视野?这又是对未来何等自信的宣言?而这样的未来大势中,我们又该怎样抓住“风口”,实现自己的理想?
用更高的视野看未来,需要我们有创造未来的使命感。我可以很自信地说,在我心目中,未来的中国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充满梦幻的地方。我的自信来自我们的历史,从被称为“东亚病夫”、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现在可以提出“一带一路”的蓝图来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我的自信来自我们的榜样,他们是敢于舍身炸碉堡的英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是一心为民的公仆,他们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
而我想说,我最深的自信来自自己,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创造出我们梦想中的国度。因为我不会忘记在每堂课上坐得笔直认真听课的那道道背影,我不会忘记志愿者队伍里忙到脚不沾地的那道道背影,我不会忘记深夜里挑灯夜读的那道道背影,那是千千万万具有相同情怀的人的背影。我们既然选择接过这支火把,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份荣耀,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可以产生伟大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可以产生重要思想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奇迹而且一定可以产生惊人奇迹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英雄而且一定可以产生英雄的时代。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自当以心向明月,自当以血荐轩辕。
我们既然选择接过这支火把,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份荣耀。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这一代人都要做跳出井底的青蛙,真真正正打开自己的视野,然后去提高自己,去抓住“风口”,去创造未来。
写到这里的时候,浮现在我脑海的是一位位教授的身影,他们说过的话、走过的路、明悟的理念和赤诚的心,以及习总书记书中的一篇篇精辟的论述,正是召唤我们跳出井底的精神力量。前有明灯,心有所向,剩下的,便是摆脱困囿,迎接广阔的天地了。
北京科技大学 梁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