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一九九〇年四月)
我在同《福建论坛》记者的一次交谈中,提到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什么是大农业呢?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小农业是满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大农业是面对市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化涉及到观念的转变。第一,过去讲以粮为纲,现在讲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从字面上理解,好像都强调粮食生产的特殊位置,但实质上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第二,过去也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但不是讲究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追求的只是单体的经济效益。现在讲综合发展,则是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新农业效益观替代了单体经济效益观。第三,过去的小农业满足于自给自足,现在的大农业则要面向市场,追求农业生产的商品率,农业商品观念替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
应该看到,闽东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道路将是曲折的,不平坦的。它至少受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工业发展缓慢,起不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三是财力弱、资金少,难以满足农业的投资需求。因此,对发展大农业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在整个国家的宏观格局内,必须有独到的“闽东思考”。这些问题包括粮食生产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综合开发问题、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科技兴农问题、农村服务体系问题。除了农村集体经济已有专题论述外,本文对上述的其余问题,作一些大致的粗线条的思考。
一、关于粮食生产问题:精心布局,抓好粮食工程建设。
毛泽东同志说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问题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对闽东来说,有着更加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首先,闽东粮食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闽东经济的发展。闽东的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省水平。调入粮食难度高、压力大。一是财政压力。每调入粮食50公斤,除省财政补贴2元外,调入县要负担1元。闽东每年进口小麦和从外省、外地区调入粮食都在1亿斤左右。这给闽东本来就薄弱的财政更增加了困难。二是运输压力。闽东各县大多在山区,运输困难,运输费用较高。三是消费压力。闽东主粮是稻谷,而调粮多是小麦(包括面粉),与群众日常生活的消费习惯相悖,给人民群众带来不便,而且购粮费用要提高一倍左右。所以粮食问题如果不解决好,闽东的经济发展将受到制约。
其次,搞好闽东粮食生产,是闽东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闽东所属的9个县,有6个县被省里列为贫困县,51个乡(镇)定为贫困乡,占乡(镇)总数的43.22%。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过着“吃粮靠返销”的日子。可以说,闽东脱贫致富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手中有没有粮食,有多少粮食。
其三,粮食生产的发展将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有赖于粮食的供给。从事林、牧、副、渔业的劳动者,总要在基本口粮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同时,粮食又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淡水渔业需要足够的粮食作饵料,畜牧业发展也必须有足够的粮食作饲料。还有,农村食品工业、饲料工业以及轻工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粮食作原料。所以,粮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由此可见,粮食生产对闽东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闽东经济发展要上新台阶,就必须把粮食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抓,实行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的一体化。搞好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要在这三方面制定总体的配套方案。要用好各种资金,增加对粮食生产的重点投入;要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在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要建立一批有适度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同时,重视抓好粮食产后的流通工作,建立和健全流通渠道,使流通与生产相适应,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二、关于家庭承包责任制问题:坚持前提下的完善,稳定基础上的调整。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80年代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对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闽东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之所以这么高涨,十年来闽东的农业之所以取得这么重大的发展,是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分不开的。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小生产模式不利于耕种管理,农民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等。我们很有必要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清醒地分析这些问题与矛盾,从两方面重新肯定和认识家庭承包责任制。
一方面是摆正“统”与“分”的关系。所谓“分”,就是以家庭为主要的生产经营单位,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所谓“统”,就是以基层农村组织为依托,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从本质上说,“统”与“分”是相互关系的,不是相互排斥的。不能一说“分”,就排斥任何形式的“统”;一说“统”,又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分”。正是这种“统”与“分”的结合,构成了目前农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营体制的基本形式。我们闽东当前要强调的是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至于我们的地委、行署针对过去一些地方服务工作薄弱的状况提出要加强“统”的工作,这绝不是意味着要重新“归大堆”,而是要对分散的农户加强统一服务。总之,无论讲“统”还是讲“分”,都不是重新束缚生产力,而是要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不是收回农民的自主权,而是使农民更有效地行使自主权。
另一方面就是如何继续稳定、完善、发展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制包括家庭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既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点,又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忽视任何一个层次的作用,都不能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体制的整体效益。从闽东的实际出发,当前两个层次中都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比集体统一经营的功能发挥得好。影响集体统一经营功能发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问题是一些地方集体经济薄弱,想服务,没有实力。我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专题谈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从逐步壮大集体经济抓起,不断增强集体统一经营的功能。当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闽东有山有海,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组织开发性生产,兴办有闽东特色的乡镇企业。一句话,靠发展生产来增加积累,而不是靠削弱家庭经济来增大集体实力。加强集体经济力量,目的在于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统”的职能。一是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机、水利等技术装备和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二是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按照国家计划因地制宜种植作物;三是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生产、科技、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的销售等);四是把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的事管起来,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地发展。
三、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问题:向农业多层次、深层次进军。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可能有的同志会认为讲农业的综合开发,一要有技术优势,二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这是比较发达的农业地区的事情。换句话说,像闽东这样的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这么薄弱,有什么力量和精力来搞开发?我们姑且不论进行农业的综合开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先决条件,我们首先有必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闽东需要不需要搞农业综合开发?长期以来,闽东的农业存在这样的状况:一方面,农业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上;另一方面,沉睡的山海资源、空白的产品有待开发,许多技术和品种急待推广。因此,我认为农业的综合开发不但需要,而且非常必要。闽东的农业要上新台阶,闽东的脱贫致富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广,就必须在农业综合开发上下功夫。
闽东的农业综合开发,从根本上讲,一是寻求大农业的广阔阵地,这就是农业的多层次开发;二是追求大农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向农业的深层次进军。
农业的多层次开发,就是要我们把眼光放得远些,思路打得广些。即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以适应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拿山地来说,就有林、茶、果、牧地多层次的利用问题。有的地方开创“绿色工程”,这就是一条好经验。所谓“绿色工程”就是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开发性立体种植业,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协作。
农业的深层次开发,即通过改造现有的中低产田,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的稳定高产;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开发荒地资源,以弥补非农业占地造成的损失;加强农业的水土保持工作,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我相信,搞好闽东的农业深层开发,将会产生多种积极效应:有利于改变农业生产的不平衡状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只要我们把农业的深层开发搞好了,我们就有资格说:闽东是农业生产的落后地区,却也是农业生产潜力极大的地区。
通过多层次、深层次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以资源开发为主逐步转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的内涵型生产为主;二是以产量型生产为主转向以质量型、出口型、创汇型生产为主;三是以小商品生产流通为主转向以大批量生产、大范围流通为主。
开发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闽东地区资金紧缺、技术力量薄弱,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劳动力积累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山区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以工代赈工程等,都是劳动力容量很大的工程。据调查,开发农业中劳动投入量要占开发投资的50%—60%。因此,在国家必要投入的引导下实现国土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我区农业发展的可行途径。
四、关于科技兴农问题:科技先导,配套服务。
上面所谈到的关于“粮食工程”问题,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问题,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离不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平,利用资源,挖掘潜力。人口多地少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闽东区情,决定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科技是生产力,重视科技至少能使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获得好处:
1. 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例如,我们有那么多的海涂,能不能依靠科技的进步把它变成我们重要的土地资源?!依靠科技的进步,还可以使现有的资源利用得以延伸。这包括使潜在资源优势变为现实资源优势,使资源产品变为资源商品,使资源的初加工变为精深加工,使资源的一次增值变为多次增值。比如,毛竹是我们的一大资源,我们不能单纯出售原竹,而要发展笋罐头、竹编工艺品和制品,实现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
2.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节约要素的投入。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品种改良、栽培管理和施肥技术上。首先,改良后的新品种,可以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或少量增加的情况下,使产量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其次,采用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解决原来生产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并节约工本。第三,先进的施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3. 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展农副产品销售市场。生产多了,销不出去,就会影响农业再生产的积极性。比如,有的地方有丰富的生产鲜活产品的资源,但当地市场却十分有限,因此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如果我们采用保鲜包装,就可以把鲜活产品运出去,从而扩展它的市场。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品位,提高它在市场上的竞争的能力。这也是扩展销售市场的一个方面。
4. 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农民的生产水平。1968年我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但却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乡亲们那种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实践证明,科技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科技搞上去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科技兴农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科技先导,配套服务。科技兴农,不仅是农业和科技部门的事,而且是全党和各职能部门的共同任务。推进闽东大农业的进程,必须以科技为导向,实行配套服务。一要充实现有的科技力量和加强科研工作,进一步实施科技“双放”政策,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入农业主战场。二要办好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经营服务实体,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有偿服务,总结推广我区已出现的农业科技集团承包的成功经验。三要建立健全农村四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并聘请一批农民技术员充实乡村技术队伍。四要做好技术人才的供需中介工作,引导科技人员到农场领办、承包各种技术产业、企业和其他生产项目。五要挤出资金,大力轮训农村的实用技术队伍,并且通过农业院校,培养一批具有中专文凭的农民技术员,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技骨干,造就一代新农民。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科技兴农必须以教育兴农为基础,提高闽东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外,当前应以在乡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
五、关于为大农业服务的问题:树立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措施。
大农业从本质上讲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农民不仅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提供耕、耙、播、收、植保、灌溉、技术指导以及农药、化肥、柴油、良种等生产资料供应方面更多更好的服务,而且要求在产前、产中、产后从信息、信贷、加工、运输、储藏等方面提供系统的服务。要通过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路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来促进大农业的进程;通过传统的农技服务,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大农业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服务于大农业不应该是随意性的,而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加以保证;服务手段不应该是简单化的,而必须是配套的。
我们要建立起政府对农民负责的制度。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项目,县、乡、村应从实际出发,层层明确任务指标,签订上对下的承包合同,向基层群众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我们不仅要求农民、农村做到什么,而且必须规范各政府部门应该服务什么;不但要把农民的生产任务和贡献“量化”,而且必须把各级各部门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职责“硬化”。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动员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建立起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那么闽东的大农业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新的重大突破。