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
(一九八九年七月)
闽东地区经济的落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的产业结构难以进行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难以进行区域内部的互补协作,难以形成名优特产品的宏大阵势,致使沿海优势发挥不够充分,山区资源开发步伐缓慢。所以,制定和实施以完善产业结构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已是当务之急。
应该看到,当前正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大好时机。正在进行的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的总体任务有两项:一是总量控制,表现为控制经济规模的过快膨胀和经济速度的过快增长,冷却过旺的社会需求;二是结构调整,表现为强化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弱化加工业。这正和我们制定产业政策的迫切需要相吻合——从某个角度来说,产业政策是对产业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素质为目的的宏观调控政策。那么,闽东应当实施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呢?这要从闽东的实际出发。
第一,要立足于“大农业”的区情。闽东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的大部分是来源于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的行业。闽东工业的发展不仅在过去和现在,就是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都离不开农业。所以我们制定产业政策的思路,应当是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工业,以发展工业来支援农业。
第二,依区情区力,量力而行。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而言的。以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只能以该地区所给定的条件为出发点。闽东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均国民收入基本维持温饱水平;劳动力多,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全区乡以上工业企业1000多家,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仅十家;财力、物力有限,资金短缺。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产业结构趋于协调,首要目标是合理化,而不是单纯追求见诸表面的“高水准”。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产业政策的制定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于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和各种有利因素,着重发展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对于已经确定的重点建设工程和重点技改项目,要采取倾斜政策,重点保证投入需要,争取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成效。
第三,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闽东的山海资源,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全区产业结构从存量角度看,基本上呈均衡分布,资源的差异性与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并存。在这种情况下,难以进行区域内部的互补协作,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云生从龙,风生从虎”,我们要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寻找突破口,使资源的差异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相吻合。
第四,根据自力更生的方针,工业的发展要与自我平衡能力相适应。从国力、省情来看,闽东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工业的发展,想更多地依赖外来的财力、借助外来的力量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立足于自力更生,也就是说工业发展要与自我平衡能力相适应。自我平衡能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的综合平衡能力。自我平衡要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排出近期产业和产品发展序列,提出具体支持、鼓励或限制、禁止的产业和产品名单。要区别对待各类产业,对制约我区工业发展的“瓶颈”产业要优先发展,严格限制一般性长线加工业的发展。对于加工工业,要在总量抑制的同时,进行内部结构调整,以求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总的原则是:从需求状况和消耗状况上说,对于那些长线而又高耗的加工产业,要坚决予以收缩乃至取消;对于那些短线而又低耗的产业,要大力予以扶持;对于那些短线高耗或长线低耗的产业,或者帮助其降低消耗,或者引导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从加工程度和消耗状况上说,对于那些加工程度低而又高耗的加工业,要坚决停办;对于那些加工程度高而又低耗的加工业,要大力扶持;对于那些加工程度高而消耗也高的加工业和加工程度低而消耗也低的加工业,要帮助其降低消耗程度或增加加工深度、精度。加工工业总量收缩后产生的要素性资源相对增量要向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倾斜。近期,要倾斜到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工业建设,以逐步缓解基础产业滞后带来的矛盾。能源建设要抓好三条输变电线路建设,搞好水电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我一贯主张“先有钱、先办电”。可集资上小型电站,寻求外资上中型电站,逐步形成以闽东水电为主,又与省电网联网调峰相结合的电力工业体系。交通要抓好现有公路路面改造,修通县际断头路,开发乡村公路。海运要以赛岐为中心,加紧下白石3000吨级码头的扩初设计,争取组建海运船队,开辟远距离航线和外围航线,形成海运网络。要加快邮电通讯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全区邮电网络自动化水平为目标,加快重点地区的发展,提高中间地带的通讯水平,推进贫困乡村的邮电建设。
第五,立足区域优势,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沿海县和山区县,不仅自然资源有异,而且劳动力资源、交通、能源、原材料、技术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扬长避短地选择主导(支柱)产业。沿海县市宜更多地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山区县主要走资源转化型的路子。根据我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发展条件,近期宜建立食品、轻纺、小型机电三大主导产业。具体对策是,优先巩固发展食品工业,择优发展轻纺工业,促使小型机电形成规模。目前各县都有几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拳头产品,如古田的食用菌深加工,霞浦的按摩器、“三菜”加工,福安的电机、铁合金,柘荣的制药等。对于这些原料足、市场销路好的重点产品要以它们为龙头,发展符合专业化协作要求的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促其上批量、上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以上述五个方面为基本出发点,我相信闽东制定的产业政策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那么,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的统一规划。
近期目标:对影响财政收入较小、就业人员不多、产品无前途的中小型加工业企业坚决实行限产或停产,用兼并、租赁、拍卖、重组等方式加以消化;从长远战略出发,确定闽东自身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在紧缩的条件下集中有限的经济资源进行倾斜投入,支持其渡过市场疲软的难关并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中期目标: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出发,梳理与之相匹配的其他产业的联系,促进关联产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形成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的“辐射”式产业体系,并对支柱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和关联产业的重点部位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在进一步压缩一般加工产业的长线、劣势产品生产的同时,发展地方特色产品、边缘产品、为基础产业配套产品,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增强生存和竞争能力。同时,鼓励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软环境。
长期目标:在近期、中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经济资源存量调整和增量倾斜的办法,较为广泛地在支柱产业和关联产业中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完善产业组织体系,进一步振兴第三产业,最终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